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22年前的这部电影,道出了没完没了的现代生活的真谛

2023-11-04 17:14 作者:岑岑 围观:

“你总跟我说,要是在21世纪就好了,家家有本好书。当时我就想,那会是多么遥远的一天。时间过得真快!差不多了。”

电影《没完没了》中,葛优饰演的角色对植物人姐姐说了这样一段话,而电影正好迎合了1999年的世纪末情结。那时候,喜剧之王葛优还没有完全秃顶,善良的彪还活着,孙、张涵予、何冰只是“跑龙套”的。没有成为大老板的王中磊也愿意在影片中客串一个角色。

那时候“千年”还是个外来词,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四字哥。那时,北京不知道它将给世界一届感动的奥运会。当时,中国人民也正沉浸在新旧交替之中。所有的变化都是那么的耀眼,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什么能比得上新千年的期待,在这个世纪里,恐怕只有2012年的天启传说,那是后话了。张学友在20世纪最后一张专辑中演唱了《穿越1999,世纪的最后一分钟》,用略带感伤的声音迎来了一个看似重要的时刻。

但这并不意味着迎接新千年的现象是一个孤儿,它只是人们生活中大多数心理现象的放大和集合。对于日子,我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就是把一些本该平凡的日子,当成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一个里程碑。

这种看似仪式的心理本身就有一个荒谬的基础——目前的宇宙年表只是以一个宗教图腾的生死这样的“随机事件”为标志。这样,21世纪,新千年的开始,离那个人的死亡和重生只有2000年了。

纪念日只是为了纪念,但如果你觉得它有什么不可抗拒的魔力,或者某一天、某一世纪、某一千年后会发生什么,那就好比把腰换成了腰带,把桌子换成了尺子。

然而,人们更愿意相信,也许下周会与本周不同;也许在元旦,新的一年会带来新气象;也许在21世纪一切都会变好,尽管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并没有变好。

在现实生活中,近乎冷血的理性是不受欢迎的。很多时候,人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一个说法,或者一些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观念,一个想法,最后一个活下去的信念,也可以叫做希望。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透明”的生活不一定幸福,知道很多道理也不一定过得好。关于生命的这个难题,有趣的是它没有唯一的解。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它是否有解。在生死之间的某个时刻,我们只能说:接下来,要好好活着。

1997年冬天,电影结束后,我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走回家。那句“1997年过去了,很怀念”在心里折腾。对于一个刚上高中的人来说,这句话略显沉重。在记忆未满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该错过什么。

但是,一路琢磨下来,也感受到了那种人与岁月的超脱关系。人总是要前进的,岁月却被我们抛在了身后。人与人之间,相聚与离别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懵懂的心里的恐慌,或者说焦虑,是如何面对注定的失去。

对冯小刚来说,《甲乙丙丁》开了个好头,紧接着是《不见不散》和世纪末的《没完没了》,拜年成了他不可避免的去处。正好,高中三年,放寒假前,学校总会组织看一场贺岁电影,然后回家准备过年。

在那个季节的哈尔滨,每年积雪都会很深。同样的公式,同样的路,同样的雪,同样的离别的心情,同样的与同学的悲伤,同样的节日的欢乐,同样的未知的新年,交织在一起,终于聚集在高三毕业前那个冬天的最后一首歌里:

“人与人之间无尽的恨与爱,天地之间无尽的热与冷,无尽的悲欢离合,日复一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

一眨眼,千禧年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一世纪。如果是一百年前,从1900年代到1920年代,世界格局永远改变了。在中国,清朝也在这20年灭亡,新生力量不断壮大。现在一切都可以在那个时候看到。爱因斯坦发表了两个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础理论也差不多完成了,未来100年的科技基础也差不多孕育出来了。

新千年后的20多年,我们经历了什么?也许深度参与改变的人本身就是改变的一部分,很难察觉到改变本身。或者说人们早已习惯了奔忙的世界带来的炫目风景,不再有惊喜。

但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好比如果新千年的主题是今天,导演们不会像《无尽》一样讲一个小人物小情怀的故事,他们很可能会飞到Tai 空去改变世界,推动地球,开拓宇宙,用更宏大的故事凸显进入新千年的人们的感谢先生。

但有些故事,不只是表面上的,也需要时间沉淀后才能讲出来。就像我们在新千年回看那些电影,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心境和社会面貌。回头看现在,我们留下的东西能告诉20年后的未来的人们我们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吗?

社会上没有记忆大脑。随着那些有记忆的人逐渐离去,有什么能肩负起留下每个时代特殊印记的责任?

还有一种可能是,也许人们根本不在乎过去时代的印记。毕竟人间寒暑,日复一日无尽。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在无尽的过程中,一天,一年,一个世纪,一千年有什么区别?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即使爱因斯坦没有算出相对论,也可能会有一些恨爱因斯坦或者后来发现这个定律的Ainsky。但是对于某一个人,一个世纪,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浓缩在一个世纪的生死之间。世界也许不会因为他而不同,但他的感情就是他自己世界里的一切。

所以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可能对世界很重要,但涉及到个人,更实际的是无尽之类的普通人的琐碎想法。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聚有散。

如果真如尼采所说,现实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循环,在日复一日无尽的寒冷重复下,只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才让世界真正热闹起来,让每一天都与前一天、后一天不同,让无尽的无奈变成无尽的收获。

也许这个世界需要科技和理智来推动和拯救,但能拯救人的,只能是那些普通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感情。宿醉是生与死的轮回,一个微笑会化解一生的痛苦,一滴眼泪会到达全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