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漫威最失败的电影《蚁人3》,没有成长的角色,和MCU的局限是重伤

2023-11-10 04:12 作者:岑岑 围观:

漫威电影自首部的《钢铁侠》后,即奠定极高票房的英雄系列电影。

过去十年,再没有比漫威更成功的电影操作方式。

好莱坞电影近20年来走向了创意匮乏的窘境。

美国电影工业落入商业化与公式化的窠臼,让题材用尽的美国电影,渐渐地走向死水。

而漫威挟着几十年累积的漫画文本,以专攻漫画改编的路线,成为美国电影票房的救主。

漫威电影有它自己的公式,有鉴于漫画改编的英雄电影容易流于纯粹噱头的B级片,或导演个人艺术走向的个人作品……

漫威确立了电影作为漫画文本的平行时空导向,让每一部独立的电影彼此产生连结。

如同漫画一般,每一部电影都藏有其他文本的角色与彩蛋,如《钢铁侠》或《美国队长》,让并彼此互文。

然后再推出集合多个角色的大分量电影来大捞特捞,如《复仇者联盟》。

这样的操作模式会成功,主要靠的是绝对的制片走向。

漫威电影的一些导演并非特别有名,甚至用了不少电视导演、编剧、制作人。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不让所有的系列电影,都以名导的个人风格来做诠释,例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不同的叙事风格,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品味需求,把市场做大。

而让电视工作者来执行制片的要求,也更可以保证电影拍出大众化口味的基本票房成绩。虽然艺术性因此降低到几乎没有,但在娱乐性与期待性上却更有力量。

漫威的电影就是做到“不一定会有惊喜,但保证进入戏院绝对不会失望”的效果。

这不但可以赚到稳定票房,还可以用电影来拉抬漫画与影集的市场,可说一箭多雕。

缺点是,这也让漫威电影成了影集化的状态,少了一点所谓电影的魔力。

这样的做法,也导致了《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的尴尬表现。

(以下简称《蚁人3》)

身为漫威电影宇宙(MCU)第五阶段的先锋作品,《蚁人3》的剧情设计踉跄、节奏奇怪诡异,电脑特效浮夸,与前两部《蚁人》的步调有着明显差异。

这让《蚁人3》成为评价极为两端的作品,也让漫威电影宇宙的后续发展有了隐忧。

《蚁人3》时间设定于终局之战的三年后,蚁人斯科特的女儿凯茜已经长大成为一位美少女,也继承了老爸蚁人的科学头脑,还研发出通往量子领域的量子卫星,意外将斯科特一家人传送到神秘宇宙。

旅程途中却遇到了拥有控制时间及改变现实能力的“征服者康”,进而展开一场疯狂探险。

源自漫威宇宙第四阶段以来的多元宇宙基调,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中就有三位“征服者康”,分别是不朽者、拉玛-图坦、绯红百夫长,是漫威漫画中力量相当强大的康。

随着《蚁人3》中征服者康的出现,显示接下来康会现身在漫威电影中,成为复仇者对手。

并在《复仇者联盟5》中有场大战,是漫威宇宙在这个阶段的最终大魔王。

《蚁人3》的剧情有着承先启后的任务,继灭霸后最强反派征服者康(们)及“康理事会”霸气登场,也接续处理了第三、四阶段残存的隐患。

饰演征服者康的乔纳森·梅杰斯的演出,也获得了许多影评、观众的高度赞赏。国外也有影评人认为“《蚁人3》绝对是漫威最怪的作品,但这是好事!影片做了很多疯狂的尝试。”

只是从《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雷神4:爱与雷霆》到《黑豹2》,漫威第四阶段的评价已经连崩三部,由保罗·路德主演的《蚁人3》在影评网站已快成为MCU中评价最低的电影。

就连漫威粉观众也不太捧场,第二周票房就比首周下跌了82%,如此巨大的票房跌幅,无疑是对漫威电影宇宙的重大警讯。

但看《蚁人3》绝对要颠覆三观,比想象中更不精彩,连难看的《奇异博士2》都可以碾压。

故事杂乱怪异,节奏诡异拖衍,动作戏平淡老套,笑点无趣老派,连音乐也很复古。

量子世界变成特效卡通化,作品非常粗暴生硬没有新意,再一次经历那番熟悉的冒险,令人越看越腻,宛如超级低配版《死侍》,虽然说《死侍》其实已经是漫威电影宇宙中的低配版本了。

此外,电影特效及美术都很初级(真的要再三强调),动作场面完全不刺激,征服者康被设定为让人身心畏惧且极具说服力的反派。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许多重要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足。

不知道反派强在哪,又为啥要征服世界,再加上漫威一贯缺乏真实感的特效风格。

连续几部MCU看下来,实在会让人产生厌倦感,堪称是漫威最失败的电影。

而征服者康被设定为“比灭霸更邪恶”的反派,只是电影花了快50分借众人之口描叙反派征服者康的强度有多高,但从剧情或打斗中完全看不出他的强度在哪里,至少看不到有让人畏惧的地方。

