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超时空要塞 模型,超时空要塞模型评测

2023-11-07 14:56 作者:岑岑 围观:

Macross系列是日本地位仅次于高达的真实系机器人动画系列,数十年间日本方面曾出过多本由河森正治亲自把关的VF系列战斗机设定书,对其在Macross世界观里的测试研发历程、正式量产服役到在星间大战中的光辉事迹都做了详细介绍,其中的配图大都是利用VF系列战斗机的玩具模型和背景特效合成,效果相当逼真炫酷,现在大都也有了中文版,众多超时空要塞或是太空堡垒的粉丝们都人手一份应该不用再介绍。

大柴展示的则是历史上最早的用模型讲述VF变形战斗机乃至Macross历史的设定书——出版于1983年的《超时空要塞模型爱好者手册》,40页全彩的该书中讲述了超时空要塞TV动画里很多故事细节,也第一次解释了麦克罗斯传奇故事中的机械起源,下面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本书的封面,480日元的价格白菜价,如今该书已经绝版,想买是没辙了

目录:包括初期试作陆地战斗机器人E.T开发史,陆战机器人Destroid开发史、VF-1开发史和相关机型的介绍(河森还未想到VF-0因此书中没有),麦克罗斯号开发史等等

扉页插图,一条辉正在笨手笨脚的组装模型,长着小虎牙的可爱妹子明美贴心的送上了咖啡

地球统合政府的成立和宇宙军的组成

公元1999年,在地球附近的宇宙中,随着一道突如其来的闪光,一个巨大的物体出现并向地球飞来,在沿着大气层轨道飞行了四分之三圈后坠入地球,随着造成无数人员财产损失,破坏力惊人的冲击波,该物体落在了北太平洋小笠原诸岛南方的南亚塔利亚岛上,小岛的一半消失并产生了威力巨大的海啸。

下图为根据宇宙船调查团对残存舰体和军事卫星的拍摄形状复原而成的巨大宇宙船复原图。

它属于战斗用高速宇宙舰,在舰首处拥有可将小行星或宇宙要塞一击粉碎的强力主炮,舰体各部分都装备有大口径战斗火炮和辅助火力点,部分炮塔和装甲在其坠落前已经破损。 在事件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日本某通讯社的飞机确认该物体是人造物体,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全世界的轰动。在一番周折后,对事件的国际调查团成立了。 调查的结果十分惊人:该物体是地球外生物建造的宇宙飞船,飞船的动力是人类未知的先进科技(后命名代号OTM)制造而成,根据宇宙飞船内的设备尺寸推断,驾驶飞船的宇宙人身高大约是地球人的五倍!而宇宙飞船本身是拥有强大火力装备的战斗舰,且武器都刚刚经历过实战使用,调查报告据此推断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有着超出人类想象的巨大规模外星人种群正进行着星际间的战争。

另一角度的宇宙船复原图

调查报告一出,在最初的慌乱后,全世界的国家都陷入了深思,20世纪初所有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本已具备,地外生命的存在认知使得地球人的同胞意识极大增强,而外星人的先进技术又是地球单个国家无法抗衡的,这样紧迫感促使各国加快了组成联合统一的政府的脚步,很快“地球统合政府”正式成立。然而还有许多国家并非全心全意投入地球一统,很快地球上众多地区的统合战争就爆发了。

为了对抗外星人和反统一国家,统合政府军部正式组建了“宇宙军”,为利用坠落飞船中的外星科技力量宇宙军决定修复使用外星飞船,以代号为SDF-1的修复飞船为核心组建第一宇宙舰队开始建造舰队中的宇宙空母,护卫用宇宙驱逐舰等大型舰船。同时小型兵器的开发也同步进行中,开发代号为“瓦尔基里”的空战兵器正在秘密研发,而陆战用大型兵器则更早的进行了试验,考虑到在包括火星、小行星和卫星基地在内复杂地形的宇宙战争需求,陆战兵器必须要有双脚步行能力和气密性,一番试验反复后,由空军和海军共同开发的陆战兵器系列“Destroid”完成并投入使用,数年后统合战争结束,宇宙军也完成了正式整编。2009年10月,修复完毕的SDF-1麦克罗斯号迈向宇宙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陆海空军标志的区分

