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李清照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周汝昌称其是奇迹

2023-11-06 05:40 作者:岑岑 围观:

“如梦,昨夜雨飘忽”是宋代第一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诗。因为诗的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宜青宜肥,宜红宜瘦”比较新颖,所以被历代词论家所称道。

此前有一部由著名演员赵主演的网络IP剧,被冠名为剧名,轰动一时。

李清照词的内容与唐代诗人韩沃的一首诗在内容、情感、所述之事等方面不谋而合。但李清照词名千古,韩诗却一直不被重视。这是因为李词的叙事技巧远胜于汉诗。

这间接证明了网络上的一句话:文学是文字间的冒险。和故事本身关系不大。那么,李清照这首诗的美在哪里呢?韩沃的诗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她?让我为大家一起来。

1.宋清照《昨夜如梦,风雨骤》赏析

昨夜雨骤风吹,酣睡未耗酒。问快门人,海棠依旧。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它应该是绿色的,胖的,红的,瘦的

单词的自由翻译:

昨晚是暴风雨,一会儿是舒缓的,一会儿是突然的。我早上醒来时宿醉未醒。问卷帘的丫鬟:院子里的海棠怎么样?她说和以前一样。粗心的姑娘,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它现在应该是绿叶肥厚,红花残稀了。

“稀稀落落的雨”和“突如其来的风”这两个词是互文的,不是“小雨,大风”。这首诗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从思想境界和立意上来说,并不是很高明。但在叙事方面,一直是被人称道的。

红学大家周称赞它:总共有六句话,但它就像现代电影的叙事技巧。有影像,有对话,有曲折的故事线。如果不是奇迹,会是什么?

仔细看看这首诗,确实是这样的。现代电影叙事讲究“设置悬念”,李清照的诗第二句就开始制造悬念。

这首诗是“惜春”之作。按照故事内容,正常的顺序是交代好时间地点事件后让主角海棠花上场。时间是“昨晚”。

地点没有具体说明,但很明显是在李清照的花园里。发生的事情就是那场突如其来的雨,主角却始终没有出场。

李清照故意弄错,没有写主角海棠,而是写她第二天宿醉醒来。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昨晚她为什么借酒浇愁?直到她问“禁闭人”的下一句话,答案才揭晓。

原来她是担心花园里的海棠,紧接着是她和丫环的对话。女佣是个粗心的人。她认为风雨是常有的事。风雨过后,海棠与往日无异。

但李清照是个敏感的人,她很爱这些海棠,所以责怪丫环,反复问,你知道吗?经过一夜的风雨,海棠还能留在哪里?一定是肥美的绿叶还在,娇嫩的红花却毁了。

因为海棠是晚春的花,所以这个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婉约。一夜的风雨可能毁掉的不仅仅是海棠花,而是一个女孩的青春。

她自己也开始成熟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关于这些不同,最清楚的还是她自己。外人看来是“海棠依旧”。

二、李清照的风雨葬情怀李清照的很多诗词灵感来自唐诗,但往往经过她的妙笔转换,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这首诗,就很像唐朝的韩沃《懒崛起》。

韩沃的“懒惰”是一个五定律,其中后四条是:

昨晚晚上下雨了,现在很冷。海棠花在吗?用快门看你那边。

细读韩诗,会发现李清照词叙事的时间顺序是“昨夜,今日”,事件“雨”,主角“海棠花”,最后动作“百叶窗”高度重合。然而,韩国诗歌读起来就失去了一些魅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李清照词中没有悬念的设定,主仆问答中微妙的心理变化。最重要的是少了“绿胖红瘦”的魅力。

韩沃的描写比较直白,没有照顾到诗中人的心理活动。但这也是诗词风格的一大区别,诗词本来就比诗词更有利于表达细腻的感情。

李清照是一位女词人。她的心思细腻,表情优雅,远在一般男人之上。因此,她采取了非常机智的方法。在设置悬念后,她用侍女对海棠花漫不经心的态度,来烘托诗中女主角珍贵的花朵。

女主角不仅很爱惜花,还怪丫环不懂爱惜花。其实经过昨晚的风波,我已经无法关注“绿肥红瘦”的微妙变化了。

这个为落花伤春的女人,心思细腻敏感,甚至有点做作,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葬花。难怪作为一个伟大的红学学者,能把这首诗从电影里读出来。

但是,从“你知道吗,你知道吗”的反复诘问来看,李清照还是那个熟悉的李清照。她不像林妹妹那样娇弱。

“绿”和“红”本来是颜色名词。这里“绿”是指“海棠花叶”,“红”是指“海棠花”。所以一般主流观念把“红瘦”理解为残枯的红花,意思是有点伤春。

在韩沃的诗中,没有直接交代主人公对“落花”的感受。与韩沃的诗如出一辙,孟浩然的《春晓》中也有“但如今想起那夜,那风雨,不知折了多少花”。然后呢?什么?他也没说。看来诗歌真的不适合表达细腻的感情。

然而,虽然在主流观点中,李清照的这首诗总有“伤春”“惜春”之意,但仍有人持不同看法。

前几天看到有人理解“绿肥红瘦”,“绿肥”还是指“绿叶肥”,“红瘦”被认为是“指秋海棠风雨后开花”。

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就变成了:一夜风雨过后,海棠开。它孕育了新的生命。我不知道这个解决方案的基础是什么,但它也是新的。

结语赵李颖的《你知道应该是绿肥红瘦吗》上映时引起轰动,剧情大受欢迎。因为朋友说片尾曲是李清照的《一场梦》,我就好奇地听了一下,才发现原来的词被改得面目全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唯一可以说的是,这个词最后的名句影响很大。不仅周喜欢它,历代词论家也对它赞不绝口。所以,一些本身不懂诗歌的人也喜欢。忍不住想引用,甚至忍不住想改造...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误解了这个词,但是哪个才是正确答案呢?说到底,古语的妙处在于“不可译”。我之所以经常在这里为他们做一个“意译”,并不是为了“拍板”,而只是为了引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