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爱》:哈内克用极简的镜头变换,演绎人类在死亡关头最后的挣扎

2023-10-29 21:57 作者:岑岑 围观:

前言

电影《爱》是哈内克获得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电影,哈内克在《爱》这部电影中依旧延续了极简有力的影像风格。

在一个封闭的公寓里讲述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爱》首先是一个室内剧,主要人物是两个老人,在这样单一背景之中讲述了两个老人的故事。

极简主义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曾经说过“简单是最难以获得的”。

将电影中的极简主义详细区分的话,可以发现很多极简元素在一些电影里都被发挥到一种极致,如极简角色、极简空间、极简镜头等。

哈内克在《爱》中做到了极简主义,在形式上,全片很多都是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

一间公寓,一架钢琴,墙上的油画,一对中产阶级老夫妻,几个造访者,一只鸽子。

这间公寓里没有多余的任何东西,安妮手术回来后,增加了一张可以升降的床和轮椅。

从空间格局到每一件道具的摆放,和老人服饰的质感等等,都可以反映出这对老人身份是极度注重精神品质的知识分子。

影片开场随着警察的破门而入,镜头跟随警察去了客厅,书房的门被锁死,他打开两扇窗户,然后返回到门口,看门人找他讲述这两个老人的情况。

镜头接着跟随警察来到卧室,看到死亡的安娜衣着整齐地躺在床上,身边布满了干枯的鲜花。

这一组运动镜头,哈内克运用旁观者的视点,闯入了这个封闭的空间,电影中的空间是叙述故事的一个载体。

《爱》的封闭室内空间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这个空间始终都是在探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电影《爱》开场之后,唯一的一场大戏,安娜和乔治在音乐大厅观赏学生的演出。

一个长镜头记录了还在演出前夕,听众入座,广播提示关闭手机,渐黑的灯光,安静的听众,钢琴声奏响。

这是安娜和乔治故事的进入点,镜头仪式感很强,有一种戏剧舞台的氛围,休息厅里钢琴家发现了安娜走过来亲切地打招呼,两位老人坐公交车回家。

三组极简的镜头把观众带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安娜和乔治发现公寓大门有被撬过的痕迹,这似乎是一种象征,平静的老年生活注入了不安的隐患。

电影《爱》用极简的影像,理性冷静的镜头记录下安娜和乔治老年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客观的视角去展现给观众所看到的一切。

使当代社会老年人的问题一览无余,而且在这部电影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你如何面对你所爱的人的死亡。

室内剧的特征

电影《爱》具有很强的室内剧的特点,剧作上严守三一律,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电影《爱》就像是一部戏剧,故事情节采用单线叙述,且时间跨度是从安娜生病到死亡,这是典型的室内剧特征。

《爱》这部电影展现了老年人生活原本的面貌,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在一间老式公寓里经历了衰老、疾病、生死和尊严,他们的爱情遭受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充满冲突的情景一直围绕着知识分子“尊严”,这个核心在展开。

哈内克在设置情节中时刻在强调这个“尊严”,对于这两位老人是如此的重要,比如有一些情节,钢琴家上门拜访,安娜说不要谈我的病,谈点别的。

女儿第二次看望他们,乔治说不要谈安娜的病,我们谈点别的,这种情节设置勾勒出知识分子的修养和态度。

安娜第二次中风,状态是每况愈下,乔治的初衷还是希望尽自己的所能照顾好安娜。

可安娜的意愿是不想这样活,没有尊严地活,还不如死,这两者之间此刻的冲突是自相矛盾的。

《爱》没有远离生活,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真的有在发生,《爱》选择用室内剧的方式来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的故事不能指望它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是早日解脱的“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代际之间的困境

“代际之间的隔膜是潜在冲突的源头,它向来意味着分离”,《爱》的叙事线索中,女儿艾娃的第一次上门看望父母和父亲坐在客厅里的谈话。

既生疏又熟悉,言语中涵盖家长的关心也有两代人之间的疏离感,艾娃继承了父母职业,也是音乐人,跟随乐团在世界各地演出。

交谈中传递的信息是,艾娃一家三口关系并不融洽,当艾娃提出母亲病了,需要她的帮助吗?乔治马上就回绝了,说你什么也帮不了,自己已经麻烦够多了。

艾娃的现状其实也是代表欧洲中产阶级下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婚姻破碎不堪,人到中年所能遇到的困境都没有躲过。

简短的谈话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生活观念,钢琴家突然上门造访,乔治很意外,安娜更是强装笑脸,强撑着右瘫的身体面对钢琴家。

