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白鹿原到底是谁写的,白鹿原原型人物

2023-10-31 23:15 作者:岑岑 围观: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电视剧《白鹿原》结束了,但关于《白鹿原》的讨论远未结束。

《白鹿原》到底想表现什么?要看是什么样的《白鹿原》,是小说还是电视剧?

小说《白鹿原》是一曲农耕文明的挽歌。

《白鹿原》作为一部小说,用冰冷的笔触展现了农业文明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历程。皇帝不在了,军阀混战,祠堂被砸,白嘉轩极力维护传统的规则和秩序,却力不从心。

白嘉轩对新事物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接受,但新的规则和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他只能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律”和延续下来的习惯行事。在白嘉轩看来,无论是女人做饭织布,还是农民下地干活收割,都是世代相传的传统,不能也不应该被打破却被破坏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白鹿原》这部小说是一首农耕文明的挽歌,可惜“春尽水尽”。陈老客观地描述了这种对传统旧生活无可挽回的无奈心态。

陈老忠心!

当然,这是白嘉轩观念的局限,也是那个时代大家观念的局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小娥被当众责罚鞭笞,玲被强迫缠足,村民们迷信鬼神,白嘉轩带着村民们去求雨,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不是简单的“无知”一词可以概括的。人是特定环境下的人,当时的人只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做这样的事。人的行为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习俗或观念”。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要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评价和评判《白鹿原》中人的一切行为和举动,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要有理解的“同情”。《白鹿原》作为一部小说有什么优势?好在它相当客观准确地展现了所有人物的局限性。

“挽歌”自然包含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怀念。所以,看完小说,我们可能会感慨,感叹。“出路”在哪里?也许我们会无所适从,因为小说也没有指明明确的方向。所以小说《白鹿原》具有灰色基调,还原了生活,洞察了人性,但某种程度上缺乏理想主义倾向。

曹宪等待闯入军营的丈夫回来。

什么是「唯心主义」倾向?那就是当我们读完作品,不仅仅是惋惜,还有坚持的价值和对未来的积极判断。引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标准,意思是“能让读者意气风发,给人希望,有一种积极的力量”;套用现在最俗的话就是“应该包含正能量”。

毕竟白鹿原始人是一家人。

电视剧《白鹿原》试图跳出这种观念的局限,所以小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这种转型到底合理不合理?

与小说中的白嘉轩不同,电视剧中的白嘉轩去掉了作为自己人格一部分的无知,显然更具有正面意义。他刚正不阿,严惩自己培养的儿子白孝文,不徇私情。他带人去赌博,不怕得罪原来的村民;就算黑娃用匪刀压着她的脖子,她也不会屈服。

同时,白嘉轩也是有情有义,决心拯救曾经打断他腰的黑娃,并对嘲笑他迂腐的人说:“谁笑我谁浅薄。”在第三十八集,鬼鬼挣脱了家的束缚,遇到了田小娥,就是这种试图给人方向感的巧妙体现。

这个世界上有谁能理解不道德的田小娥?理论上,只有白灵能作为革命者。这虽然不符合原著小说的故事,但也不能说逻辑上不合理。剧中,田小娥死时闪现了被白灵牵着鼻子走的蒙太奇。是不是像小说里那个不想上学的黑娃被白嘉轩牵着去上学的场景?

一生与白嘉轩为敌的陆子霖,因为何冰的精彩表演而更加出彩。他聪明又自私,但最后还是和白嘉轩一起抚养了鲁和白玲所生的女儿,一起在秋千上照顾“黎明”。

白鹿本来就是一家人,最终还是要一起笑,成为一家人。“曙光”,有了后代和明天,才有希望和“曙光”。白孝文最后被捕,也与他在小说中的结局不符,但符合人们“以德报德,以德报怨”的朴素心理。

我们说的“白鹿原”是另一个世界。

电视剧《白鹿原》的剧情和表现肯定不尽如人意,也不会尽如人意,因为任何经典作品的改编都会和原著相提并论。

鲁和白玲。

对比原著的气场和固有印象,人们难免会做出“似与不似”、“好与坏”的判断。更何况电视剧里有些演员的表现真的差强人意?

而且,小说毕竟是有一定知识和文化水平的人看的,而电视剧是有更多文化没有差别的人看的,受众更广。考虑到作品的媒介形式不同,电视剧做这样的改编可能会有争议,但也是合理的。

如果说作为小说的《白鹿原》是一个世界,作为电视剧的《白鹿原》是另一个世界,那么我们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争论的《白鹿原》就是另一个世界。

小说《白鹿原》和国画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留白和过于丰富的隐喻,让人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电视剧《白鹿原》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产品,把我们的想象力放到了各种人物和具体的情节中。中间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就是我们认为的“另一个世界”。

很多人是边看电视边判断哪些是原创,哪些是改编的。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现实生活。一篇500多万屏的公众号文章,“‘白鹿原’的隐喻是什么”,更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讨论。

不仅如此,各种弹幕也构成了嘈杂的景观。spirit演得像不像?白孝文是个怎样的人?如何看待鲁的行为逻辑?《白鹿原家族》可能意味着什么?各行各业乱象那么多,我们是否应该像白嘉轩一样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到处都是鹿林怎么克制?道德评价还有意义吗?赚钱的生活值得过吗?我们在做白孝文和鲁一样的事吗?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今天是如何对待农民的?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故土是什么概念?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忘记了自己的离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是不是也应该对现实有一种理解的同情?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已经离传统的农耕文明太远了,但我们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文明的序列。我们只是站在文化文明转型的中间过渡地带,所以有点迷茫和焦虑。

所有的思考和讨论,只会让我们对农耕文明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态度,对自己和未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评价,才能在这个情绪焦虑的时代保持“情绪稳定”。

因为我们都是“白鹿原”人,最终都会走出原著;因为“麦子会再变黄,日子总会是光明的。”

文本/原始方块

校对:郭丽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