​最早的陆战用步行大型战斗兵器E.T的开发史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外星飞船尚未落下之时,人类已经开始了模仿生物步行的战斗机械的研制,最初试验机械的代号为W.V(Walking Vehicle即步行车辆),很快改为了E.T(Earth Trekking on foot即地上步行机),脚部的设计是从鸟类脚掌而来,详细的配置我就不列了有兴趣的jrs可回复交流,其最大特征为重火力轻机动力,标准的大短腿。。。 下图自上而下为E.T开发初期、中期和最终形态

由于当时控制机器人平衡的自动平衡调节器尚未完善,机器人行进步履艰难,重心只得被一再调低,短足带来的移动能力与传统履带式装甲车差距巨大,加之设计构造复杂,造价高昂,弱点明显,E.T最终胎死腹中未能投入实战。直到21世纪,人类才设计出了真正的陆行机器人——Destroid。 下图为E.T和Destroid相比图,前者重心过低,形象上离真正的步行机器人还有距离

在E.T研发计划终止时,其作为民用工程机械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仍可大显身手,下图为民用的E.T吊车

E.T系列中装备两门5连发200mm口径火炮,火力最为凶猛的重型E.T也是保留类鸟型足部的Destroid Monster的起源。

陆战用战斗机器人Destroid开发史

在外星飞船坠落之后的2002年5月开始设计的Destroid机器人就是我们在麦克罗斯故事中所见到的站在战舰上射啊射的陆行机器人啦,虽然基本都是炮灰。。。。。Destroid共有五种型号,我一个个来说 MBR-04 Destroid Mk VI“战斧”

MBR-04战斧重装炮击型机器人(MBR意为Main Battle Robot)顾名思义,此型号为陆战的主战机器人。全高11.27m,全配重量31.3t,主发动机为MT828热核反应发动机(大柴注:此为OTM科技)出力2800马力,并配有EM9G燃油发电机最大功率450kw,火力装备则是两门火炮,两门12.7mm机枪,两门180mm榴弹炮等武器。最高行走时速为180km/h,乘员2名。

针对巨大外星人设计出来的陆战机器人MBR01到03型均为试验用机型,直至04型才进入实用阶段。此型号火力相当强劲,当初设计时预期用途为与外星人格斗战,但在试验中发现双臂改为火炮作为炮击机器人更为实用,于是改为后者。 下图为2007年11月,在沙漠中的新兵器试验场,MBR-04对战数十辆无人战车实弹演习,演习中它轻松击毁所有对手,其实力首次展现于世人面前。

标准设定图和个性化涂装

MBR-04型的三种改良型

ADR-04 Destroid Mk X“守卫者”

ADR-04对空迎击型机器人(ADR意为Anti-air Defense Robot)全高:11.27m,全备重量:27.1t,发动机出力:2800马力发电机出力:510 kW引擎为Kranss-Maffai MT828热核反应炉,EMT10燃油发电机,装备有两门Erlikon 966 PFG ContravesⅡ二连装78mm液冷式大角度自动速射机炮。

该机型腰部可360度旋转,上半身为燃油动力,下半身为热核反应动力,本机型为确保在宇宙大战中作为要塞的外围护卫火力对外星人的超远距离射击配备了高精度瞄准装置,这也造成其造价高昂,量产受阻,另外连续射击12秒后必须冷却炮管也是缺点之一。

在实地试验时其1秒内发射8次的高速炮弹产生的噪音震破了在场所有士兵的耳膜。

该机型高精度瞄准装置

标准设定图

个性化涂装

SDR-04 Destroid Mk XII“方阵”

SDR-04大气层外近防御型机器人(SDR意为Space Denfender Robot)全高:12.05m,全备重量:47.2t,发动机出力:2800马力,副发电机出力:970KW引擎为Kranss-Maffai MT828热核反应炉,GT03小型热核反应炉,装备有两门短射程高机动自导22连发火箭炮,乘员2名。

