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清平乐的历史原型,清平乐里的

2023-11-04 21:08 作者:岑岑 围观:

宋仁宗赵祯与曹丹姝

宋史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初步看了十多集,整体来说这部剧还是蛮尊重历史的,远比一些胡编乱造的宫廷剧靠谱。从水准上来说,这部剧也是属于上乘,剧情紧凑,节奏蛮快,远非剧情拖沓的影视剧可比,如果漏看个十多分钟,你可能就跟不上剧情的发展。

在第一集中,宋仁宗知道了刘太后并非生母,生母是正在为先帝真宗守陵的李妃,知道真相的宋仁宗就不顾一切要见母亲一面。在这一点上,明显是与史实有冲突,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是李宸妃、刘太后死后,才知道真相的。

真相一:刘太后遗诏,间接让宋仁宗生母真相浮出水面。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宋仁宗生母李顺荣病重,刘太后下诏将她晋升为宸妃,不久之后,李宸妃却突然病逝了。对于李宸妃的死,刘太后是想用一般的宫人礼治丧,移棺出外安葬。但是,遭到了宰相吕夷简的反对,他对刘太后说:“太后如果想保全刘氏后人,就必须厚葬李宸妃,该有的礼节,一样也不能少。”刘太后是个聪明人,吕夷简轻轻一点,她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最终,李宸妃以皇后的服饰入殓,水银盛满棺木,《清平乐》这部分剧情是与史实相符的。

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三月,刘太后也病逝了,同时,也留下了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并同议军国事,宋仁宗是个孝子,也打算继续遵守太后的遗诏,让杨太妃处理军国大事。

但是,大臣们都不乐意了,说皇上已经成年,现在亲政都已经很晚了,怎么还要让母后亲政呢?由于事关重大,宰执们也不敢作出决定,正好八王爷赵元俨进宫吊丧,听说了这个事,就气不打一处来,愤怒地说道:“太后是国母的称号,刘太后已经很勉强了,还要杨太后?”大臣们听到八王爷的话,都吓得大惊失色,宋仁宗就起了疑心,询问八王爷,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终,八王爷赵元俨就把真相告诉了宋仁宗。

在《清平乐》中,也是八王爷赵元俨告诉了宋仁宗真相,不过是李宸妃、刘太后死之前,就这一点与史料不符。电视剧里稍作改动,明显是为了增加戏剧的精彩性与冲突性,母子之间的冲突,充满着人性化,就跟寻常百姓家的母子情一样,认真细看下去,都能让观众忍不住也跟着流眼泪。

真相二:八大王痛恨刘太后的原因。

八王爷赵元俨是宋真宗第八子,“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名闻外夷。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燕冀之地,大概是燕云十六州,被辽国所占,赵元俨的名声在外,小孩子哭闹,大人都用赵元俨吓孩子,说八大王来了。从此,“八大王”的名声就交响了,这就是《清平乐》中太后、大臣都称赵元俨为八大王的原因。

从电视剧里看,八大王对刘太后很有意见,简直是有深仇大恨的,观众都很不理解,纷纷问八大王与刘太后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相信许多人看过2017年的电视剧《开封府》,里面也有个八王爷,原型也是赵元俨,当时宋真宗(宋仁宗生父)仍在世,非常信任他。但是,八王爷有野心,一直想害死宋真宗的儿子,好让自己即位。宋真宗生的儿子,经常莫名其妙地“夭折”,真相却是宋真宗的皇八弟为了即位,就害死侄儿,这是影视剧里的剧情。如果看一下宋史,八大王赵元俨也是觊觎着皇帝的宝座,盼望着有朝一日成为天下之主。

宋仁宗即位了,刘太后临朝称制了,这让八大王很不满。他对刘太后的不满,倒不仅仅是刘太后把持朝政,而是他曾经离皇权非常近,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身为太宗八皇子、仁宗的八皇叔,赵元俨身份尊贵。在宋真宗病重期间,赵元俨非常活跃,经常出入宫廷,宋真宗一度考虑把皇位传给八弟。因为这个原因,当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听政时,对八大王赵元俨刻意打压。赵元俨自然不满,召集势力准备夺权。刘太后为了巩固宋仁宗帝位,和赵元俨达成了一个交易:只要赵元俨安分守己,就把赵元俨的儿子赵允良接入宫中抚养。万一仁宗驾崩,就让赵允良即位,赵元俨思前想后,觉得这个交易不错,就同意了。

但是,随着宋仁宗渐渐成年,刘太后的权势也早就稳固,就下诏将赵元俨的儿子赵允良请出宫了。此时,赵元俨已经无力反抗,为了保命,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此时的赵元俨,一定后悔当年与刘太后达成所谓的交易,最终被刘太后给摆了一道,对刘太后的恨意,是可想而知的。当知道刘太后病逝后,自然是急于报仇以泄心头之恨,他敢把宋仁宗生母的真相说出来,一点不奇怪,还不惜污蔑刘太后毒死了李宸妃,意图整死刘氏族人。

服饰符合历史

宋仁宗画像

曹皇后画像

真相三:仁宗选新皇后,曹丹姝为何获得众臣一致推荐?