这次与钢琴家的会面,最让人难过的是,已经痛苦的有自杀倾向的安娜,在钢琴家面前极力隐藏自己濒临崩溃的内心。

依然面带微笑衣着得体地坐在轮椅上表演快乐,为尊严付出努力,女儿艾娃第三次上门之前,安娜求死的意愿已经非常清晰。

乔治喂她喝水,几次都喂不进去,求她喝水,强迫灌水,告诉她如果你不喝水就送你去医院,医院会硬行给你喂食,安娜仍然没有动摇。

最后,乔治伸手打了安娜一巴掌,两个被煎熬的八旬老人,一个要求死,一个还想尽最后的努力救她。

一个不屈服被打一巴掌喊:救命,一个打完后心里内疚说:对不起,一个被病痛侵蚀得体无完肤,一个被折磨得精神将崩溃。

如果不死亡,那就是活受罪,艾娃对安娜的现状不满意,又能怎样?乔治说了安娜的情况只是会从糟糕走向更糟糕。

然而,艾娃还是不懂得乔治的意思,希望乔治和她谈谈,艾娃三次上门,看望安娜和乔治,一次比一次情绪化。

虽然是父女的关系,也是全片的一组冲突关系,父女之间交流是如此的困难。

艾娃一共上门四次,最后一次是在人去楼空的时候,也是影片的最后三个镜头,一个全新的视点既陌生又熟悉。

艾娃走进公寓,公寓里面的每一扇门窗都打开着,明媚的光线散落在屋内,艾娃穿过安娜和乔治的卧室,最后走进书房。

艾娃反客为主地坐在乔治的位置上,不知她是否真的理解安娜和乔治最后的选择,答案在艾娃的情绪中看不出来。

这样的结局是哈内克电影的特征之一,从来不给故事提供一个答案,代际之间的困境一直是哈内克电影表现家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梦幻和记忆的交融

电影《爱》中乔治第一次出现梦的幻觉,是安娜学会使用电动轮椅后,安娜看书,乔治弹钢琴,音乐突然停止,安娜问怎么不弹了,乔治呆呆地看着钢琴发愣。

全片乔治仅弹过一次钢琴,而且是很平和的一种旋律,这是乔治情绪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天,乔治帮安娜洗头、晚餐,乔治一个人坐在餐厅里用餐,画外就传来瓷器碎裂的声音,乔治走到房间一看,安娜摔倒在地上,晚餐也全部掉在地上。

乔治很生气,抱怨安娜,并把安娜抱回床上,紧接着进入一组梦的幻觉,洗漱间里乔治听见敲门声,打开门没有人,走廊的电梯间用两块木条封死。

隔壁房间好像有声音,乔治问:有人吗?无人答应,乔治向走廊方向走去,走着走着发现双脚被水淹没了。

乔治正疑惑时,背后一只手捂住了他的嘴,床上乔治惊恐地喊叫,惊醒了安娜和自己。

乔治的身份是丈夫,是照顾病人的陪伴者,乔治在全片是一个精神压抑的承担者,安娜之前已经有自杀的前兆,可以说安娜的目标很清晰,而乔治的目标是什么?

这是不清晰的,安娜越来越糟糕的病情给他带来了恐惧,这种恐惧可能是失去安娜的乔治会比安娜更可怜。

失去自己相守一辈子的灵魂伴侣,还不如自己走在她的前面,失去自己相守一辈子的爱人,还不如和她一起走。

这种诉求可能就是乔治最后的所思所想,梦境是孤独的乔治,如果哪一天安娜突然离世,剩下自己可能就是行尸走肉,是一个孤寂的灵魂,时刻活在恐惧之中。

哈内克作为编导者十分强调电影画面的隐喻性,乔治这一场梦境用了三个镜头。

第一个是长镜头中,景跟着乔治开门,寻找声音的方向,直到发现自己的脚下是水。

第二个镜头是特写泡在水里的双脚,第三个镜头是特写乔治的反应,一双看不见人的手捂住了他的嘴,梦境结束。

伴随着乔治的尖叫声,乔治和安娜在床上醒来,乔治恐惧的情绪仅仅用三个镜头就准确地表达出来。

哈内克曾经在采访中谈道:“真正令我热血沸腾的电影,就情感和智力而言,其创作总是要立足于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听起来很落伍,但是我不知道, 还有什么理性的创作方法可以取而代之。”

《爱》的影像风格冷峻、严肃、阴郁,和他的一系列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成人生的残缺镜像。

不可否认,他的影像属于非主流审美,拒绝让观众获得视觉快感,沉重和绝望压得人喘不过气。

为此,他的影片引起电影评论家诸多的非议和争论,但是更多的电影人认为他的电影中充满极简的电影元素,生活本质似素描般地勾勒,审美效果不言而喻。

结语

那一对门房夫妻,不称职的护士,还有公寓里的油画,偶然出现的鸽子,这些生动鲜活的细节都是电影《爱》的记忆留存。

哈内克把现实和现实主义、梦幻和记忆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

哈内克扎根在艺术的土壤里,他的艺术观念深受大师们的影响,所以有艺术家把他的作品风格称之为伯格曼式的言简意骇。

哈内克的电影中呈现的母题和大师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哈内克的电影风格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来形容真的不为过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