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虎妈猫爸是什么剧,虎妈猫爸离婚片段

2023-11-05 00:39 作者:岑岑 围观:

祖辈代劳,增加了夫妻让位教育孩子部分权力的几率

相比于西方家庭,中国家庭往往是三代人联系较为紧密,祖辈在经济和家庭事务(比如,照顾小孩)上,会帮助小家庭。因此,也就出现了“421”或“621”家庭。这样的家庭现象未必都会出现问题,但增加了负面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比如,年轻父母过多地把养育小孩的责任推给老人,老人过多参与到小辈的婚姻生活中。年轻夫妻与公婆同住,房子是公婆帮忙首付;孩子是公婆负责照顾;婆婆每天到小夫妻的房间打扫卫生,给小夫妻洗衣服。

我们经常会听到年轻人抱怨公婆或岳父母,对自己干涉太多。儿媳妇可能会抱怨,婆婆进我们房间,连门都不敲,或是带小孩的方法不对。

但年轻人是否想过:你把你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了老人,你就必须放弃部分权力。当你指望老人给你洗衣服时,就不可能同时指望,杜绝老人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

太听妈妈话,夫妻和谐关系会受到挑战

下面,举个Mummy’s boy(妈妈的宝贝)的例子。他们从小被妈妈宠着或管着长大,长大后仍然对自己的对妈妈言听计从。那他如何处理和妻子的关系?

当妈妈对儿子、儿媳妇的婚姻生活、财务状况、家庭分工,都大包大揽时,这个年轻丈夫根本无法做出完全独立的决策。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矛盾,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很多“421”或“621”家庭,是为了照顾小孩,才住在一起。但代际的过度粘连,对小孩的教育和成长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强势的婆婆把儿子捏在自己手里。因为她平时主要负责照顾孙子,再努力把孙子拉到自己身边,一起来孤立儿媳妇,造成严重的家庭不平衡。

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儿媳妇已经被排挤了。她怎么会有足够的精力来照顾小孩?

爸爸妈妈经常闹内部矛盾,爸爸更亲奶奶、而不是妈妈,妈妈经常跟奶奶斗,奶奶又是主要照顾者——这关系乱得。。。这种家庭出来的小孩,怎么面对父母和爷爷奶奶呢?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会令他感到困惑,以后患焦虑、抑郁的几率可能会更大。

Mummy'girl(妈妈的乖女儿)如果进入婚姻后仍然对自己的对妈妈言听计从。她的夫妻关系也会较难协调。

平衡的家庭关系

平衡的家庭是边界清晰,又相互沟通协作。

这是一个容易模糊的概念。

平衡是指家庭在冲突和矛盾面前,展现出的修复和提升能力。其意义在于,家庭成员能够与角色、与年龄,适合、自主又协作地处理日常矛盾。

从家庭结构讲,首先是两个独立的人,组成家庭,成为夫妻。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然后多了一个小孩,又有了亲子关系。夫妻和小孩要体现为一个整体。这个圈一定要划好。最后,再是应对两边的长辈。不能爸爸跟奶奶划了一个圈,把妈妈撇在圈外。也不能妈妈和外婆划一个圈,把爸爸撇开。

而对两边的长辈来说,他们首先形成自己的夫妻圈,然后才是跟儿子、儿媳妇、孙子的关系。

只有每个小圈划好了,几代人的大家庭才可能取得平衡。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度的粘连,厘清各种关系边界。

夫妻关系处不好,孩子遭殃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不断个体化,即能够从和家人,尤其是和主要养育者慢慢解离,形成和年龄基本匹配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渐进式独立地完成发育任务,以及和他人有责任性地相处能力。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子细胞,缓缓地从母细胞中分离。

如果家庭关系过度复杂,孩子完成这样的过程就会迟滞。由于边界不清,孩子各种合理发展需求会被不适当地侵入和限制。在人生的各个发展时期,可能会缺乏独立和主见,依赖性增加、自我中心,放纵等。严重的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心身障碍等。比如,很多吸食毒品的人,其家庭过度粘连的现象就多于普通人群。

场景二:爸妈非要白脸黑脸对着干?

猫爸告诉茜茜,要写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自己看;一本是假日记,哄妈妈。猫爸还瞒着虎妈,帮茜茜做作业、写假日记。

核心提示:你以为是在帮孩子?错!你是在主动破坏夫妻关系!

