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寻找罗麦观后感,寻找罗麦法国版

2023-11-01 13:44 作者:岑岑 围观:

《寻找罗麦》可能不是观众一直在等待和寻找的那种电影。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评判这部电影,《寻找罗迈》可能也是观众一直在等待和寻找,但却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那种电影——敏感、细腻、真挚、平实。即使电影的叙事云里雾里,演员有时也无法表演(尤其是台词)。这还是一部值得品味和咀嚼的电影。它像绿橄榄一样苦,但它是甜的。

“寻找罗迈”海报

《寻找罗麦》是一部后期电影,从制作完成到院线上映用了五年时间。世俗的风风雨雨,五年足以改变一切。这也是文学作品迟来的改编。电影原文是导演兼编剧王超写的短篇小说《去西藏》——发表在1998年《小说世界》第6期,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作品了。由于《寻找罗迈》中的西藏风光,一些观众指责该片消费西藏,追随近年来流行的明信片式艺术电影,这是不合理的。藏族宗教元素是《寻找罗迈》这个“早起赶了个晚集”的叙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对主要情节的隐喻和互文。

《去西藏》和《寻找罗迈》都是漠视时代氛围的作品——仿佛随时都可能发生空背景。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会让观众有过时的感觉,也是因为叙事主题只与人的感受有关,不分时代、身份、种族、性别。《去西藏》以线性时间叙事,从赵洁和李毅童年时的相识和友谊开始。《寻找罗迈》把李毅的角色换成了一个法国人(罗默),省略了赵洁和罗迈相识、相交的过程,让罗迈的死作为影片的开场镜头先行,而叙事则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整个故事通过李毅的回忆拼凑起来。习惯了商业片的叙事结构,观众可能会对《寻找罗迈》的剪辑方式有很多抱怨。其实影片在剪辑点上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看似凌乱。其实处处照顾到了李易在意识流中对往事的零碎回忆,颇有讲究。

“智慧必然伤害,爱情永恒。”《寻找罗迈》是失乐园的悲歌,《浮生六记》只有一段“回忆坎坷”,请在六周的夏日时光后叫我你的名字,还有《更普通的单身男人》(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小说和汤姆·福特的电影)《轻轻的摇动》(本·卫肖主演的电影)。整部电影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鲜有甜蜜往事的回忆。相比原著《去西藏》,《寻找罗迈》更苦,更隐忍,更隐晦。当然,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叙事艺术。《去西藏》是一部强调内心复杂感受的小说,有很多心理独白。《寻找罗麦》让文本电影化,加入的情节丰富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也让“小叙事”背后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即使无声也伤心。观众可以指责电影太小,缺乏野心,但不能否认电影试图传达的情感力量。

法国演员杰瑞米·埃尔卡伊姆扮演罗迈。

这部电影以赵洁带着罗迈的骨灰去法国开始。赵洁在法国与罗迈的前女友索菲重聚,得知罗迈和索菲在堕胎问题上发生争执。这个情节在小说里算不了什么,是绝妙的添加。影片还改写了原著中车祸的诱因,通过给他们不确定的感情前景蒙上沉重的阴影,暗示车祸不是意外,而是提前注定的悲剧命运。

堕胎和车祸对罗迈构成了双重打击。罗迈陷入自责,承担了一些赵洁也应该承担的额外责任。影片用赵洁和罗迈在酒吧外发生争执的场景来阐述罗迈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帮凶”这个词从罗迈嘴里反复喊出,让罗迈痛苦地意识到他们关系的破坏性——即使这种关系并没有伤害他人的意思,伤害还是发生了。罗迈离开人世,不仅是为了寻求对死去的无辜者的解脱,也是为了寻求他认为“有罪”的感情。影片放大了罗迈无法救赎的心态,将罗迈去西藏的时间从原著中的几个月延长到影片中的几年,让罗迈的雪崩式死亡不是意外而是主动死亡,这些都强化了罗迈作为烈士的心态。这种烈士心态是否合理,则是另一回事。这部电影从赵洁的角度来看罗迈的死。赵洁一直没有很好地理解它,但逐渐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一个“找到”自己真实内心的过程。