另:该机型正是超时空要塞的第27集里庵野秀明贴的恶搞大头贴彩蛋机型

由于该机的用途是在大气层外的接近防御用,功能局限性很大因此服役数量极少,大都部署与代达罗斯号攻击舰内,在强大的火力之下是孱弱的移动能力,但在最后的大战中它可是出尽风头。

由于它的体积和质量巨大,制造极为困难,因此服役不足20台,下图为其在战舰内组装成型的一幕

标准设定图和个性化涂装

-MBR-07 Destroid Mk II“斯巴达”

MBR-07攻击型机器人(MBR意同上)全高:11.31m,全备重量:29.4t,发动机出力:3200马力,引擎为Kranss-MaffaiDT20热核反应炉,最高时速是惊人的250km/h,装备有TZ-IV型武装:含11把32毫米MG,1门180毫米榴弹发射器,1个12.7毫米机枪,1个火焰喷射器2把撕咬RQV-10防空激光枪,2具自行制导火箭弹发射器,每具拥有火箭弹12枚,乘员1名。

尽管本机型直到2008年才投入生产,但综合众多火力和紧凑设计的该机型性能极为高效,弹道武器和光束武器为其提供强大火力,而斯巴达的机动性和强有力双手也使其可与外星人直接肉搏,可近可远的实用性使其在星间大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图为2009年麦克罗斯号起航日阅兵仪式上前进中的斯巴达

标准设定图和个性化涂装

该系列热核反应炉驱动系统

HWR-00 Destroid Monster Mk II“野兽”

HWR-00超重量型火力机器人(HWR意为Heavy Weight Robot)全高22.46m,是十足的巨无霸,全备重量达到了惊人的285.5t,主动力为出力11500马力的WT1001热核反应炉,副动力为出力890马力的CT8P热核反应炉。最大步行速度40km/h(实际根本走不动==),装备有口径达到Viggers 40cm的加农炮四门,Raitheon LSSN-20G三管对地导弹发射器两具 ,乘员3名。 野兽是超时空要塞的明星机型,下图为设定图

庵野秀明绘制TV动画中的野兽

​下图为远距离目视迷彩试验中的"野兽"

HWR-00系列是宇宙军所制作最大型机械人,被称作“地面战舰”。在当时的统合政府陆军军部中对外星人作战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大部分人认为应该以肉搏和机动力为性能特点的MBR主战机器人为主力,然而还有些人则认为要对抗外星人必须要使用装备重型火力的巨型陆战兵器,在这种大舰巨炮主义的思想下,代号为“野兽”的HWR系列设想被提出。该机型与MBR系列的02.03系是同一时间开始研发的,为了抵消其巨大的自重带来的负荷,设计中采用了外星OTM科技中的重力制御装置技术作为移动辅助配置,然而经过5年的开发,野兽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后其开发被终止,投入实战的野兽极少,最终在2009年麦克罗斯号上的只有两台,而星间大战中其作用得到体现,因此量产化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下图为刚刚下线的第一台试验用“野兽”,此时还未设计有辅火力的导弹发射器,从第六台野兽开始才陆续装备上。

下图为两种设计改进型,第一种是轻量化型号,第二种是作为搭载飞船发射架的两用型

标准设定图和个性化涂装

下图为重力制御装置在野兽上的应用原理图解

小花絮:下图为野兽在电影《迈向明日的勇者》中出演一幕,电影讲述其驾驶员在地球被火星人侵略时奋起反抗将其击退的故事,后面的背景机器人是扮演火星侵略者的斯巴达。

在该书中还第一次出现了对VF-1变型战斗机开发的介绍

瓦尔基里开发史——变形战斗机之路

一、MSS计划构想

战斗机器人的开发始于1999年巨大宇宙战舰坠落地球之际。这艘战舰被命名为SDF-1麦克罗斯号。依托于该舰技术,一个名为“马克罗斯战略系统(MSS)”的宇宙战略构想计划启动。同时,从SDF-1上获得的外星超越技术Maross Over Technology:MOT(注:后来的设定里河森改成了OTM)被用于武器开发。而此时,统合军内部产生了棘手分歧。即重视火力和破坏力的陆军希望大力推进采用双足步行系统的陆行机器人战斗兵器计划将彻底颠覆已知的战争形态。战斗机器人将取代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成为战争的主宰。