别指望“有了孩子,老公就会早回家”

夫妻之间关系是动态的,经常处于一种需要协调、不断处理日常矛盾的动态过程。

一般,这种生活的日常冲突会在夫妻关系内部处理掉。但如果夫妻中的一方,觉得自己的力量微弱,在处理夫妻冲突上处于不利位置,处于下风,或自觉是一个被“损害”的对象,TA往往会邀请第三方力量,来平衡夫妻之间的关系,使得这种关系不至于因为张力太高,而更加恶化。

这个第三方往往就是孩子。

比如,丈夫是一个小公司老板,经常很晚或不回家。表面上,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是,丈夫需要应付很多客户,店面需要很晚才能关掉。于是,妻子自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增多。

但事实上,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一部分是丈夫确实忙,但另一方面是他和妻子之间有些矛盾无法协调,他觉得妻子很固执。再加上国人在表达负面情绪和情感时,往往采取迂回策略。因此,丈夫的应对策略是“躲”——回家比以前晚一点。

妻子觉得自己很无助,无法掌控丈夫,无法预期丈夫回家的规律。于是妻子的应对策略是把孩子“拉”进来,和孩子过度连接,有意无意地抱怨父亲,讲父亲的“坏话”,通过孩子,平衡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希望丈夫规律回家的愿望。

经过这样的关系往复,一个有意思的家庭现象发生了:孩子被拉进夫妻关系的互动中,他作为一个平衡器,缓冲了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管这个叫做三角化。

和老辈相处难,就别硬撑

除了孩子,丈母娘和婆婆也是三角化关系的“一角”。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

比如,夫妻都是来大城市奋斗的新一代移民。丈母娘或婆婆从外地赶来,帮助照看小孩。丈母娘和女婿之间有些不快。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张力。

最初,加入平衡的是妻子。妻子尽力来协调和迎合双方。但随着矛盾进展,丈母娘“照看”孙辈越来越多。因为她觉得,自己终究是一个外来者,是来照顾这个小家庭,所以要“拉拢”孩子,获得更多的力量感。

由此一来,女婿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排除在家庭之外,他晚家越来越晚,话也越来越少,人也更加严肃了。

孩子不应成为“夫妻沟通”的媒介

而作为平衡力量的孩子,会过早地出现各种无意识的补偿和协调行为,以及和年龄不相适应的照顾行为。

以“虎妈猫爸”的剧情来看,兔妞茜茜会发展出一种自动保护爸爸的意愿——和爸爸联合起来“对付”妈妈,更为严重地恨妈妈。

“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亲人,怎么会有人变成‘不被喜欢,甚至可恶的人呢’?”在孩子的内心,会时常出现这样不能整合的疑惑。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爸爸。茜茜虽然在一个层面,确实和妈妈有很多共感,但她始终无法弥合坏妈妈和好妈妈的分裂。这样,小家庭虽然没有因为夫妻的矛盾而升级或解体,但是是以损失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为代价的。

我们发现,在这种三角化环境中养大的孩子,容易有内化的攻击,比如自我贬低,脆弱的自我,自伤行为,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人际关系问题。

小编留言

“虎妈猫爸”中的育儿场景,虐到了不少观众。

处好了夫妻关系,接下来,就该讨论下,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了。

场景三:强迫孩子运动,行吗?

虎妈希望兔妞有独立人格、意志坚韧,因此用绳子捆着孩子的腰,拖着她跑步。

核心提示:拔苗助长式的“望子成龙”的根,在于父母过度焦虑

孩子也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上帝对人类最大的恩赐。

小孩也有自由意志,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强和成熟,并最后完成从原生家庭的解离,组成自己的家庭。

作为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需要做的,就是协助保护和引导这种意志。

这个道理很简单,想一想:你的孩子在婴儿阶段是怎么学会走路的,怎么学会滑板车、骑自行车?是他们天赋的能力在不断操练后得以实现。父母无法代替孩子完成这些。

孩子的自由意志也是如此。

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往往是由于父母自身过度焦虑、抑郁,把孩子当成没有自主能力、无思考能力的受操控之物。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经历独立生活后的各种风波,父母就要看着孩子试错、犯错,而不是操控他,不让他犯错。

婴儿学步时,不摔跤怎么能学会走路?我们家长要做的,无非是保证孩子不要摔成骨折罢了。

场景四:真要严格“树规矩”吗?

兔妞不讲礼貌欺负小朋友,虎妈一巴掌下去不手软;兔妞不愿意自己刷牙,虎妈严厉批评:“要么呆在厕所里,要么自己刷”;兔妞没有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在睡梦中都会被妈妈拉起来,做作业……

核心提示:孩子既要管教,也要和TA站在一起面对世界和TA自己

父母要换位思考

树规矩确实很重要。但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规矩和儿童的心理年龄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个是理解你的孩子,和他站在一起迎战他作为个“小人”所面对的各种挑战。因此,对3岁和5岁的小朋友,规矩就是不同的。

设想一下:父母缩小到和孩子一样大,这个年龄阶段遇到转学,内心困惑是什么?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当父母转换位置,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内心和外在世界时,你就具有了理解孩子的能力。

共情和理解是管教的基础。管教不只是惩罚,更重要的是引导,而且要向孩子非常明确清晰地商定管教条目,并且约定在不能完成时,会如何处理。

如何正确地“树规矩”

