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金陵十三钗原版故事,金陵十三钗是什么电影

2023-11-06 04:58 作者:岑岑 围观:

一、电影简介

《金陵十三钗》(The Flowers Of War)

出品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出品时间:2011年

导 演:张艺谋

编 剧: 刘恒、严歌苓

主 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约翰·米勒),倪妮(饰玉墨),佟大为(饰李教官),张歆怡(饰书娟),黄天元(饰陈乔治)

主要奖项: 提名第69届美国电影金球奖、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故事梗概: 电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二、视听分析

(一)影像

整部电影以女孩书娟为第一视角,通过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来连接事情经过。电影开头,书娟和同学一起逃亡,看到了同样在逃亡的秦淮河女人,看见了李教官带领的分队,遇见了约翰,这样,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与书娟建立了关联。

(学生们与李教官的初次相遇)

张艺谋在描述整件事情经过的时候,不是直观的叙述事件的发生,而是通过各种媒介。媒介之一就是大窗户前面的小孔,书娟看到的很多事情也都是通过小孔来展现的。例如,秦淮河女人的初次登场,学生们通过小孔偷偷观察议论她们。这里小孔的存在是为了聚焦主要人物——秦淮河女人,将她们的姿态框在小孔内,形成女主书娟及观影观众对她们的第一印象,引出电影的核心人物。

(秦淮河女人的初次登场)

在描写日本官兵进入教堂对学生进行侮辱,听到枪声匆匆离开的场景时,也是通过小孔,当然,这里是书娟的视角。通过小孔看着日本官兵的离开,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既为学生得救而呼一口气,同时又为开枪吸引注意的李教官担心。整部电影中,小孔的运用贯穿始终,秦淮河女人通过小孔看约翰埋葬死去的学生、书娟从小孔中看李教官死时拉动所有炸弹和日本官兵同归于尽等等,既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同时也将整部电影以一种格外真实的感受展现到观众面前。

(书娟从小孔中看日本官兵去抓李教官)

巧妙的构图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在描写长谷川大佐在教堂弹奏曲子的时候,他占了画面的一半,中间站着约翰,而在左边最角落的地方,站着学生们。这就展示出学生们和他的绝对强弱关系,很显然,在这场谈话中,长谷川享有绝对的主导权,而学生们的力量是如此的微弱,丝毫没有反抗之力。

(长谷川给学生们及约翰弹奏日本的思乡曲)

在描写书娟偷听玉墨和约翰的讲话时,书娟在左,玉墨在右,两人同样背靠着柱子,但却有明显的不同。暗示着她们同样都曾在教堂学习,性格也相似,但却拥有着不同的人生。玉墨是曾经的书娟,但是她却不想让书娟成为以后的她。

(书娟偷听玉墨和约翰讲话)

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黑灰色的,展现了那段时期南京的黑暗与杀戮。为数不多的彩色地方是哪里呢?还是那扇彩色的大窗户,子弹射过窗户,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五彩斑斓。但是,镜头一转,子弹穿过窗户之后,伴随而来的是鲜血,是恐惧,是学生死时瞪大的双眼,是日本官兵的踏入与侵犯。

(子弹打破窗户)

(日军进入教堂前,子弹打入窗户,打中了其中一个学生,当时学生正在和秦淮河女人发生争执,鲜血喷涌而出,溅在了秦淮河女人略有些惊恐的脸上。)

另外一幕对色彩的运用是约翰以神父的名义举起基督教的旗子,那象征着爱与救赎,想要阻止日本官兵的行为。然而,朝仓中尉拿着刺刀将旗子斩断,旗子飘落而下,鲜艳的大红色十字架显得格外的刺眼。显然,它并不能阻止日本人的暴行。艳丽的色彩并不是给人以希望,在这部电影中,它的背后更像是藏着一种罪恶之道。

(朝仓中尉斩断基督教象征爱与救赎的旗子)

(二)声音

声音在渲染影片情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日本官兵进入教堂侵犯学生时,学生的尖叫声与他们的笑声混杂在一起,背景音乐庄重又悲凉,似是在诉说着痛苦与无可奈何。衣服撕裂的声音、滚下楼梯的声音,画面混乱但声音清晰可听,无助与绝望是这个片段始终弥漫着的情感。

《秦淮景》是属于秦淮河女人的歌曲,电影中总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女人们决定好要代替学生去日本人的“聚会”,换上学生的衣服时,玉墨提议为学生们弹奏这首属于秦淮河女人的歌曲。虽是一袭学生打扮,但当唱起这首《秦淮景》时,依侬软语间,风情与韵味立显。

(秦淮河女人穿上学生装为学生们演奏《秦淮景》)

