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易中天说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易中天 中华文明的起源

2023-11-09 03:02 作者:岑岑 围观:

“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的成果,本届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其中,中华文明诞生在三千七百年以前,考古学的证据就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测定的结果是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500年,再加上现在公元后2000年,因此,中华文明是三千七百年。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这是2016年5月,易中天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题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的演讲中所说的话。

在这段话的后面,他还进一步地强调:“有媒体说易中天缩水中华史,把五千年历史缩短成三千七百年,我这有考古学的证明,中华文明就是三千七百年。”

为什么易中天要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华文明诞生的考古学证据呢?

他的下面一段话说明了原因: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

他还进一步地解释:“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诞生,必须有一个考古学的证据,也就是我们必须有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去确定,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

而即使是按照易中天的这种“必须有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去确定,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的标准,二里头遗址,可不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遗址。

就在易中天发表这次演讲的三个月后,2016年8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广电局、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联合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发现石峁古城》一书就出版了。

书中说,近年来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确认了石峁城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而石峁城的建城时间,早在距今4300年前,比二里头遗址早了600年。

当然,石峁城遗址,也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城遗址。

兴起于距今5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才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而这两座古城遗址的发掘,只是否定了易中天的这个“中华文明3700年”的结论,并没有否定他赖以得出这个结论的思路,没有否定他的“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没有否定他的“必须有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去确定,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还是易中天对于“文明”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他在演讲的开始,就举出一个四川土匪“文明抢劫”的例子,来说明“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

“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这似乎就是他对于“文明”这个概念的定义。

然而,在论证“中华文明3700年”之结论的时候,他又不是以他的这个“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之定义为基础,来进行论证的。

他是根据“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根据“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这个“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来论证的。

那么,他的这个根据“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来进行的论证,有没有道理呢?

实际上,“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这个判断,本身就是不对的。

根据这个判断,国家诞生,才开始产生城市、产生“文明”,才有“文明史”。

那么,国家诞生之前,人类的用火行为算什么?

人类的用火行为不是一种“文明”吗?

国家诞生之前,人类的制造和使用石器算什么?

人类的制造和使用石器不是一种“文明”吗?

国家诞生之前,人类的宗教活动算什么?

人类的宗教活动不是一种“文明”吗?

关键是,“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文明”的定义,就是建造城市,成立国家吗?

“文明”的定义,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吗?

“文”,就是文字,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明”,就是明白,就是明白道理、尊崇道理,人们的行为必须在所明白之道理的规范下进行。

“文明”,就是自觉遵守从文字记录下来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就是用道理来理性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对于“文明”的正确定义。

根据这样一个定义,那么,人类的石器制造和使用,是一种文明;人类的用火行为,也是一种文明;人类的用宗教理念与仪式来制定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文明;当然,人类的用国家形式来制定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文明。

所以,何以国家的诞生,才开始产生“文明”?又何以城市,才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实际上,东西方这种对于“文明”的不同理解,正是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是从目标的内部来观察和理解目标。

东方,是从目标的外部来观察和理解目标。

这样不同的思维视角,就导致西方只从自己关注的一个方面,看到国家、看到城市,从而只从国家和城市的角度理解“文明”。

而我们东方人,关注问题从来不是只关注一个方面,而是要关注到阴与阳两个方面。

所以,我们东方人不仅仅是只看到国家与城市,我们东方人,还看到了国家与城市以外的许多其它的事物,并且,通过对这许多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

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文明”。

所以,我们东方人,是从形而上的角度看问题,是比较和总结性地看问题。

他们西方人,则是从形而下的角度看问题,是追究和循证性地看问题。

比较与追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总结和循证,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局面,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才会分别表现出来而已。

正像中医和西医,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对不同的疾病,会显示出各自的优缺点。

而易中天,之所以有“中华文明3700年”的结论,就正是由于他缺乏了我们中国人应有的思维方式,头脑中只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易中天没有联合使用我们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双重思维方式,而是单纯地使用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

显然,他这种对于“文明”的理解,是错误的。

他只是抓住了“文明”的某一种形而下的现象,而没有抓住“文明”的唯一的形而上的本质。

这才是他得出“中华文明3700年”之结论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我们使用东西方思维方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那么,我们中华文明,到底是多少年呢?

首先,文明,是人类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道理,而对于自身行为的理性之规范。

而中华文明,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基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道理,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身行为的理性之规范。

这里强调的,是我们中华民族。

所以,中华文明多少年,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少年。

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多少年呢?

