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墨西哥发现外星人头骨,“墨西哥 外星人近距离接触”

2023-11-04 21:02 作者:岑岑 围观:

本周墨西哥国会的“UFO”听证会吸引了很多关注。

会上,研究不明飞行物的Jaime Maussan展示了两具声称在秘鲁发现的“外星人尸体”。DNA显示它们不属于人类,它们分别有1800年和700年的历史。

Jaime Maussan口中的“外星人尸体”,来自路透社。

没过多久,墨西哥天体生物学家出来指出,莫桑的结论不可靠,他的其他类似骗局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破获。

▲ Jaime Maussan,来自路透社

网上大多数声音也不相信这个。因为这个所谓的“外星人尸体”真的太像你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典型外星人了。

Jaime Maussan口中的“外星人尸体”,来自路透社。

这也让我很好奇:这个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成为我们最常用的代表“外星人”的符号的?

经过一番自我考古,我可以追溯到,对形象的记忆其实来自周星驰。

1996年,电影《大内密探》中,有解剖“天外飞仙”的情节。

这个“飞仙”的造型是经典造型——大头大眼睛,灰色皮肤。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原来周星驰呼应了前年相当轰动的“外星人解剖视频”。

1995年,电影制作人雷·桑蒂利(Ray Santilli)声称,他在1947年获得了22部记录外星人解剖的录像带,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外星人尸检》,在全球多个国家播出。

▲《解剖外星人》

直到2006年,桑蒂利才正式出来澄清这部电影是他们在另一个片场拍摄的。

长期以来,解剖外星人一直被想相信外星人的人当作“证据”。

然而,在那次事件之前,这个常被称为“灰色”的外星人形象,其实已经流行了30年。

“小灰人”的形象可以追溯到1891年的小说《梅达:未来的故事》,此后出现在许多科幻小说中,但真正让它成为主流和流行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外星人绑架事件”。

1965年,据报道,一对美国夫妇贝蒂·希尔和巴尼·希尔被外星人绑架。

▲贝蒂·希尔和巴尼·希尔

贝蒂说,1961年的一个晚上,两人被灰色皮肤的外星人带上了飞船。

从此,“小灰人”的形象正式进入主流文化,成为许多外星人传说中的“主角”。

根据美国作家C. D. B. Bryan的说法,在美国收到的与外星人接触的事件中,有73%是“小灰人”,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可见这个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愿意相信的美国人的脑海里。

接下来,“小灰人”的形象通过好莱坞的故事进入更广泛的文化: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种亲密接触》,科幻剧《巴比伦5号》,经典的《X档案》等等。

有生物学家指出,从理论上讲,一个来自与地球完全不同的外星世界的“小灰人”在生理结构上与人类过于相似,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小灰人”作为一个成功的外星符号,被很多人认为拥有能击中人心的元素——他们拥有类人的形象,同时汇集了增强的人类智力特征。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也代表了我们对“更高文明”的想象。

但对于当时认为自己被“小灰人”绑架的贝蒂·希尔和巴尼·希尔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他们前几天看的电视。

1990年,作者马丁·科特梅尔(Martin Kottmeyer)提出,他们之所以在催眠治疗中回忆和描述“小灰人”的形象,很可能是受到了科幻剧《异域极限》(The Foreign Limits)的影响。

这部剧里有一集出现了一个大眼睛的灰色外星人,而这一集的播出时间离催眠治疗只有十二天。

▲剧中的外星人形象和贝蒂在催眠状态下画的外星人形象。

或许,《小灰人》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很大一部分直接原因在于流行文化。

为什么流行文化中的外星人长这样?

▲《第三种亲密接触》

当我们想象外星人的样子时,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到流行文化中外星人形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电影创作者想象外星人应该有一个稍微像人类的外表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这些相似性也可能让观众更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是得找个人来演这个角色。”

曾参与过《异形》特效工作的查理·亨利(Charlie Henley)表示,早期科幻电影中的异形人类大概是在拍摄可行性的考虑中:

好吧,我们得找个人打扮一下,扮演外星人。

所以他们会像我们一样有头、手和脚。

但是,即使特效技术发达,很多电影人对外星人的描述还是会落入“框框”。

因为突破“经典”的异形形式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故事来建立基本的叙事。

经过大量影视作品的洗礼,观众一看到和《异形》中长相相似的外星人,自然会感受到“事情不妙”的信息。

观众一看到和人类更相似的外星人形象,甚至有着可爱的大眼睛和好奇的眼神,我们很可能会直接认定他们是“好外星人”。

随着“沿袭传统”的外星人题材电影越来越多,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这些千篇一律的叙事。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墨西哥国会里展出的“外星人尸体”时,我们会认为这真的是一个笑话,因为我们对这个虚构的形象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只想大喊一声“你怎么这么懒?”

近年来,我们开始看到电影制作人开始挑战这一类别。

2016年的《来临》,虽然很明显外星人的形象从章鱼身上汲取了灵感,但他们并不是“怪物”。

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特效和动作场面,而是慢慢地和主角在幽暗中尝试理解“外星人”,探索不一样的“时间观”,看未来双赢的另一种可能。

在2022年的《Nope》中,我们看到外星人也可以是一朵云,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飞碟”。

乔丹·皮尔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飞碟的形状是有意选择的,即“继承”传统,然后打破它。

美国人对外星人把人类吸进飞碟后的接触和实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贝蒂·希尔和巴尼·希尔的叙述也是如此。

但在乔丹·皮尔的描述中,这个飞碟并不是飞碟,而更像是外星人本人。而且它把人类吸上来之后,直接把它们吸到消化系统里吃,把不想吃的吐出来,而不是邀请它们进“飞碟屋”。

但是,无论影视作品中的异形形态如何变化,最终都是服务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那可能是对更高级的外星文明的恐惧;也可能是在一个大众迷失的时代,为未来注入希望;这也可能是对好莱坞工业的残酷和种族歧视的控诉。

我们仍然不知道真正的外星人的形状。

同样在本周,NASA发布了一份关于“未知异常”的研究报告。

美国宇航局表示,在分析了过去一年的目击事件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现有的“未知异常”目击事件的来源是外星生物。

NASA现在想做的是让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心态从好奇的猜测转变为对科研的关注和理性分析。

但我相信,无论是大众还是创作者,都不会停止对外星人的想象——这更像是我们穿越银河,走向自己内心的意识形态实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