这种完全不知所云的强度,极具说服力变成废话很多很啰嗦,以及有着“汪洋般的杀意,鼻屎大的动机”,还不如去看爆米花电影。

漫威影业的传统让《蚁人3》的深度降低。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佩顿·里德是电视圈出身的喜剧导演,他在《蚁人》中,把第二代蚁人从平凡的小偷到成为超级英雄的过程幽默化。

所以在《蚁人3》里面,基本的喜剧叙事风格已经确立。

这在喜剧影集中是常态,也是一个喜剧影集品味被特定族群观众喜爱后。

在接下来的集数,不断观看同一角色的笑点,然后用不同的场景故事来诠释。

但这跟电影这个类型本身要求的,每个单一作品都得有自己的完整体验不同。

传统喜剧电影处理这个盲点的方式,是让喜剧演员用不同身份与设定,让他的独特笑点在不同的背景中产生变化,卓别林或亚当·桑德勒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个诙谐的人物身份可以是富豪或乞丐,经历冒险后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同一个角色面对不同困境的过程,即是观影重点。

但当《蚁人》是一个不变的角色要延续笑点时,就难免出现重复的现象。

在《蚁人》中,二代蚁人跟自己的小偷同伴之间败事有余的兄弟情,出现在《蚁人2》中,只是把情境改成了合开保安公司后,处理的状况不同。

但引发笑点的状态却因为角色没有变动而少了复杂性。

“合作去偷东西”变成“一起维持正义”。因为身份个性不变,所以处理的心态完全相同。

这并非完全复制同一套笑点,但在变化上就没有喜剧电影该有的变化来得强。

《蚁人》里面让人感到新意的是物件放大缩小的动作场面。

虽然在《蚁人3》中规模更大,但方式都相同,成了一般B级动作片的处理态度,也就让《蚁人3》少了深度。

通常电影的续集会做的是让角色深化,例如同一个个性的主角因故性情大变,或者是情境转化,从喜悦化为悲伤,亦或是经历成长。

但三代蚁人与片中所有旧角色的心态完全相同。

虽然处理的危机不同,但人物完全没有成长。

这点远逊《钢铁侠》三部曲,因为托尼·史塔克在三部电影中,心态都持续地成长。

三代蚁人之所以无法有角色的成长,偏偏也在于这是喜剧元素的英雄电影。

如果他的心态转变,那原来跟蚁人连结的特性就得全面更改,包括各种放大缩小动作的意涵与处理全都要改变。

那《蚁人》所打造出来的独特性就会改变。

真的要像《钢铁侠》那样做其实也不是不行,只是佩顿·里德的实力还不到那边,他做不到,于是只能复制。

这也让《蚁人3》成了平庸之作。

以漫威电影宇宙前几部电影来说,《永恒族》叙事虽然不太行但取景很美,《黑豹2》的打斗及特效还不错,《美国队长》算是最会说故事的剧本。

但《蚁人3》完全不会说故事,节奏掌握不当,进入量子世界后全都走样,一直插入不重要的片段,剧情忽起忽落,调性在严肃、奇幻、游戏之间摆荡。

电影又有着强烈的《星球大战》、超级英雄经典片《飞侠哥顿》与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等众多科幻英雄片的既视感,拼图式电影化,导致整部片充满儿戏感调性。

蚁人这个角色,没有其它超级英雄高高在上的距离感,算是比较亲民幽默类型。

保罗·路德的搞笑魅力也很吸粉,只是电影剧本没给演员发挥空间。

蚁人父女感情戏可以再铺陈一些,感觉的设定与诉求有些超出导演能力,除了康,完全看不出其它演员的演技好坏。

虽然征服者康演技出色,但后期的剧情可能是本片的最大败笔,完全没有能够征服了很多世界及宇宙的强度,远不如《洛基》中的表现及发展。

这种不合理的电影情节,只是再次显现了漫威电影宇宙中“正义必胜,坏人反正一定会输”的主张。既然是已经知道结果的比赛,长期这样下来,就算片中主角过程中再怎么受到迫害,剧情再怎么反转,也会让人慢慢失去兴趣。

最后让人期待的反派魔多客,应该是《蚁人3》电影中最大看点。

漫画中魔多客是一位因为宇宙魔方意外扭曲身体的科学家,电影里的魔多客,是《蚁人》第一集的反派“黄蜂战士”达伦克罗斯,因意外进入量子领域,被征服者康拯救后,改造成杀人兵器。

“丑”就是魔多客的角色魅力,超高人气的魔多客甚至有单独的Disney+动画影集。

最后,看完《蚁人3》的唯一印象只能是“凯茜好正!”、“凯瑟琳·纽顿拯救了这部电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