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撕裂人生是什么意思,撕碎你的人生是谁的台词

2023-10-29 21:45 作者:岑岑 围观:
50000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出剧情,看到真实的外面世界。

(1)

一个家庭主妇有个怪癖:她不能忍受家里有一点不整洁,但一做家务,她就变得易怒。尤其是看到老公什么都不帮,她会立刻进入狂躁模式,给老公难看的脸色,甚至辱骂老公。

这是为什么呢?她自己分析得很清楚:***妈是个洁癖狂人,要求很干净,经常一边做家务一边诅咒女儿,抱怨丈夫。所以女儿每天一起床就要做家务,稍微动作慢一点就会被打。这是她童年的噩梦。

她发誓不再重蹈母亲的“覆辙”,所以一直请全职保姆打理所有家务。但是偶尔保姆不在,要自己收拾的时候,就很容易爆发了。其实老公很有能力,也很愿意和老婆一起做家务,只是跟不上她的节奏。比如老公一边烧水一边发短信,老婆看到会骂:“这么多家务等着你,你还有时间玩手机!”这也是母亲模式的再现——小时候,无论女儿怎么努力,母亲还是会挑出家里不整洁的地方,歇斯底里地虐待女儿,甚至打她。

这种恐惧内化为女儿的潜意识,成为她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也是“情节”。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内心的“情节”依然在影响着她。所以,当她有了自己的家,每当看到家里有点不整洁,她小时候的情节就开始重演。在这个情节中,她既扮演受惊的小女孩,又扮演歇斯底里的母亲。

(2)

到底什么是剧情?

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型的外在展示。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型,就是我们的内在剧本。

剧本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型都已经设定好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很多剧本。这些剧本是通过将童年经历内化到内心而形成的。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脑回路,成为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生活,大部分都是按照剧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些熟悉的经历。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走出剧情,看到真实的外面世界。有些人虽然已经下意识地设定了剧情,但也可以根据真实的外界情况进行修正,即不过分执着于剧情;有些人极度执着于自己的某些情节,不愿意去纠正,看不到真实的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完全封闭的自我”。

那些被困在完全封闭的自我中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接受自己的角色设定。如果对方拒绝按照剧本来演,他就会勃然大怒,胁迫他回到自己既定的角色,而胁迫诱导的方式往往会伤害到自己和对方。

(3)

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剧本里。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网友说他从小懦弱。他和他母亲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妈妈:你好吗?

孩子:不太好。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规律饮食。好起来,妈妈放心,好吗?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觉得妈妈很关心自己,但又隐约觉得不对劲。但是,周围的亲戚朋友都说:“你从小体弱多病。***妈很难照顾你。对你的健康是令人心碎的。你看***对你多好!”后来孩子们努力调整作息饮食,积极调养。母亲再打电话来,孩子说吃营养健康的食物,做各种运动,现在身体越来越好,没有生病。我以为我妈会高兴,没想到她会勃然大怒,呵斥孩子不要这样吃,那样练。简而言之,什么都没做对。

母亲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因为这个孩子拒绝扮演她设定的病态角色。如果孩子不继续玩了,母亲怎么发挥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照顾孩子的伟大作用?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

这个例子很好理解——剧情里没有爱情。

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男人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工作,他的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炒了。还有新闻报道,老母亲为了给儿子占个车位,不辞辛苦地在太阳底下暴晒了几个小时。在这种例子中,父母双方都对孩子倾注了爱,而孩子却被迫扮演了一个不称职、不道德的角色,不得不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承受羞耻感和负罪感。

这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父母要有能力付出,为此,孩子必然成为不称职的请求者。

“为你好”是攻击,不是爱。

(4)

男女之间也有共同的故事。有些男人不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扮演“好人”的角色,而女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保护男人,为自己争取利益。周围的人,甚至这个男的,都指责女的:你怎么这么小气小心眼?女方自己也纳闷:我本来就是个大方的人,为什么婚后越来越在乎利益?-这是例行公事。

