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唐山大地震》:未亡者的灾难创伤后遗症,大部分人沦为幽灵

2023-11-06 13:07 作者:岑岑 围观: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姐姐方登与弟弟方达被一块水泥板压住,母亲元妮面临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众人的催促下,母亲最终选择了拯救弟弟。姐姐方登意识尚存,听到母亲的决定后决定离开家庭,选择以孤儿的身份被军人家庭领养,并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尽管母亲和弟弟在方登的生活中似乎被遗忘,但他们的阴影不断困扰着她。面对缺乏来自父母情感的创伤,方登成年后急于与男友建立关系,却因未婚先孕而再次面临被抛弃的困境。类似的情节也出现在电影《太平轮(下)·彼岸》中。国军军官雷义方在战场上牺牲,留下怀孕的妻子在台湾。军医严泽坤因政局变化离开台湾,与日本女友雅子分隔两地,最终彻底分离。底层女性于真为了找到未婚夫从上海来到台湾,但不得不面对彼此命运的差异。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分离和死亡是结构性的,代表着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意义,给未亡者留下了内心的伤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电影中,未亡者的创伤后遗症使他们本身也具有了幽灵般的属性。尽管他们的身体在生理上仍然存在,但精神上却无法复原,大多数人成为了空壳幽灵。在电影《一九四二》中,范殿元在逃荒途中,经历了儿子、儿媳、妻子、长工、孙子相继去世的打击,最终变成了行尸走肉。镜头特写了他颤巍巍的双脚和背影,同时描绘了他因逃难而破烂的衣服和露出的脏棉花。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往回走时,他停下了脚步,回答说:“山西有活路,只是我没有活路。”尽管别人提醒他返回去会死,他仍然默默地说:“我想的就是个死亡”。这些电影中的角色面临了生离死别、亲情的破碎和心灵的创伤。无论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还是《太平轮(下)·彼岸》中,这些角色都经历了巨大的困境和痛苦。他们在逆境中寻求安全感,但往往陷入更深的困境。他们失去了亲人的陪伴,无法从心理上复原,成为了幽灵一般的存在。

这些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性,以及他们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抗争。然而,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并不是完全被创伤所困扰的受害者,他们也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气。在《唐山大地震》中,方登选择离开家庭,虽然在外面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但她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继续生活下去。在《太平轮(下)·彼岸》中,虽然雷义方和严泽坤与自己的家人分离,但他们仍然努力寻找他们的幸福,并尽力与自己所爱的人维持联系。在《一九四二》中,尽管范殿元失去了他的家人,但他仍然坚持前行,努力找到一线希望。这些人物的坚韧和勇气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困境中的不屈和顽强。这些电影通过讲述灾难中的未亡者的故事,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生离死别和创伤后遗症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他们揭示了人类在逆境中的选择和抗争的力量,以及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性和无助感,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努力。这些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坚强。总之,电影中的未亡者形象展示了人类在生离死别和创伤中的困境和痛苦。他们面临着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无法从创伤中复原,成为了幽灵一般的存在。然而,他们也展现了坚韧和勇气,努力寻找希望和力量。这些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性和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困境,保持乐观和坚强。你认为在面对逆境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乐观和坚强?《泰坦尼克号》与《一九四二》:灾难背后的空洞幽灵电影《一九四二》和《泰坦尼克号》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灾难背后的幽灵状态。在《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情感被困在过去,成为了一个缺乏情感的空洞幽灵。

经历了与杰克之间跨越阶级、跨越生死的激烈爱情后,露丝难以忘怀曾经的爱人,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冠以杰克的姓氏道森来纪念他。然而,这种空洞的生存状态使得未亡者不断寻找隐秘的幽灵,希望能够突破灾难的阴影,这成为了他们余生的重要驱力。与此不同,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未亡者们则沦为了行尸走肉的空壳幽灵。范殿元在逃亡过程中失去了儿子、儿媳妇、妻子、长工和孙子,最终变得无精打采、乏力不堪。他颤颤巍巍的双脚和背影被数个特写镜头捕捉到,衣服边角由于长时间逃亡而变得破烂不堪。当他被问及怎么往回走时,范殿元回答:“山西有活路,就是我没有活路。”即使被告知往回走意味着死亡,范殿元仍然低声自语:“想的就是个死。”这种行尸走肉的状态显示了未亡者在灾难中遭受创伤后遗症而变成幽灵的特征。不仅在电影中,历史上的灾难也常常伴随着幽灵的出现。从巴比伦、希腊、印度到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有大量关于灾难灭世或创世的传说。