郭皇后因为吃醋打伤了宋仁宗,最终被废掉了,宋仁宗为转移众臣的视线,就打算选新皇后,让大臣们都推举人选。

选来选去,一直都没有合适的,最后是曹丹姝被推出来了,获得了众臣的一致同意,宋仁宗不由得感叹说这是大臣们第一次意见一致的时候。关于大臣意见统一的原因,按照《清平乐》里的解释,一是因为曹丹姝长得丑,也就不会魅惑君王;二是出身名门;三是朝中没有家族势力,也就不会存在外戚干政的可能。

这三个原因,看起来是蛮有道理的,但并不能完全解释大臣意见的一致性,理由如下:

一,关于说曹丹姝长得丑,大臣们才推荐她;但是,大臣们都没见过曹丹姝,如果真把丑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一定会去核实一番,又岂会听闻一些传闻呢?相信误传的传闻,只能说明“丑”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以一个丑女来当皇后,明显是把皇帝当傻子,难道不怕成为第二个“贾南风”?大臣们断然不会拿这个来戏弄宋仁宗;

二,要说名门,宋朝自开国七十余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名门了,如开国功臣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党进等。选皇后,名门只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要平衡各方势力。

三,至于说的朝中没有势力,宋朝开国功臣,在崇文抑武的宋朝,在宋仁宗时,基本都没有什么朝中势力了。

上述三种因素,只能说是大臣推荐曹丹姝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解释大臣们的一致性,而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就必须谈到曹丹姝的祖父曹彬在宋朝士大夫们心中的形象了。

五代以来,天下大乱,武将一直是政治舞台的绝对主角。赵匡赢称帝之后,为了扭转武将飞扬跋扈的局面,建立中央朝廷的权威,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压武将,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下,许多功勋武将都遭到了宋朝士大夫们的打压,但是,唯有武将曹彬,却获得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纵观曹彬一生,他没有中国古代名将具备的超人军事才能,除了消灭南唐,他真正立下的战功并不多,从各方面来看,曹彬都不属于一流的军事家,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武将。但令人惊奇的是,在北宋文人心中,曹彬简直就是完美武将的化身。

曹彬为人非常低调,谨慎小心,后周太祖郭威的张贵妃是曹彬的叔母,他也算是皇亲国戚了,但他从不以此为傲。当年,掌控禁军的赵匡胤也想拉拢曹彬,找曹彬讨要宫中御酒,而曹彬既不想做违法的事情,又不想得罪赵匡胤,在让赵匡胤吃了个闭门羹之后,就自己出钱买酒给赵匡胤喝。五代时期,武将的忠君观念比较淡薄,而曹彬作为武将,却能洁身自好,不结党营私,这种品格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宋朝建立后,曹彬失去了后周皇室的庇护,在行事方面更加谨慎。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南唐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地方政权,但曹彬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从来不会邀功。班师回朝了,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奉皇帝圣旨,从江南办事回来了,丝毫不提自己的功劳,他的这一做法被宋朝士大夫津津乐道,赞他不居功自傲。

有一次,曹彬和潘美攻打北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曹彬却下令撤军。潘美就不理解,极力主张进兵,但曹彬死都不答应。事后,潘美问曹彬原因,曹彬回答说,当今皇帝曾经御驾亲征都没有打下北汉,我们两个攻下了北汉,那不就是想快点死么?很显然,曹彬是担心功高盖主进而引来杀身之祸。因为他深知宋太祖的猜忌心重,为了明哲保身,不惜牺牲战场上的胜利来取得皇帝的信任。

曹彬除了谨慎,身上还有一些武将少有的品质,他不贪财,不嗜杀。宋太祖打压武将,许多武将为了保命,都纷纷采取自污的方式,要么大肆贪财,要么嗜杀,如在灭蜀战争中,在主帅王全斌的带领下,诸将动不动屠城,而且还掠夺大量的金银财宝,而唯有曹彬约束部下不得滥杀无辜。