这就要看我们中华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

这就要看我们中华民族的实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

这就要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

我们先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讲起吧。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典型的就是《四书五经》;其中,又以《易经》为群经之首。

一般人所理解的《易经》,就是《八卦图》或者《六十四卦图》。

而其实,《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的后面,还有“四象”。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四象”,就是《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这四种“象”。

“象”,就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河上出了《河图》,洛水上出了《洛书》,圣人伏羲氏,就根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

这句话的背后,还伴随有“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神奇”故事。

而这两个“神奇”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距并不遥远,都是在河南省洛阳市境内。

“龙马负图”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

“神龟载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现在的洛宁县长水镇西长水村。

看,这两个“神奇”的故事,有人物——伏羲氏;有地点——洛阳地区,就是没有故事发生的时间。

其实,这两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还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我们看这个伏羲氏,是什么时候的人物呢?

伏羲氏是“三皇”之一。

“三皇”之后是“五帝”。

而“五帝”之首的黄帝,距今5000年左右。

所以,伏羲氏,必定是在距今5000年之前。

而伏羲氏的一个“羲”字,是“羊+禾+丂+戈”,显示他“牧羊、种地、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北方的半农半牧之民族的特征么?

那么,距今5000年之前,在北方,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民族呢?

恰好有。

距今8000年之前,在东北辽西地区,有一个兴隆洼文化族群,就是“牧羊、种地、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

到距今7400年,这个族群就在原来的地方,由兴隆洼文化转变成赵宝沟文化。

到距今6500年,这个族群又在原来的地方,由赵宝沟文化转变为红山文化。

到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族群就被小河沿文化族群所取代。

而在赵宝沟文化向红山文化转变之前的距今6400年,赵宝沟文化曾经在中原地区,昙花一现。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最下层遗层的一座“天盖墓”,就是典型的赵宝沟文化特征。

这座“天盖墓”显然是一座王墓。

但是,这个墓中的王是战死的,而且,是紧急情况下匆忙下葬的,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陪葬品,完全是就地取材,使用当地最容易取得的蚌壳作为陪葬品。

而在这座“天盖墓”的上面,就是仰韶文化。

事实上,仰韶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都是外来文化,中原地区的本土文化,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但是,在这座“天盖墓”之前,距今7100年,磁山文化就消失了;距今7000年,裴李岗文化也消失了。

所以,这座“天盖墓”意义重大。

它表明,伏羲氏族群曾经入主中原 ,可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赶出了中原。

继之而来的,是发源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

而这个历史事实,在史籍中也有记载。

《三皇本纪》记载: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 ,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秦安地区。

而“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说明伏羲氏后来离开“成纪”地区,到草原上放牧去了。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就是说他入主中原,取代燧人氏成为了“木德王”。

“都于陈”,就是说他以现在的河南淮阳为都邑。

而他为什么要“东封泰山”呢?

这就与他的“木德王”有关。

燧人氏是“水德”,他是“木德”,他是以他的“木德”取代燧人氏的“水德”。

“木德”之神,主春季,驻于东方。

所以,他“东封泰山”,就是要让他们的“木德”之神,归于东方正位。

但是,正是因为他“东封泰山”的行动,导致他“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而他“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具体情节,在《三皇本纪》关于女娲氏的记载中,有所体现。

《三皇本纪》记载:

“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 ,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女娲氏为什么“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呢?

因为,女娲氏和伏羲氏都是华胥氏的后裔。

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就是生活在一个雷雨交加、河湖遍地的年代,所以,她们是以渔猎生产为主。

到了渔猎生产的后期,华胥氏学会了制作渔网,于是“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

当宓牺氏发展出农业生产和畜牧生产的技能后,她们就一分为二,变成庖牺氏和女娲氏。

庖牺氏“养牺牲以庖厨”,到草原上放牧去了。

女娲氏就继续留在“成纪”,“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所以,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一路走来,都是女娲氏族群的文化。

而女娲氏这个名号,就是因为马家窑文化的主人们,以蛙为图腾,又以鬲(呙为鬲之误写)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器而来。

“娲”,是马家窑文化的主人们对他们的祖先们的谥号。

而这个谥号,被伏羲氏的后裔们沿用。

相对于自己的祖先伏羲氏,伏羲氏的后裔们,就称呼他们的这个远房祖先,为女娲氏。

现在,我们再来看“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两个“神奇”故事发生的地点。

在距今6500年前伏羲氏入主中原的时候,这两个地点附近,是不是有仰韶文化遗址和庙底沟文化遗址呢?

所以,“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两个“神奇”的故事,是谁做出来的呢?

又是为什么做出来的呢?

当然是女娲氏做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断鳌足以立四极”。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河图》《洛书》。

《河图》由“龙马”负载。

而“龙马”正是当时伏羲氏部族的图腾。

所以,“龙马负图”,就是给伏羲氏部族看《河图》,劝告他们息兵罢战。

《洛书》由“神龟”负载。

而“神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人燧人氏部族的图腾。

所以,“神龟载书”,就是给燧人氏部族看《洛书》,要他们做一个“忍者神龟”。

“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

共工氏是谁呢?

共工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

因为,他们被伏羲氏征服了,变成了奴隶,所以,就叫共工氏。

祝融氏是谁呢?