电影中,通过书娟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些秦淮河女人身着旗袍,款款而来,个个风情万千,不经意间就令人潸然泪下。最后一次出现这首歌曲的时候,是在书娟的回忆里。女人们就像初见般那样,盈盈笑意,走入教堂大门。书娟说:“我老是幻想再一次站在大窗户前头,看着她们走进来……”

(书娟想象秦淮河女人身着旗袍,唱着《秦淮景》缓缓走来的场面)

三、主题分析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李教官、约翰、玉墨及书娟。李教官本来有机会带领分队一起逃出城的,然而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他们留在了城里。“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队会用一种最原始的办法,以战友的身体做掩护,让爆破手尽量靠近坦克。”当一个又一个的士兵往上冲,当他们的身体被子弹打穿,当鲜血喷涌而出,留下的,只剩一具具尸体和坦克的残骸。而李教官呢,他为了保护学生,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一声巨响,只剩下建筑的残骸,目之所及,满目疮痍。这是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为了保卫祖国,他们甘愿献出生命,赴汤蹈火。有些人的死去,重于泰山,他们死了,却依旧活着,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士兵们用身体挡在爆破手面前,为爆破手争取将坦克炸毁的机会)

(坦克被炸毁后尸体遍地都是的场面)

学生们的形象鲜活而又立体,她们宁愿死去,也不要沦为日本人手里的玩物,表现出了读书者身上的气节。同时,通过描写她们对秦淮河女人态度的转变,也侧面烘托出了秦淮河女人的大爱。

(学生们不愿前往日本人的“聚会”,决定从钟楼跳下的场面)

约翰是一个随着剧情推动而慢慢改变的角色。刚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风流成性的洋人,日本兵进教堂这个片段是他态度开始改变的转折点,他亲眼看到学生死在他面前,亲身感觉到无能为力。后来,他主动放弃了和好友一起坐船逃走的机会,他开始找工具修卡车,他会为了学生和长谷川据理力争,他真实的心疼着这些为了学生而奉献出自己的女人们。他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书娟所看不到的世界:走到大街上,遍地都是尸体,女人赤身裸体的躺在地上。也是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豆蔻和香兰最后的结局。南京城的黑暗,可见一斑。

(约翰放弃与好友一起乘船逃走的机会,与好友挥手道别)

陈乔治是十三钗的“最后一钗”,男扮女装,混入队伍,只为了给学生们增加多一丝的逃生时间。即便他知道,此去再无归途,等待他的是无尽的黑暗,但他依旧选择了那么做。书娟说,他是被神父收养的,很小就在教堂里了。淡淡的语调叙述着乔治的经历,就像乔治这一生,安静的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印记。他去哪了?我想,是去找他最爱的神父了吧!

(约翰为乔治整理发型)

秦淮河的女人们是电影主要描写的对象,她们的思想也有一个转变过程。从最开始的“女人就是该躲在老鼠洞里”到最后主动换上学生装,奔向死亡。她们恐惧过,最后却依旧选择了代替学生,走上那条永远不会回来的路。“妓女”是她们的标签,也是让他们为人所唾弃和鄙夷的身份。然而,正是这样一群“妓女”,在这乱世之中,展现出了属于她们的坚韧与勇敢。

影片最后没有交代这些女人的结局,但是在小说中,只有玉墨一个人带着满身伤痕,活了下来,其他人都以悲惨的方式死去。我想,影片最后的留白,或许是为了留下一个念想吧,让观众和书娟一样,期待着有一天,能再次看到那些风情万种的,秦淮河女人!

(书娟回忆秦淮河女人再次进入教堂的场景)

四、总结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我不想再看第二次了,太残忍了!”是啊,那是属于整个南京城的黑暗时期,纵然影片最后我们都怀有一丝期待,但谁不是心知肚明这些女人们的后果。豆蔻是我在看完第一遍电影后再不敢看第二遍她的情节的女人,只是为了那根琴弦,只是想给她心爱的人弹一曲《秦淮景》,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她很善良,不贪图任何名利,只想着能有一天和爱人回家种田。这份感情太纯粹了,所以当豆蔻死去的时候,我才会如此的愤怒与悲伤。希望下辈子,这个傻姑娘能够找到她的爱人,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豆蔻与小兵谈心)

玉墨说:“我不想让她们也这样。”从这些学生们身上,她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她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被毁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她不信,她偏要打破这传统看法的桎梏,她非要“做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玉墨是一个有着属于自己傲骨的女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可以坚韧到什么程度。胸怀大爱,这是我对玉墨最真实的印象。

(玉墨打扮成学生模样)

其实,我很心疼这些女人,她们唱歌的时候,明明在笑,可我却泪流满面。“商女”又如何,她们亦有情有义。面对已经知道结果的事情,她们选择了相互鼓励,共同面对。这得要有多大的勇气啊!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女子,这是一群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人,于这乱世之中,人们叫她们——金陵十三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