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豆瓣9.1分,《功勋》好在哪里?总导演郑晓龙揭秘如何发掘人物高光时刻

2023-11-04 11:06 作者:岑岑 围观:

近日,习惯了在视频网站追剧时自动勾选“自动跳过片头片尾”的观众们,在电视剧《功勋》的片头上留下了“我在片头哭了”“我被片头彻底击垮了”“看到袁隆平爷爷走近我泪流满面”的弹幕...

影片开头有一个“共和国勋章”的特写,然后八个扮演功勋的演员逐渐来到观众面前,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功勋。总导演郑小龙表示,片头只有1分30秒,是实现全剧创意最难的部分,也算是对中国电视剧制作能力的一次技术触碰。

“我们拍了演员过来的照片,拍完之后给他们做了面部扫描,但最大的问题是,八大功勋中,于敏先生当时已经去世,其他七大功勋已经没有重新行走的可能。他们都老了,甚至有些人去祭奠的时候还坐着轮椅。最后我们从新华社拿到了他们获奖的高清照片重新建模,每张照片都是从眉毛和眼睛开始,通过建模完全转化为一张。

回顾建模过程,郑小龙已经看了无数遍。从去年12月开始做特效,开播前十几天还在调整,包括怎么换发型,怎么把衣服换成军装。这个过程非常琐碎和麻烦。

正是有了这个庄严而独特的称谓,《功勋》从一开始就拉近了剧集与真实人物的关系。

现实主义是功勋作品的总基调。

第七单元,目前正在热播的《屠呦呦的礼物》,是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的一个单元。“屠呦呦这个角色真的和我以前拍过的任何一个女性角色都不一样。她很有个性——她的个性不是表现在跌宕起伏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与人交往中,她很与众不同。”

《屠呦呦的礼物》剧照。

如何塑造一个平凡而生动的屠呦呦形象,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和其他女性研究者,是郑小龙在创建这个单元之初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经过大量的采访,他们发现了屠呦呦的性格特点——一心一意,固执的不理会别人的评论和目光。屠呦呦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王国,所以言行不一。

通过表达自己执着的个性,郑晓龙形成了自己的戏剧性故事:屠呦呦与人交谈不看脸,因为科学家相信科学、实验和数据;她的生活简单朴素,衣食无忧;她对国家交给她的任务非常忠诚,对病人充满了同情心。

“我们不追求为每个功勋人物写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生活中最出彩的部分。”郑晓龙说,每一部功勋作品都注重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在为屠呦呦选角时,郑晓龙和该单元编剧王小平一致选中了周迅。“周晓有些关于屠呦呦的事情。比如他们不擅长人际关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郑小龙透露,当时广电总局对演员的选拔有四个要求:一是品德和艺术性;第二,形神兼备;第三,精湛的演技;第四,立功和个人同意。

屠呦呦一直专注于科研。她不看现在的影视剧。她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女儿夸“周迅好,演技很棒”,“普及”了周迅的影视作品,所以人选得到了屠呦呦的认可。

现实中的屠呦呦和周迅在功勋作品中饰演的屠呦呦。

剧中,周迅剪着80年代的短发,戴着宽边眼镜,穿着棕色夹克和卡其布裤子。除了在外形上尽可能的贴近自己,周迅还找到了自己和屠呦呦的相似之处,并对角色产生了共鸣:“我和屠老师有相似之处。她是学医的,我是学表演的,所以经过这样的改造,我接触了一些门。”郑晓龙说,周迅后来连走路都背着包,越来越像屠呦呦了。

现实主义是该剧的总体基调。作为总导演,郑小龙的第一要求就是真实,用画面和故事准确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残李文武延年》剧组历时一个月,从零到一,复制了历史上的346.6高地,近2万发炮弹,372个枪械道具,数不清的弹坑...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

王磊在《李延年》单元中饰演的李延年。

为了不打扰老人的正常生活,《不知名的张付青》剧组将张付青真实的家一个一个地复制下来进行拍摄。康主任说“连一根针、一根线、一个脑子都留着”,本人在参观该班时也惊叹不已。它和他自己的家一模一样;

不知名的张付青的剧照。

《申纪兰的提议》剧组对山西省平顺县双社泉村进行了全面的“年代还原”改造。新砖房改造成黄泥墙,红瓦换黑瓦,水泥路铺黄土,旧房改建...

