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张艺谋的狙击手为什么撤档,张艺谋新片狙击手原型

2023-11-01 05:55 作者:岑岑 围观: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狙击手》将于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却讲述了一个不起眼角落里的平凡遭遇,塑造了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

电影狙击手海报

《狙击》是一部不太“张艺谋”的电影。浪漫夸张的色彩运用和强有力的影像表达,张艺谋电影创作中的这些标志性“符号”在本片中已经消失。与他以往的作品相比,该片在电影语言上异常冷静克制,但又饱含情感。

电影《狙击手》的预告片

《狙击》背后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导演在创作中有哪些收获和思考?日前,记者采访了张艺谋。

从小细节中获取全局

“放大普通的名字,也放大活的人物。”

记者:《狙击手》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但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方式。基于什么考虑,选择小切口的叙事视角?

张艺谋: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长津湖战役和其他表现抗美援朝的电影都在筹备中,为了避免同质化,做了一个小切口。以狙击手为主角的电影是一种独特的战争电影。狙击手的故事很容易通过一个小切口进入,通常凝结在一个小团队甚至个人身上。我相信,再宏大的战争叙事,也有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创作应该着眼于个人命运、个人蜕变、个人成长在战场上的方方面面。我们拍电影,拍故事,写人物,跟着人物走也是一个基本规律。

记者:影片着重塑造狙击手的群体形象,每个士兵在影片中都是非常独立的个体。这是如何实现的?

张艺谋:塑造人物是创作的基础。观众看故事是跟着人物走的,所以我们拍电影讲故事要在人物身上下功夫。我还在磨练自己讲好人物故事的能力。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狙击手,如张、邹希祥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英雄传奇的经历,但我们不想做一个现实的个人传记,所以我们整合了狙击手的方方面面来做一个戏剧故事。

记者:过去,我们常常被军人的忠诚和勇气所感动。狙击手凸显了这群狙击手的智慧和勇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还塑造了一个爱哭的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张艺谋:狙击手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所以我们着重在这些方面塑造他们,希望能展现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电影中,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战士用勺子刺探敌情。这个“土办法”是我的创意和虚构。受道路转弯时经常设置的凸透镜的启发,炒菜的勺子能不能打磨的很好,伸出去绝对能看到对方的火力?经过许多军事专家的研究,认为是可能的。这只勺子不仅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也成为班长与大勇之间精神传承的象征。像这样的小细节,影片中也出现了声东击西、赶鸭子上架等战术,都是希望能突出军人的智慧。

小战士的哭声是另外一点。俗话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流泪的不一定是男人。我们想给演员一个支点,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成长。影片最后,大勇终于见到了连长。他还会哭吗?我们想象过,也尝试过不同的反应,但是大家都觉得,经过了这么艰苦残酷的战斗,当他再次见到连长的时候,坦白说,应该是像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一样,一下子憋不住了。这是特别自然本能的反应,也是我想要还原的一个有血性的真实的志愿军战士。这部剧表演的时候张译并没有打算哭,后来被演员的情绪所驱使,流下了眼泪。两个哭的场景,一次一个,内涵完全不同,反映了一个军人的蜕变与成长。

记者:我们在电影宣传片里看到,你在拍摄那一幕的时候也流泪了。

张艺谋:这部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张毅花了两个晚上讨论这个。因为我们觉得场景很好,就回去补了电影开头“点名”的场景作为呼应。我觉得,通过这个场景,普通人的名字一下子被放大了,活生生的人物被放大了。这些小细节很刺激,观众应该也感受到了。当时的志愿军战士大多很年轻,愿意“把青春献给祖国”,即使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在电影里,这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上。

电影《狙击手》导演特辑

突出纪录片感

看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保卫祖国的精神。

记者:从画面呈现和情感表达上来说,《狙击手》和你以往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沉稳内敛。能谈谈这个考虑吗?