这些传说中的幽灵象征着灾难所留下的伤痛和阴影。灾难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灾难中的伤痛和幽灵状态使得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然而,面对灾难带来的幽灵状态,人们也会寻找突破。在《泰坦尼克号》中,露丝通过悼念杰克的方式保留了她的情感,尽管她的生活变得空洞而缺乏意义。这种寻求突破的驱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露丝度过了灾难后的余生。同样,在《一九四二》中,范殿元虽然沦为了行尸走肉,但他仍然保持着一丝对活下去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继续前行,即使他知道没有活路。灾难过后,幽灵状态可能会持续存在,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寻求突破也是不可忽视的。灾难带来的创伤是深刻的,但它也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在面对幽灵状态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找到突破的方法,如何重新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总之,电影《一九四二》和《泰坦尼克号》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幽灵状态。

在灾难中,人们可能陷入空洞的幽灵状态,失去了情感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灾难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突破的追求。面对幽灵状态,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找到突破的方法,重新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面对灾难带来的幽灵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灾难故事一直是各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题,而幽灵创伤叙事则是灾难电影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将从“意外的、潜在的抽离和再嵌入的理论”视角切入灾难,分析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中幽灵创伤叙事的灾难框架以及该框架修辞下的灾难表征传递出了怎样的价值观念及情感趋向。通过观察吴宇森导演电影《太平轮(下)·彼岸》中的幽灵创伤叙事,探讨灾难框架中的未亡者作为映射灾难的镜像性存在,揭示了多重灾难下因果的、历史的以及历时的叙述框架。灾难故事在各种文化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故事常常发生在灾难情境之下。早在先秦社会,我国便形成了对灾难的朴素认识。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围绕发生灾难的缘由、预防灾难的方式、解决灾难的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度思考,形成了关于灾难的反思,即从“意外的、潜在的抽离和再嵌入的理论”视角切入灾难。而幽灵创伤叙事则是灾难电影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它并非对真实的完全重现,而是投射出人们关于灾难的反思。幽灵创伤叙事中的灾难框架呈现出复合状态,涉及“战争与海难”“战争与饥荒”“地震与地震”等组合。其中,未亡者作为灾难框架中的结点,活历史般地勾连起了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未来的灾难。通过观察吴宇森导演电影《太平轮(下)·彼岸》,我们可以看到幽灵创伤叙事中的灾难框架如何展开。《太平轮(下)·彼岸》回溯了国共内战时期的历史。一方面,抗日战争已经结束近四年,但过往战争的创伤依然隐隐作痛;另一方面,在国共内战接近尾声的阶段,各地的中国人都渴求着和平的到来。

因此,整部影片中关于血腥的、暴力战争情景呈现不多,反而更多地展现了战争之后各个城市间满目疮痍的景象。导演通过一个远景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一片凄凉的战时上海。灰蒙蒙的天空、黑压压的房屋以及蔓延的硝烟,无数幽灵般的未亡者游荡其中,暗示着战争给人所带来的伤痛。观众们跟随着于真的脚步,穿梭于医院里成片的伤员们。于真是影片中的一位女主角,她在医院里担任护士,对于病人们的痛苦感同身受。影片通过于真的视角,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灾难。幽灵创伤叙事中的未亡者作为映射灾难的镜像性存在,揭示了多重灾难下因果的、历史的以及历时的叙述框架。影片中,未亡者的形象不仅包括战场上的士兵,还包括在船难中失踪的人们。他们的家人们在电影中一直留恋着未亡者,希望他们可以重返人世间。这些未亡者的形象将不同的灾难联系在了一起,突显出灾难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