管教的原则是让孩子感到这些规矩对各方都是公平的。

首先,要让孩子形成稳定的预期。管教条例必须一致性执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权威的敬畏和顺服。但也要有一定弹性,准许例外。这些例外情况需要结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孩子一起制定。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惩罚,管教不光没效果,而且非常容易造成大小不等的创伤,造成孩子各种不听话、对立违抗、撒谎等。

家长最缺的不是管教,而是缺乏耐心去观察孩子。很多时候,只重视行为外在的结果,而且很喜欢采用惩罚的方式(打,骂,不给予某种东西等)。

所以,管教要和共情的理解结合起来。共情的理解是基础,管教是手段。

怎么观察孩子“尽力”了?

如何从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区分、观察孩子行为习惯,确认这是孩子的行为特点,而非不努力、不听话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决定着父母下一步如何应对。

对父母而言,合理的策略是:

1.甄别出那些行为是需要注意的。

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孩子在家里、幼儿园或学校,表现出的这些行为是否不合时宜,对他自己或小盆友是否造成一些不便(如打人、乱发脾气、作业写不全、丢三落四、小动作多、喜欢冒险等)。

2.父母要耐心。

耐心的含义是不急于下结论,尤其不要急于说这是孩子“不努力,意志力不强,从小就这样”。父母应该观察,并多方了解(从幼儿园的几个老师那里了解情况,向照看小孩的其他人询问情况)。

3.回想一下,出生以来,孩子的特点是什么?

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是反应敏锐?是闷着不喜欢讲话、脾气很大、动作慢?这些都是孩子自身的特点。

当您确定孩子的行为确实与某种神经系统的动力性特点有关,怎么办?这就像开车拐弯,突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阳光大道上行驶了!既然知道这不是孩子故意为之,父母也就放宽心了。

4.找到适合孩子的明确方法。

您观察到孩子学钢琴时坐不住,喜欢做不同的事情,确认这是孩子个性的问题,敏感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的持久性差。那可以帮助他学习一些兴趣点容易激发、兴趣点较多的活动,如跳舞、打球。

5.最后一招,求助专业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或儿童精神科医生。

场景五: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虎妈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不惜花千万人民币,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早教班。

核心提示:和同伴玩耍,也是很好的早教

孩子想学的,早教都没有

比如和权威的关系、和他人的亲密关系,如何看待自己(自尊自信),这些都来自和父母等主要养育者不断的日常互动中学习到的。

孩子的教育发展应该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上不上早教,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多去观察孩子,了解TA的性格与特点,按照TA自然发展的方向来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关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精英人才,然后把社会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社会需求往往与孩子的兴趣存在冲突。

在我接触的不少家庭中,孩子自身的兴趣存在于类似于表演、艺术等方面。但父母却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等,觉得这些东西看起来有利于升学发展。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动力,最后抑郁了。

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拥有天赋,并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那家长应该给予一些早期的引导。

玩耍中实现孩子的智商情商教育

但要强调的是:其实,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就好比我们经常会发现,年幼孩子喜欢撕纸。这就是一个手眼协调的学习过程。孩童在疯跑时,他的大脑也在不断地训练行走技能。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不应该阻止孩童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地去进行教育。

同时,孩子还有一种很有效的学习能力,就是社交学习。社交是人被天生赋予的能力,孩子和朋友之间的玩耍,是最好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训练。所以,请不要禁止孩子与同龄人在外玩耍。而是要积极观察孩童的社交行为,发现其性格,从而给予正确的引导。

每个父母都必须知道,最早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喜欢的样子,而是去发现、挖掘孩子的潜能与资历,进行引导,去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这才是和谐的早期教育。

“辣条”给我们留言称,自家的孩子原来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不肯上学/幼儿园了,怎么劝都不听,这下怎么办?立即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厌学了 ?」。

作者简介

石振宇系上海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同济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剑桥医院家庭与生物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关注母婴关系和发展精神病理学,关注智能科技在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系统接受过中美精神分析,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创伤的团体治疗,心身医学培训,短程认知行为干预、EMDR(眼动脱敏创伤治疗)等培训。美国精神分析和动力性精神医学学院会员(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中美精神分析协会(CAPA)会员、北美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CD)会员,亚洲部委员。中国心理协会家庭治疗组和EMDR组会员。

擅长家庭、婚姻、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个人成长、创伤、虐待、家庭治疗。通过平面、网络和电台传播有关家庭、养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公共知识,如《新闻晚报》,世界图书公司《爸爸妈妈在线》,《恩比育儿》等。

(haodf_fr ← 如长按无效,也可搜索微信号加关注,更多妇产儿科医生的实用文章,在这里等着你!)

石振宇大夫已经开通了好大夫在线个人网站。有疑问的辣妈们,欢迎登陆石振宇大夫的个人网站,和他交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