空军方面认为在未来发展和泛用性上看新兵器的机动力优势更为重要,但陆军的计划占据了先机,尤其是当时统合军政府处于财政危机,MSS计划耗资巨大,随时有被资金冻结的危险,因此除幽灵式无人战斗机QF-X的开发计划外,其他诸多设想都被军部否决。

经过多次讨论,就在陆军提出的统一式双足机器人战斗计划即将被采用之际。空军提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提议:让战斗机同时拥有机器人的能力,同时结合了机器人的泛用性以及战斗机的机动性。这个破天荒的提议引起了上层的兴趣。

这就是以70年代美国海军的‘奈特洛卡’VTOL计划为蓝本进行开发的变形战斗机计划。(奈特洛卡计划是指垂直离着舰系统,具体是用将自身九十度弯折起降技术。结果因为无法应用于实战而被停止,取而代之的是VF计划)

在此项目中空军非常幸运的得到战斗机行业大企业斯通威尔公司诸多先进但尚未完成开发的一些新系统支持。为了能够资源共享,海陆空三军成立了合作项目组。以斯通威尔公司的开发部主任H.达奇霍夫博士为首,提出了可变战斗机VF(VARIABLE FIGHTER)的说法。这便是MSS计划的开端。

但是,好事多磨。根据开发估算的数据,战斗机器人性能明显优于可变战斗机。特别是战斗机器人原本被诟病的机动力问题被解决,性价比方面也是战斗机器人比较高。尽管如此,达奇霍夫博士改进后的变形战斗机提案也得到了统合军军部的认可。2000年12月,统合军政府决定同时生产战斗机器人和变形战斗机。变形战斗机的造价明显比较高(是战斗机器人的20倍),陆军和空军的争论仍然没有休止。变形战斗机的命运依然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变形战斗机研发启动

2001年2月,代号“BVF-X”(Battroid of VF-X)的变形战斗机开发计划正式启动,空军原型机体设计装备的由普惠和罗罗共同开发的TG-301热核反应发动机未能达到设计时的9800kg推力,起飞点火不良的情况屡次发生,到了2003年3月开发进度到了55%时设计发生重大变更,导致了要开发计划可能终止的最糟糕情况。

幸好正在设计陆战兵器动力系统的发动机公司新中州重工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开发出变形战斗机的热核反应FF-2001-10发动机,理论推力峰值达到13000kg,解救了困境中的开发计划,此外战斗机外部高强度结构和表面材料也同步开发完毕,战斗机的基本设计于2005年12月底完成,外部可变形机构以及对应的主机翼、尾翼等均为高度机密,不为人所知。

三、测试与实用化

试作初号机于2006年1月开始制造,统合军要求务必在36个月内完成试飞,通过空军研发团队昼夜不停的作业,终于在2008年11月23日原型机1号机(序列号505001)装配完成,同时正式将其命名为VF-1A的定型名称(注:此时河森还不知道2006年VF-0的存在哈哈),1号机于11月29日试飞,12月中旬1-4号机均完成,为期28周的集中测试评估开始。

很快,新的问题产生了。由于热核反应控制出了问题,2009年2月,3号机的反应堆失控,导致其在大气层飞行时空中解体,飞行员殉职。同样的事故在3个月内发生了7次!该问题一直到设计出了“出力管制装置”才得以解决。

图为开发中事故案例,飞机在高速情况下突然手臂脱出,将僚机尾翼砸碎,导致后者失控坠毁

为了进行保密,当局以“特种工程机器事故”的通报掩盖事实真相

此外在深夜的森林中测试变形战斗机的机器人形态时,被普通民众目击,以为是外星人而惊恐万分

驾驶员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图为练习用手指拿起鸡蛋 测试操作精度

通过长时间的试飞和解决了各种故障问题后,VF-1变形战斗机于2009年3月终于获得了统合军军部的量产许可,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统合军,以上,就是VF-1最早的开发记录。(部分内容有删节)