总的来说,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灾难电影中幽灵创伤叙事的灾难框架呈现出复合状态,未亡者作为灾难框架中的结点,活历史般地勾连起了过去的、现在的甚至未来的灾难。本文在观察吴宇森导演电影《太平轮(下)·彼岸》中的幽灵创伤叙事时,发现影片中通过于真的视角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灾难,同时未亡者的形象将不同的灾难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太平轮:历史的警示与人性的沦丧太平轮海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灾难,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在这场灾难中,乘客们的命运归于各种可能,有的幸存,有的不幸。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太平轮海难带给人们的历史警示与人性沦丧,以及通过电影《一九四二》展现的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河南灾荒历史。太平轮海难,一场人间悲剧太平轮海难发生于1949年1月27日,这艘曾经载着人们梦想与希望的豪华客轮,最终成为了埋葬生命的巨大棺墓。

在这场灾难中,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伤员们最终因为船体剧烈摇晃坠入海中,与此同时,蜷缩于太平轮内的贵族们也因蔓延而来的海水窒息。如此惨烈的场景,令人不禁想要问: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人性?在电影《一九四二》中,导演通过多个对比视角还原出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河南灾荒历史,为人们认识灾难提供了自反性思路。首先是横向维度的国内外视角对比。长久以来,中国战争电影都倾向于引入第三方视角,借以强化电影中灾难的客观性与说服力。电影《一九四二》则通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视角,引导观众深入到河南饥荒的真实场景之中,向观众揭露了狗吃人、人吃人的残酷历史真相。与此同时,兼具中国人和天主教传教士双重身份的安西满,作为国内外双重视角的承载者。在最初,他本想借助信仰的力量化解灾难,但随着灾情的深度恶化却陷入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之中。

可见,上述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国际视角与宗教力量,在残酷的战争和饥荒前失灵,也逐渐沦为了失去信仰的幽灵。国内视角则分化为了纵向的层级维度,表现为平民视角与政府视角两条线的交织展开。一是由老东家范殿元为代表的灾民;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范殿元所拥有的一切灰飞烟灭,彻底沦为了战争的蝼蚁,最终还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另外,则是政府官员所代表的政府视角。这些人对于灾民的痛苦,只能抱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而不是积极采取行动来帮助灾民。这种冷漠无情的态度,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提醒观众这样的现象在灾难面前是不应该出现的。太平轮海难带给我们的启示太平轮海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的惨痛。在那个充满战争阴影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渴望自由、团聚与财富。然而,战争的破坏力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选择逃离战争。太平轮成为这些人逃离战争的工具,但最终又成为了他们的坟墓。

太平轮海难,是人性的沦丧。在这场灾难中,有些人表现得非常勇敢、正义和热心,如那些努力施救的医护人员和众多义工;但也有些人表现得极其自私、贪婪和残忍,如那些抢劫、伤害甚至杀害别人的人。这充分说明,在灾难面前,人的本性是会发生变化的。太平轮海难,也是我们历史教育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每一次战争都会带来极大的灾难,战争能够摧毁家园、带走亲人、摧残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要用心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结语太平轮海难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伤痛,在这场灾难中,人们失去了生命、家园、亲人。然而,太平轮海难也提醒我们,战争是多么残酷、人性是多么脆弱。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现在的和平,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再次发生。对于电影《一九四二》所呈现出的河南灾荒历史,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不断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现在,我们的和平是建立在前人的鲜血和生命之上的,让我们好好珍惜,共同守护。河南大饥荒:平凡个体的无奈与悲哀近日,笔者阅读了一篇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文章,深感其中所述的历史悲剧令人扼腕。那是一场关于平凡人的生死存亡的浩劫,一场在大历史下展开的悲惨剧。而这场悲剧很大程度上则来源于上层政府的无作为,折射出大历史下平凡个体的无奈与悲哀。作为中华民国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灾情开始之时便尝试向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求军粮,但被对方以打仗为由拒绝。随后,他尝试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汇报河南的饥荒灾情,却因又紧张的国际局势而退却。兜兜转转间,他们虽因白修德的报道而获得救济粮,却又陷入了如何分配的困境。在层层剥削的过程中,灾民不断死去。灾难之外,还有一种更深刻的社会冷漠。在战时陪都夜夜笙歌的重庆与灾荒后一片凄凉的河南形成了强烈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形成了自反性的灾难框架。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孤例,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冷漠,或许是人类社会中最令人不安的现象之一。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反思其中的教训。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不是权力、金钱、物质,而是关爱和同情。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基于同情心的社会,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共同体感。最后,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那份同情心?我们是否还有能力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痛苦和需要?如果不能,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灾难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