曹彬每逢作战,都竭力不杀百姓,他自己也说:“自从我成为武将,杀人够多了,但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喜怒哀乐随便杀一个人。”在进攻南唐时,曹彬多次暂缓攻城,劝说李煜投降。因为,他知道南唐富庶,担心士兵在破城之后,大肆烧杀抢夺。后来,就在城门快攻破的时候,曹彬忽然称病不出门,手下将领就急了,纷纷前去探望,问得了什么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用药可以医好的,只要你们诚心发誓,在攻破城池后不杀一人,我的病就好了。面对主帅的请求,诸将都同意了,一同焚香发誓,第二天,曹彬的病果然好了。而南唐也因曹彬的事先安排,免遭残酷屠杀的命运,曹彬的这一功劳,被士大夫们大加赞赏,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焚香禁杀

正是因为曹彬深谙内敛之道,使他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视,官位越来越高,一直当上了枢密使。武将当上枢密使,在宋朝是了不得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枢密使都是由文臣来当的。后来的名将狄青也做到了枢密使的职位,但被士大夫阶层视为眼中钉,生怕他会造反,天天弹劾狄青,最后弄得宋仁宗只好罢免狄青,而狄青也在担惊受怕中死去了。而曹彬却不一样,他当上枢密使,士大夫阶层都是一百个乐意,这是因为曹彬对文臣士大夫非常恭敬,在路上遇到士大夫,无论官职大小,曹彬总是先让路。

面对制度上的层层打压,北宋的武将为了自身安全,他们大多放任自流,把自己弄得声名狼藉,引起文臣士大夫们的鄙视。而唯有曹彬,却走了另外一条道路,为了取信于朝廷,宁愿把才华收敛起来,宁愿遵守朝廷的错误命令打败仗,也绝不擅作主张打胜仗。日常生活中,对士大夫百般谦让,让皇帝放心,讨文官欢心。

曹彬以武将身份,获得皇帝和文臣一致认可,这是他以牺牲个人军事才华为代价,来迎合宋朝崇文抑武大环境的结果。在文官和皇帝的推崇下,曹彬就成了完美武将的典范。

正是因为他是完美武将,所有的士大夫都认可他,当宋仁宗要选皇后,他的孙女曹丹姝成为候选人之一,自然就是全票通过,毫无大臣反对,这才是曹丹姝能成为皇后的最重要原因。

为何说《清平乐》是一部好剧?

一部良心制作的历史大剧,除了要遵守历史事实外,还需要有市场;如果完全遵守历史的话,就会让影视剧缺乏看点,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宋史,不像汉朝可以开疆拓土,能给观众激起民族自豪感,如《汉武大帝》;也不像唐朝,可以带给观众充满刺激又血腥的宫廷斗争,如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称帝等;而宋朝无论是在对外战争,还是宫廷斗争方面,其看点都不如汉唐方面的刺激。也就是说,宋朝影视剧其实挺难拍的,尤其是在遵守历史事实的情况下,既不能用强大的军力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又不能用宫廷斗争来吸引观众,这就决定了多数中国人不爱看宋史。

而《清平乐》这部剧,里面讲的内容基本就是历史事实,但观众并不觉得乏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主要是这部剧改的好,如李宸妃,这部剧让宋仁宗提前知道了生母真相,这就为宋仁宗与刘太后之间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索,这也成了本剧的一大看点。

而关于八大王痛恨刘太后的事,本剧并没有详说,而这恰恰是巧妙之处,会引发观众联想。再者,八大王并不是本剧的主线,他与刘太后的冲突原因,并不影响《清平乐》的剧情发展,因此本剧又没有细说,如果换作一部比较水的电视剧,那剧情就会拍得很拖沓,可能要花上个十多集讲这种冲突,那就很没意思了。

同时,对于曹丹姝全票通过被立为皇后的原因,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她的祖父曹彬,是他让曹氏家族获得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认可。而在这部剧中,巧妙地以大臣认为刘丹姝“长得丑”不会魅惑君王,来解释她获得所有士大夫认可的原因,这样解释的好处是,是符合观众胃口的。如果以曹彬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一个漫长之旅,没有个十多集,是没办法把曹彬的形象竖起来的,最终会影响剧情的主线。

总之,《清平乐》是非常值得一看,要内涵有内涵,要文化有文化,更重要的是,这里许多历史名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熟悉的陌生人,看完这部剧,你就差不多把宋仁宗朝的历史看完了。

《宋史》吕夷简相关:

《为啥他能称霸政坛20年?看他“伤人于无形”手段,你就明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