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秦帝国之崛起内容提要,大秦帝国之崛起讲述了什么事

2023-11-09 02:22 作者:岑岑 围观:

流行的历史剧《大秦帝国的崛起》体现了博弈论的一些思想。这次我就说说我通过电视剧剧情看到的游戏攻略,和读者一起探讨。秦王嬴稷不想让他的叔叔魏冉做宰相,于是他派人去齐国邀请著名的孟尝君做秦国的宰相。孟尝君说,他是齐国的宰相,在秦国做官可能会有损齐国的利益,除非秦国和齐国结盟,两国的利益融为一体,他才会同意。当时觉得齐国势力很大,和齐国结盟很好。然而,任何合作关系都必须建立在“可信承诺”的基础上。什么是“可信的承诺”?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合作,一种是背叛;你们互相合作,就会获得更高的回报;但当一方合作,另一方突然背叛时,合作方损失惨重,背叛方赚得盆满钵满,收益大于双方合作时;所以合作很难,因为双方都有背叛的动机,而且双方都知道对方有背叛的动机。这就是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如果要和齐国达成合作契约,秦必须做一些自律的事情,让齐国相信秦不会背叛他。如果背叛了,这些涵养会让秦受到一定的损失。亏损之后,秦国的收入比与齐国合作时还少。秦国做出的这种选择背叛的收益小于选择合作的收益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可信的承诺”。因为收益小,背叛比合作不划算,秦合作的激励会大于背叛;齐国会觉得秦的合作意愿是真诚可信的,会放心与秦合作。

嬴稷做出了什么“可信的承诺”?秦国最初和楚国结盟。结果秦王把楚王骗到秦国,以结盟为借口软禁了他。对秦国来说,楚国和齐国是互相“替代”的——不是和齐国结盟,而是可以和楚国结盟;不与楚结盟,可以与齐结盟。现在秦与楚决裂,齐国无可替代。如果秦国再背叛齐国,秦国就会陷入没有盟友的尴尬境地。嬴稷的合作承诺是相当可信的。

承诺是可信的,但有一个问题。秦王的这种手段增加了其他诸侯国的合作成本。从那以后,诸侯就不能信任其他诸侯了。他们都担心其他人会效仿嬴稷,州长之间的合作会变得更加谨慎。合作需求高的执政者将不得不付出更昂贵的代价来达成合作契约。所以,无论谁谴责嬴稷的行为,都是在向世界宣布:我不会效仿嬴稷,我可以放心地与你们合作;那些不谴责这种行为的人很可能被误解为想要效仿嬴稷的人。谴责可以降低自己的合作成本,不谴责会增加自己的合作成本。可见,只要欺骗楚王的事一公开,秦立刻被万人指责,成为“邪恶的化身”;任何谴责秦国,甚至攻击秦国的人,都是站在“正义”一边的,全世界都以一片呐喊回应。即使秦国很厉害,也不怕嬴稷那种可能把整个世界推向对立面的策略永远不可能成为首选策略。

后来,嬴稷可能想通了,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本来他许下了与齐国结盟的“可信承诺”,现在却一点都不敢说了。结果,齐国不知道秦白活了;就算齐国知道了,也没必要和秦国结盟。与齐国的结盟被暂时搁置。

楚国那边,有人跑回来说,秦王把楚王扣留了。楚人也很聪明。他们不找秦国的重要人物,却要另立新君。楚国要想从秦国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时候让秦国开价了,让楚国交换点东西——价值一定不能低。如果楚答应了这个,那就太丢脸了;如果不答应,最后的选择一定是诉诸武力(不诉诸武力也是很丢脸的)。楚国打不过秦国(前不久刚打了一仗),现在又有君王被挟持,不敢有所作为。在无法挽回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新的国王会更加可耻。只要楚国想要秦国的重要人物,要么接受秦国的讹诈,要么丢面子,没有更好的结果。

楚王的价值,在于他是王;如果楚王不是楚王,他对秦国就没什么价值了出来,秦国就没办法勒索楚国了。于是,楚国干脆说老楚王死了,去齐国请那里的质子王子回来做新楚王。

齐国那边,楚王要回国了。在齐国作客的苏秦给齐王出了一个主意——向楚王勒索二百里地。如果这是一款没有前途的单机游戏,苏秦的策略真的是狠毒又高明。楚国一定会给齐国二百里地,让纣王回国继位。否则大觉损失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200里地。但是,苏秦的战略问题和秦王嬴稷的战略问题是一样的!这种敲诈增加了其他统治者之间的合作成本。宝腾在合作契约中的角色是“可信承诺”。楚王很有价值。把他放在齐。如果楚背叛了齐国,齐国可以杀了他。除非楚国背叛的好处高到可以牺牲太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楚国是不会背叛齐国的。现在齐国搞了这么一个勒索质子的事情,诸侯们担心以后其他诸侯会步齐国的后尘,不愿意做出这么一个“可信的承诺”送质子。没有“可信的承诺”,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也更加昂贵。诸侯出于私利的目的,一定会谴责齐国。齐国一旦实行苏秦的战略,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所有诸侯国的对立面——一个“恶”的位置。因此,齐国宰相强烈反对苏秦的策略,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并称苏为逐利的小人。