张艺谋:因为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场,画面的调度基本接近黑白灰,所以不太可能是有传统美感的东西,那个颜色肯定是不能用的。为了保持纪录片感,曾经一直想用手拍,后来觉得有点抖,就放弃了。注重现实主义正是这类题材所需要的。

记者:有观众看到电影预告片后有些疑惑。比如士兵的脸为什么那么干净?为什么他们的斗篷这么干净?这似乎和我们在普通战争片里看到的不太一样。

张艺谋:影片开头我们说明了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之后,也就是长津湖战役所代表的时期之后的两三年。当时双方进入对抗阶段,阵地交错,很难进行火炮报复。根据资料显示,当时射程500-600米的火炮可以发挥作用,意味着我们可以触敌而战。战场离我们部队驻地不远,没必要在驻地抹那么黑的脸。而且当时条件变了,部队后勤各方面都跟上了。所以我们在《狙击手》里看到的战斗场景和我们在长津湖战斗中看到的不一样。它们是战争的不同阶段。为什么斗篷在雪地里不粘很多土也是和军事专家讨论过的,因为雪上面全是水。艺术创作一定要尊重历史,不能为了所谓的效果而胡来。

电影《狙击手》致敬歌曲《年轻人》海报

记者:《狙击》中有许多年轻演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观众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孔。男主角张宇在片中扮演的角色与他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你对选角有什么看法?

张艺谋:片中的班级除了班长都是新人演员。因为我们查了很多史料,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中,18-20岁的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选拔新人,从几千人中广泛地发现这些孩子,然后用半年多的时间,让他们接受军训、参观学习、看望老兵等训练,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亲近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如果《狙击手》能给中国影视行业带来一些新鲜血液,我会很欣慰。

我们早就决定了张宇。我看过他的一些戏剧。他的特点是很活泼,行事像个普通人,气质也是。平时也是这样的人,很低调,就是一个认真演戏的演员。他的云贵川方言说得很好。允许他们说四川话的原因也得到验证。抗美援朝志愿军中,川籍军人的数量比较多。后来我们特意挑选了一些四川籍的演员,让他们在表演时都讲家乡话。

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歌也巧妙地融入剧情,特别感人,特别有力量。这在创作中是如何设计的?

张艺谋:我们有“唤醒”设计。人在冰天雪地里躺几个小时就会失去体温,然后昏过去,所以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有人喊“你睡不着”。在故事的背景下,我觉得最好的唤醒方式就是唱歌,是志愿军最熟悉的一首歌《骄傲地跨过鸭绿江》。演出时,几个年轻演员声嘶力竭地唱歌,那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气势。这个人不会唱,那个人再唱,真实自然动人。拍那场戏的时候,我们唱了第三遍,演员实在唱不下去了,继续唱。当时很多工作人员都哭了,突然有一种升华感,于是就保留了这个。

记者:通过拍摄这部电影,你是否也提高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

张艺谋:我出生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很模糊。后来看了很多史料,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都是废墟。我认为这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敢于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并取得胜利的最了不起的民族精神。所以,把青春献给祖国,用血肉之躯去战斗,去保家卫国,不是一句话空的事。我相信,这就是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能够得到当今年轻观众共鸣和喜爱的原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

“好看”可能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主要趋势。

记者:近年来,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张艺谋:从长津湖战役的成功可以看出,年轻观众如此关注反映70年前那场战争的电影,是因为它反映和投射了中国强烈的家国情怀。年轻人喜欢看这类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变化。我们不能低估市场的变化。大家都是自发去电影院的,所以电影就像民意调查。票房看似数字,但数字背后是人心。这种现象发生在中国,我觉得很欣慰。我们不再像10年或20年前那样痴迷于好莱坞大片和美国流行文化。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更强。这也给了创作者很大的鼓励,督促我们拍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在主题片的创作中,如何平衡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你是怎么想的?

张艺谋:商业和艺术不是对立的。我喜欢看既好看又有思想的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只是很深刻,但是很无聊,我也不喜欢看。我觉得电影需要好看有吸引力,但是好看不代表只有商业价值。不能只给人看“类”电影,只跟观众讲道理,观众不喜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不管你的故事有多深刻,你的主题有多宏大,你的主题有多重要,只要你不好看,他就会放弃这部剧,你就达不到效果。

所以我觉得“好看”可能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一大趋势。以前我们也把电影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我们经常讨论这两种类型电影的区别。我估计过不了几年,这个问题就不用讨论了,丑片也未必能立足。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一个人人都可以拍视频的时代,影像只有好看有趣才能传播的更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影片。如何拍出一部好电影,是每一个创作者在未来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好看需要电影人有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创作水平,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拍了这么多年电影,我发现拍电影越来越难了,想拍出好看的不容易。这是我一生都需要锻炼的能力。

作者:刘姗姗

来源:人民日报政治文化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