VF-1Valkyrie 女武神瓦尔基里

VF-1变形战斗机(VF意为Variable Fighter)全高12.68m,全备重量18.5t,主动力为两台推力为11.5t的FF-2001小型热核反应涡轮发动机, 大气层内最大速度3.3马赫(原文如此),宇宙中最大速度未公开,半人型态最大速度500km/h,人型最大速度200km/h,续航距离在大气层内为近乎无限大,乘员1名(注:部分失真参数在后来河森的设定书都改了,此处建议不必深究)

主武器为55mm加特林机枪,发射速度1200发/分钟,装弹数200发 头部则装备两门20mm镭射炮(J型)

后背部装备有逆喷射推进装置辅助动力

热核反应炉位于双足的出气口(后面吃书了)

下图为在北美工厂里生产调试中的VF-1战斗机

工厂内多角度摄影首次曝光

两种较为罕见的配装武器,左图为配备光束火箭炮,缺点是能量容量小,使用时间较短;右图为配备78mm重型机关炮,缺点是后坐力大振动太强难以控制。

VF-D型机为双座型转换训练用教练机,宇宙中行动能力受限,空母搭载数12架 VF-S型机为中队长以上座机,航电能力大大增强,头部20mm镭射炮增加到四门,空母搭载数为30架 VF-A型机为标准量产机,镭射炮只有一门,在麦克罗斯号起飞时空母搭载数为120架

个性化涂装,看到熟悉的东西了吗

下图为装备新中州重工生产GBP-1S战术装甲的战斗机(GBP即Grenade Box Protector),对常规机器人形态的VF-1来说火力仍有欠缺,同时装甲也相对薄弱,基于以上弱点,为战斗机人形态开发的专用战术装甲应运而生,虽然装备GBP的VF-1无法变形,自重也增大了一倍,但火力和防御力都大大增强,且在紧急情况时可自动脱离装甲,实用性极高。

GBP装甲自带280mm Erlikon GH-32高机动多弹头微型导弹发射器56发,Erlikon GA-100高速穿甲弹18枚,Ramington H-22T大型榴弹发射器6具,火力极为强劲,下图为在2009年麦克罗斯号起航日上展示的装甲全部弹药全貌

动画中板野马戏演绎的全弹发射就是基于战斗机导弹同时发射时候所展现的景象

GBP装甲的装备通常情况下是在专用作业台上进行,但在战时非常时期可由其他变形机完成安装。

下图为GBP装甲分解图

装备GBP的战机个性化涂装

GERWALK形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半人型/守护神形态

VF-1战斗机从战斗机形态变成GERWALK形态所需时间很短,大约在3秒左右即可完成变形。GERWALK 是Ground Effective Reinforcement of Winged Armament with Locomotive Knee-joint(强化机械膝关节飞翼形态)的缩写,而变成机器人形态则要4-5秒,变形过程中没有防御能力因此变形要求越快越好,VF-1开发G形态是为了在复杂多变的地面垂直起降使用,在此形态下背部的高速喷射装置提供在贴近地面时的快速前进动力,适合在高速机动战斗中使用。

F14雄猫战斗机与VF-1S战斗机的对比图,虽然外形类似,但后者是前者的三分二大小

以下是几种稀有的VF-1战斗机改款或选装

左图为电子战用型号VEFR-1"有趣的中国人",右图为加装宇宙推进器的“深海潜水员”(图中为一条辉座机)

左图为轻装甲型“龙之功夫”(图中驾驶员为中国籍 名叫武张万少尉),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它右腿上写有“龙”的字样,右图为武装强化型“猛禽”,它手中的是2000发重型机关炮

此为加装“加百列”宇宙超高速机动装备的飞行第一中队队长罗伊福克少佐座机(福克阵亡后为一条辉中尉机)

书最后是模玩内容就不介绍了,谢谢观赏

另:“故纸犹香”是新开关于老动漫设定书介绍的大坑,有意见或建议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