祝融氏就是伏羲氏。

因为,他们入主中原,变成了奴隶主,掌握着祭祀权,所以,就叫祝融氏。

共工氏为什么要“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呢?

因为,伏羲氏——祝融氏是“木德王”,而他们共工氏的祖先燧人氏是“水德王” ,洪水爆发,意味着他们共工氏部族的神灵“水神”发威了。

所以,他们就要借助他们部族的神灵之威力,乘势起事。

为什么共工氏“不胜而怒 ,乃头触不周山崩”呢?

因为,共工氏是奴隶,他们的力量分散而且羸弱,所以,单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战胜不了作为奴隶主的伏羲氏——祝融氏的。

但是,伏羲氏——祝融氏“东封泰山”,遭到了泰山地区的土著北辛文化的主人们的强烈抵挡。

他们没有完成“东封泰山”,也就是没有能够让他们的神灵“木神”回归东方正位,他们的神灵“木神”,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保佑他们的部族。

所以,伏羲氏——祝融氏的江山就不周全,即便是共工氏战胜不了他们,但是,在共工氏起义的冲击下,他们的江山,还是崩溃了。

“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这就涉及到五行元素的变化。

在女娲氏时代,没有金属出现,所以,当时的五行元素是“石、木、水、火、土” ,相应的生克关系是”石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石;石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石”。

正是由于“石生水,火克石”,所以,女娲氏就通过“以火克石”的宗教仪式,来遏止泛滥成灾的“石生水”,以求降低洪水灾害。

后面的“聚芦灰以止滔水”,也是因为“火生土,土克水”,所以,女娲氏就举行焚烧芦苇的宗教仪式,以企图通过“火生土“,来达到“土克水”的目的。

而这里的“以济冀州” ,是从《淮南子》而来。

但是,《淮南子》的原句却是“杀黑龙以济冀州”。

为什么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要去掉“杀黑龙”三个字呢?

这应该是司马贞还参考了其它的古籍的记载,觉得“杀黑龙”三个字不妥,所以,就去掉了这三个字。

实际上,黑龙氏就是黄帝的祖先少典氏,是伏羲氏部族当时驻扎在河北地区的一个部落。

女娲氏帮助共工氏打败了黑龙氏,从而导致伏羲氏部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但是,女娲氏并没有消灭黑龙氏部落,而是将他们带回了陕西,使他们变成少典氏。

这才有了后来的轩辕氏黄帝,继神农氏炎帝之后,从陕北地区的崛起。

这段记载中的“断鼇足以立四极”这句话,就与“神龟载书”的“神奇”故事相关了。

女娲氏在制造了“龙马负图”的“神奇”故事之后,并没有得到伏羲氏的正向反馈。

伏羲氏继续穷兵黩武,“东封泰山”。

于是,女娲氏就“以济冀州”,去帮助共工氏打败了伏羲氏。

《三皇本纪·索隐》记载:“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这里的“冢在山阳高平之西”,就正是指向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那座“天盖墓”。

而“伏牺葬南郡”,就是说,伏羲氏部族战败之后,他们的王族带领他们的主力部队,逃到了长江南岸,创造了大溪文化。

那么,伏羲氏部族逃到长江南岸,共工氏部族甘不甘心呢?

他们肯定不甘心。

他们希望彻底消灭伏羲氏部族。

但是,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队虽然战败,他们在东北辽西地区的老家,还有相当强大的实力。

另外,在这一轮伏羲氏逃到长江南岸之前,伏羲氏部族,其实早有一部分,在江南扎下了根,创造了高庙文化。

所以,彻底消灭伏羲氏部族,并不现实。

这时候,女娲氏就制造了“神龟载书”的“神奇”故事,以劝说大家“断鼇足以立四极”。

“鳌足”,就是巨龟的腿,象征着爱折腾。

“断鳌足”,就是不折腾。

“极”,本意是盛装货物的木架子,这里是指代承载神权的政权。

“四极”,就是四个政权。

哪四个政权呢?

就是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一个政权;山东地区的东夷氏部族,一个政权;江南的伏羲氏部族,一个政权;渭水流域的女娲氏部族,一个政权。

四个政权组成一个由神农氏炎帝的神权领导的天下。

这就相当于西方中世纪“神权至上”时代的教皇,统领欧洲各国。

当然,外在的形式差不多,内在的实质,肯定还是有很大的不相同的。

到了距今5000年,神农氏的“神权至上”时代,就变成了黄帝的“政教合一”时代。

这又类似于中亚地区伊斯兰文明的“政教合一”。

当然,也是外在的形式差不多,而内在的实质,肯定还是有很大的不相同的。

到周朝的春秋战国时代,“政教合一”经历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然后,“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就使得神权沦落,变成了宗教需要皇权来支持了。

而欧洲的文艺复兴,起到了中国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同样的效果。

只是,也是外在的形式差不多,而内在的实质,肯定还是有很大的不相同的。

所以,我们中华文明,到底多少年?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