韩庚饰演赵洁

《寻找罗麦》中的车祸也让人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场给盖茨比带来直接死因的车祸。然而,悲剧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原著中李毅悲剧的必然原因是赵洁对李毅情感投注的无知。影片中罗迈悲剧的必然原因不仅仅是罗迈背负的两条无辜的生命,还有赵洁在罗迈和赵洁在舞蹈队中的搭档兼情人朱莉之间的优柔寡断。影片没有用传奇的方式讲述故事,用极具暗示性的画面非常简洁地解释了男女之间的事情。它不希望观众以传奇的视角来看待这部电影,但又与影片中人物的压抑和压迫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通过互文性和不均衡的对比反复暗示了赵洁和罗迈的感情。在从巴黎到尼翁的路上,赵洁遇到了一对恩爱的中法跨国已婚夫妇,这与赵洁孤独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洁在尼永举行橄榄节,恰逢当地庆祝活动,充满了欢乐和活力,与赵洁带着逝者的骨灰回家时的悲惨和冰冷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赵洁到达普罗旺斯,去了罗迈的家。在乡下,他遇到了罗迈养的白马。白马在黄昏中来到赵杰石身边,与赵洁依偎在一起,这也与两人的市场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寻找罗麦》是一部隐性电影,依靠观众在细微之处发现电影的不成文写法。

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互文是歌剧《蝴蝶夫人》和藏戏《珠玛》的隐喻。在原著中,赵洁和李毅学习舞蹈和绘画。李也经常听威尔第的音乐,而对古典音乐缺乏兴趣。在电影中,赵洁和罗迈都喜欢蝴蝶夫人。咏叹调《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影片中多次响起,通过乔乔·桑对平克的思念,暗示了赵洁对罗迈的怀念。影片中加入了一个重要的情节,详细介绍了藏戏Juma。借《朱玛》中的王子为朱玛祈福转经,表达赵洁对罗迈的悼念,也很感人。

影片中的藏文化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消费西藏”。

这部电影使用偶像明星韩庚来扮演赵洁,这是非常勇敢的。赵洁感情平淡内向,由一个在公众印象中是“木头美女”的演员饰演。他的演技中沉闷而涩涩的部分,隐隐符合人物气质。影片靠的是演员帅气帅气的外表,却避免让明星气质压倒角色。采用的方法是在服装搭配上提倡清静,鼓励演员增肥,增加角色的入世感。大量的空镜头和无声镜头,供演员隐藏他人。问题主要出在台词。这个演员的声音太软太糯,缺乏世故。他的中文相当出丑,但他的法语台词有些冷。赵洁在原著和电影中的职业身份是现代舞团的编舞。影片中还要求演员表演一段现代舞,可见他们疏于训练,动作生硬。这是赵洁藏戏的一个舞蹈场景,感人至深,韵味无穷。偶像明星不愿意本色出演,挑战高难度角色,他们的成功往往高度依赖导演的培养。《寻找罗麦》没能从演员身上充分激发出角色所需要的复杂性和丰富的情感。

电影以赵洁在罗迈的卧室过夜结束。演员的情绪酝酿完全到位,镜头安排既含蓄又大胆。读过安妮·普劳克斯小说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小说接近尾声时,恩尼斯“醒来,时而悲伤,时而快乐”的一句话。这一集并没有出现在李安的改编电影中,而是被王超借用到《寻找罗麦》中,让人惊喜又感动。赵洁梦想在藏戏《珠玛》中与罗迈重逢。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罗迈摘下面具后的脸上,既悲伤又美丽。虽然影片有种种不足,但对结局的处理还是体现出有大师气息。

《寻找罗迈》很可能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好电影”。这部电影在Douban.com只得了4.6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观众都抱怨这部电影的质量。这是一部关于人生缺憾的电影,也是一部视角相当主观的电影。电影好不好,既不是看表演,也不是看剧情,而是看观众能不能对电影感同身受。影片中的赵洁多次呼唤罗迈的名字,但《以你的名字呼唤你》的结局只有悲伤,没有甜蜜。《寻找罗迈》没有完成对赵洁和罗迈的救赎,也没有完成对电影本身的救赎。然而,《寻找罗迈》从多方面切入了当代人复杂的情感生活,虽然没有成功,但仍然是一次有意义的寻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