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方甚至什么都不要的男人,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的内心可能还不成熟,一旦需求感被激发出来,就会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男人特别害怕不成熟,为了自我防卫,就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心理学上叫“反向形成”防御机制)。男人越是无欲无求,女人就越想帮他捍卫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称”的。

还有一个情节可以覆盖至少半个中国的婚姻关系。男人温柔宽容,好像对什么都没有主见,想怎样就怎样。当发生冲突时,男性会回避冲突,保持沉默,而女性越来越愤怒,越来越激烈,声音特别大。大家都说女人是泼妇,“只有老公的好脾气才能受得了她。”男人也会指责她:你怎么老是闯祸,情绪那么多,控制不了自己?你看,是你让我们家充满矛盾,不得安宁。

这是什么套路?事实上,一个人内心有一种火山般的愤怒。这种自恋的愤怒是无止境的。只要别人不认同他,他们就恨得咬牙切齿,想消灭对方。这么强烈的攻击性一定不能表露出来,所以要拼命压抑,最终形成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温柔宽容的人。

而女人却把男人的不成熟接过来玩,导致为了一点小事脾气越来越大,吵架越来越多。当女人从这种套路中清醒过来,重新选择一个真正爱自己,能够守住界限的男人,原来的泼妇也会变得温柔如水。

剧情中没有真实的爱恨情仇,我们也不必纠结于过去剧本中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证明的,也没有什么需要原谅的。

(5)

出了剧情,就能得到真相和自由。

佛说,放下屠刀,成佛。

心理理论,放下脑海中的剧本,努力去看清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伴侣。当我们相遇时,爱情发生了。

当我们陷入套路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剧情?

为什么总是演对方剧本里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那一定是因为他心里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真的不容易,因为童年潜意识里的剧情套路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甚至是生理上的。一旦剧情形成脑神经回路,全身经络记忆早已成为客观物质世界,真的不容易改变。就像水流冲击已经形成河道一样,新输入的水也会按照原来的河道流动。水是我们的情感感知,河是惯性情节。而“放下屠刀,就地成佛”就像地壳运动瞬间改变河道。

脱触是一个身心磨炼,涅槃重生的过程。大多数人不可能一蹴而就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认知来改变河流的走向。每一个觉知都像是在铲土。久而久之,这条巨大的河流终将被改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当你发现自己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时,不要责怪自己,抱怨自己“又跳进坑里了”,而是赞美和鼓励自己:“太好了,我终于意识到这个坑了。这是一种跨越式的成长,是一种伟大的觉悟。”即使你已经跳进坑里,也要允许自己在坑里,同时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跳进来,跳进来的感觉,遍体鳞伤的感觉。这些通知逐渐培养了观察者的距离感。

也就是说,一开始,你在扮演这个剧情的角色时,是百分百投入的。你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但意识让你慢慢退缩,90%,80%...你会知道这些角色确实存在于我身上,但那不是我;我可以更自由的选择,我的存在比所有的剧情都要广阔的多,我的个性也越来越宽。只是一步一步,慢慢跳出来。

可能有人会问:我跳出来对方不跳怎么办?比如我爸妈一见到我还是各种努力炫耀自己的道德资本;我老公还很懦弱,不敢争取利益。我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重要而困难的一课就是——许可。活在真理中,承认真理,允许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允许父母没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允许丈夫显得软弱无力,无力捍卫自己的利益;允许别人恶意定义自己。这些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也许我们会认为他们在受苦,所以允许他们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

这就是边界,边界就是自由。

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边界时,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如果真的想互相帮助,方式一定不能是进入对方的剧情去扮演角色,或者把他拖出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尊重他,尊重他,好好生活。

或许,当我们好好生活,摆脱了套路,就相当于给对方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他看到自己有跳出剧情的可能。先让自己自由,给自己创造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能为亲友做的最好的事情。

只有率先撕碎剧本的人,才能清醒地活在生活的真相中,获得真正的爱和自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