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终结者讲述了什么故事,终结者的主角

2023-11-10 04:23 作者:岑岑 围观:

这些情节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2019年11月1日,《终结者6》在北美和中国的影院同步上映,这标志着《终结者》系列的终结,人们都怀念这部跨越36年的系列科幻电影。但是,你知道吗?在《终结者》电影中,有很多科幻事件都有可能在未来成真。

(图片来自豆瓣。com)

液态记忆金属

(图片来自豆瓣。com)

在《终结者》电影中,《终结者2》中的T-1000机器人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它由纯液态记忆金属制成,可以随意变形为任何形状,伪装成它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复杂的机械除外),即使被子弹击中也能恢复原状,这一切都让人毛骨悚然。T-1000不像T-800只有一个CPU(中央处理器)。每一滴液态金属都有独立的CPU。

其实在现实中,人们对液态金属和记忆金属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目前,镓是人类研究的主要液态金属。

(图片来自先进材料)

记忆金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研究和应用也非常广泛。记忆金属就是形状记忆合金,就像图中的金属丝一样。无论在室温下如何弯曲,只要放入热水中(记忆温度)就能恢复原状。形状记忆合金的原理是热弹性马氏体。

(图片来自xincailiao.com)

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在《终结者1-5》中,所有的剧情都来自于一个幕后“操纵者”——天网,最初用于军事防御系统,最后却产生了自我意识,引发了核战争。在许多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因而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这经常被用作主题。现实生活中,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发展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逐渐变得智能化,学习能力变得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取代很多职业。面对那些大概率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人们并不尴尬:人工智能真的会产生自我意识,甚至超越人类,威胁我们的生存吗?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麦吉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提出了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类智能”的“图灵测试”,即一个人在不知道对方是计算机还是人类的情况下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对方是计算机,而大部分人长时间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说明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然而,2014年,一款人工智能软件通过了“图灵测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款软件拥有“人类思维”。一个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必须全面检测它是否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它的输出信息。

至少,目前人类制造的人工智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这些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方式也让它们无法拥有自我意识。如下图,研究人员让一个视觉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在多张照片中识别“鱼”,但最终的识别结果竟然是手指。原来,起初研究人员给人工智能输入信息的照片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条鱼,导致人工智能的识别错误。这样的错误对于视觉信息处理的人工智能来说是非常常见的,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也经常会出现人工智能错误识别交通标志的事件。可见,现在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它们只是简单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极其复杂的逻辑思维和边缘系统。

(图片来自www.TED.com)

纳米机器人

《终结者5》中,主人公康纳被T-5000控制,成为反派。T-5000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使用纳米技术的机器人。它可以感染任何与之接触的人类,并通过从细胞层面对人类进行纳米改造,使人类完全纳米机械化成为T-3000型机器人,并能占据宿主的情感系统,从而完全控制宿主。

这个可怕的过程很可能在未来实现。如今,纳米机器人在医学和军事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医疗方面,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编程进入血管或人体的其他部位,帮助人们检查身体,甚至清除血栓、癌细胞和其他病变。这将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在军事方面,科学家可以开发小型“杀人机器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敌人体内,大规模破坏人体器官。因此,纳米机器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这种技术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暗杀等不法活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开发的纳米机器人很可能能够像T-5000一样直接改造细胞,将细胞与纳米机器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实时监控身体,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向大脑发送信号。

终结者系列电影不仅是人类电影界的经典,也是这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仅标志着科幻电影产业的开始,也引导着人类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来源:凤凰网)

备注:

①热弹性马氏体:在冷却相变和加热逆转变过程中弹性膨胀和收缩的马氏体。

马氏体: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形态特征通常为片状或条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