申纪兰求婚剧照。

甚至每个单元的标题都有“背景”。“袁隆平的梦”来源于袁老做过的一个梦——草下乘凉的梦,其实是袁隆平的水稻增产梦,希望水稻种得像形象树一样高;屠呦呦的礼物取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说的一句话:“青蒿素是中国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拍一部“普通人爱看”的电视剧

如今提到郑晓龙导演,大多数年轻观众首先想到的是《宫中皇后》,而早在这部红遍亚洲的爆款剧集之前,就有无数由他执导或参与策划制作并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有媒体甚至将他比作“中国电视剧的巴顿将军”,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批“开创者”。

郑小龙早年当过兵。1982年转入新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影视剧制作单位。从最初的编剧到中心主任,他在海淀区早君庙简陋的灰楼里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成为电视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正是在这里,郑晓龙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室内长篇剧《欲望》,第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冯小刚、赵宝刚等后来活跃在影视圈的导演也从这里出发,见证了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小龙1992年在纽约策划执导《北京人》的时候,还没有中国所有电视剧都去国外拍摄的先例。

剧组也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相比于拍电视剧动辄几千万、上亿美元的投入,郑晓龙在美国拍摄只花了120万美元。到了美国后,剧组想尽一切办法省钱。艺术部门的几个人住在纽约牡蛎湾镇的北国酒店。酒店对面有一个专门放大废品的垃圾站。垃圾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能用的东西。于是冰箱、洗衣机、柜子都被拿了出来当道具,甚至还拿起了一台可以播放的40寸彩电。

《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创下收视率新纪录,囊括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影视剧大奖。

/图片-7/北京人在纽约的剧照。

新世纪,郑小龙的名字以导演、总策划或制片人的身份出现在优秀国产剧的片头。《穷人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宫中皇后》、《红高粱》、《米月传奇》、《急诊医生》等都是口碑极高、质量上乘的佳作。“人爱看”是郑晓龙成为功勋作品总导演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2019年9月29日“共和国勋章”颁发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了“立功”的准备工作。当时广电总局的同志找到郑小龙,希望他能接下这个任务。郑小龙心里打鼓,当场不答应。

“我了解到总局领导让我当导演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我拍的片子比较受老百姓欢迎,收视率高。所以,我想,这次我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郑小龙拿回家一堆立功人员的材料,一头扎进去。“我越看越入迷,真的被这些人的故事感动了。”。他看着,思考着如何表达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境界。他花了20多天才觉得自己“能行”。

主旋律影视剧频频“出圈”

2021年是主旋律影视剧频频“出圈”的一年,也是主旋律影视剧新范式接地气、塑造“真人”的一年。从《觉醒时代》宁敏镇的《功勋作品》到强势领跑国庆电影市场的《长津湖之战》中的《我和父亲》,从小银幕到大银幕,一系列制作精良、广受好评、票房火爆的主旋律影视剧纷纷亮相,迎来了口碑和人气的持续飙升。

/Image-8/电影《长津湖之战》9日、30日上映后,票房接连破纪录。

近二十年来,随着创作模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过度追求收视率和流量的商业环境下,大部分主旋律影视作品逐渐陷入“照本宣科”的模式,缺乏优秀作品,影响力有限,一度被视为不好看、没有市场的代名词。但今年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再次证明,题材不是壁垒,主旋律和严肃的历史不仅仅可以做成高陵之花。正如《觉醒时代》导演张永新所说:“年轻观众从来不排斥主旋律,但他们排斥那些悬浮的、不接地气的、粗糙的、不严谨的作品。”

这些成功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去除了“概念化”和“整容”,着眼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大故事和大人物的小故事,把人物塑造得生动、真实、有形。

在觉醒的年代,陈独秀筹到北京《新青年》杂志的投资后,开心得像个孩子,在雪地里打滚。在宁敏镇,麦苗和他的老乡去福建打工。在联谊会上,他们想起了孩子的秋红,把气球放了气,塞进了口袋。在功勋作品中,李延年不仅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战斗英雄,也是一个信念坚定、胸怀宽广、善于用人的政治工作者...

觉醒时代的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

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线,架起了历史人物、英雄和年轻人之间的桥梁,更贴近新时代观众真实感受的表达,跨越了时间空和地域的壁垒,实现了感同身受。

正是郑晓龙将这一题材的共情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他现在豆瓣9.1分的功勋作品。他通过细致描写英雄的共性和普通人的崇高人格,聚焦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让观众了解英雄人物的优秀和时代的崇高精神和价值。

原标题:《功勋作品》总导演郑小龙探寻人物“高光时刻”。

专栏主编:秦虹文字编辑:宋会题图来源:涂冲创意图片编辑:颜夕

来源:作者:环球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