幸运的是,齐王听了孟尝君的话,让苏秦想出一个更好的主意。于是苏秦又想了一个办法,本质上是敲诈勒索,但是引诱楚王说要把二百里地献给齐国作为谢礼。其实要我说,齐有更好的办法。原来,楚国把齐国的太子作为齐楚联盟的“可信之诺”。现在王子要回中国了。楚国如果还想维持与齐国的联盟,得到强大齐国的保护,就必须有新的“可信之约”。这二百里地是楚国的合作承诺——如果楚国遵守合作契约,就相当于用二百里地收买了一个盟友;如果不遵守合作合同,就相当于白白扔掉了200里地。(这类似于现代商业活动中“预付款”的逻辑。)齐国试图在楚国获得二百里土地的策略,重点不应该放在放楚王回国上,而应该放在楚、齐联盟上。

这种以“可信承诺”获取土地的方式,可以降低其他诸侯国的合作成本。合作很难实现,因为合作关系中各方都害怕背叛。而“可信承诺”可以有效遏制各方的背叛倾向。虽然“可信承诺”也有成本,但如果各方仍愿意支付这样的成本,就意味着合作的预期收益大于这些成本。模仿齐的行为可以让合作变得更容易——大家都找到了“可信的承诺”的方法。因此,没有一个诸侯会谴责齐国的这种行为——他们甚至愿意效仿。

楚王答应把二百里土地献给齐国后,齐国人民让他回国继承王位。然而一回到楚国,新王就想赖账。他觉得自己被敲诈了,不是“物有所值”。楚国的大臣分为三组。第一组觉得既然答应了齐,那就干脆送给别人。第二派认为应该派兵保卫200里地;第三派觉得楚国的力量守不住这些土地,要向秦国求援。这是新楚王要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非常重要。什么样的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楚王将获得什么样的“威望”。

第一派的策略是最好的。因为做到自己承诺的事,才能建立起“信守承诺”的口碑。这个名声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对以后的游戏结果产生影响。因为建立信誉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就是欺骗可以获得的收益(本事件中信守承诺的成本是200里地,欺骗的收益是200里地)。当一个国家总能信守承诺的时候,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一旦这个国家不再信守承诺,那么它为建立“信守承诺”的声誉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将付之东流。换句话说,树立“守信用”的信誉,本身就是合作的“可信承诺”,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利益。为了区区200英里的土地而牺牲未来的收入是不划算的。

第二派的策略其实是可以的,虽然不如第一派。用武力逼走许诺给齐国的土地,会建立起“无信誉”的名声,但同时又能建立起“勇于战斗”的名声。“见义勇为”的名声有什么好处?战斗成本。无论是多么强大的个人或团体,在战斗中总有一定的失败概率(因为除了自身的实力和策略之外还有偶然因素)。一旦失败,他们将损失惨重,甚至直接死亡。树立“勇于战斗”的名声,就是做出“可信的承诺”,我不会屈服,所以你要么付出战斗的代价,要么屈服。那些预期让步成本低于战斗成本的对手,会更有动力选择让步。树立“勇于战斗”名声的潜台词是:我是战士,你别惹我!当然,要树立这种名声,就要做好承担战斗失败后果的准备,因为没有人愿意被看成一个不敢战斗的人——其他人也需要树立一个“勇于战斗的名声”。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游戏参与者害怕战斗,那么他的对手只要假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就会选择退缩。这样,不敢打的人就会不断被勒索——把我要的东西给我,不然我揍你。为了避免在以后的博弈中屡败屡战,很有可能博弈双方都不让步——这就解释了显然不值得,但是打架还是经常发生。这就是博弈论中著名的“鹰鸽博弈”。

第三派的策略更差。否定了已经答应给齐的土地,树立了“失信”的名声,减少了以后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利益;向秦求助,建立了“弱者”的名声。秦扣留老楚王,是对楚的严重背叛。这个时候应该对秦采取报复的策略——这在博弈论里叫“以牙还牙”。对背叛的报复是对游戏中所有未来对手的威慑,可以有效遏制未来游戏中对手的背叛倾向。楚国被秦国欺负,所以即使不报复,以后停止合作也是一种可选策略,叫做“恐怖扣扳机”策略,意思是在一次背叛后,被背叛的一方扣动永不合作的扳机,让背叛方再也得不到合作的机会——这样也能有效抑制博弈中对手的背叛倾向。但是,楚还是厚颜无耻地向秦求助...这一行为向秦国发出了一个信号,无论他背叛楚国多少次,楚国还是会寻求合作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楚国还是会难逃被秦国背叛的命运!

矛盾的是,楚王假意派人送国书给齐国,表示愿意奉献二百里地;一边派兵保卫二百里之地;并派人向秦求助。我真的觉得没有比这更糟糕的策略了!虽然在秦国的帮助下,最后保住了土地,但是为了这点蝇头小利,楚国建立了所有那些不利的名声,几乎失去了前途!

作者:第五大洋;历史学派争鸣的特殊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