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豆瓣评分8.6电影《爱》:关于爱与死亡的痛苦挣扎

2023-10-29 21:56 作者:岑岑 围观:
50000

最近重温了一部很刺痛人的电影《爱》,也叫《他们两个》。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爱”和“死”。讲述了一对80多岁的恩爱夫妻,妻子中风,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丈夫在爱与死之间挣扎的沉重故事。该片于2012年上映,目前在豆瓣评分8.6。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能带给人思考,把人们的目光从电影中引向现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内心的黑暗。《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只播放两个小时,但它的隐形片长却远不止120分钟。爱情、疾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太倾向于谈论爱情,总是不愿意面对死亡。生而为人,我们选择生存和成长,所以我们要面对死亡的可能。这部电影把人们从逃离的森林拉了回来,要求我们正视它,正视它,接受它。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旨在提醒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珍惜爱人,坦然面对爱人的离去,接受每个人都会死的现实。接下来我就说说人物对爱情和死亡的痛苦挣扎和原因,以及电影带来的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乔治和安妮的爱情生活被疾病侵蚀,直到被摧毁。这对夫妇的生活就像一幅画。安妮得病前,是一幅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画。安妮生病后,这幅画被病魔侵蚀,一点点毁坏,最后毁于一旦,所有的美好都不复存在。

(1)安妮生病前,两夫妻的退休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向往。

乔治和安妮是著名的钢琴老师。退休后,他们的生活就是一起做早餐,手牵手听演唱会,在家里放自己喜欢的歌。他们的孩子有了独立的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偶尔也会来看望。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退休生活吗?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喜欢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例子。熊叔和熊阿姨曾经是《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夫妻俩在北京延庆的一个小院里做面包、种花、喝茶、听古典音乐。这是他们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简单,纯粹,舒适,这也是我们向往的退休生活。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白头偕老。人总是这样,希望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和情境,永远保持满意和安心。如果可能,谁不想过这样安稳的生活呢?

安妮病后,才是大多数人必须经历的真正考验。

疾病总是悄无声息的出现,让患者和家属措手不及。像往常一样,安妮和乔治边吃早餐边有说有笑。接着,安妮中风住院,半身不遂,第二次中风,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曾经优雅、美丽、骄傲、自尊的安妮无法接受,几次想自杀。乔治面对这样的安妮。他看着爱人痛苦,却无能为力。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考验。春节期间,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新冠肺炎席卷全国,许多家庭每天都因为它的出现而支离破碎。湖北黄冈的陈勇妻子刚怀上二胎,已经感染。花了20万,还没找到病因。妻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看不到治疗的希望。她应该放弃治疗吗?

就在昨天,我姑姑突发脑溢血,颅内大出血。医生说手术成功的几率只有1%。就算成功了,她也要面对植物人的结果。全家都陷入了这种赌与不赌,选与不选的境地。那一刻,全家人进入了另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所有关于姑姑生活的期待瞬间消失。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意识到家人迟早会离开我们的事实。

正如《最好的告别》所说,这就像一场新的比赛。大家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发令枪已经响起,生死考验已经开始。

乔治幸福的根源是爱,他痛苦的根源也是爱。他埋葬安妮的最后行为出乎意料,但却合情合理。面对患病的家人,我们选择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必然会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如果我们选择让他们走,我们将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

看起来,无论你怎么选择,都是错的。但这就是生活,完整的人生必然伴随着痛苦。

安妮生病前是那么优雅美丽,但生病后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安妮自杀过几次。一是她不想成为爱人的负担,二是她想保留自己仅存的尊严。在一个场景中,保姆梳理安妮的头发,把她的脸放在镜子前,对她说:“很漂亮吧?”这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安妮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与其活在这样的耻辱中,不如带着最后的尊严离开。

看着饱受疾病和精神折磨的安妮,乔治是不舍的,痛苦的,煎熬的,无聊的,孤独的,无助的。影片最后,安妮痛苦地呻吟着,乔治给她讲过去的故事,试图安抚安妮。当安妮冷静下来后,乔治突然拿起枕头闷死了安妮,并留下了遗书。这个结局令人心碎,虽然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有人说,帮爱人***能叫爱吗?在我看来,为了安妮,为了心爱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免受折磨,只带着尊严离开,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法国哲学家安德烈·戈兹的妻子多丽娜身患绝症,时日无多。于是84岁的戈兹给心爱的妻子写了一封长长的情书,是“致D情史”。书中描述了两个人60年的情感经历。当他写完这本书时,他们打开了煤气,两个人都死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但真正与儿子白头偕老又是多么奢侈的事情。乔治和高兹都是出于对爱人的爱,才做出了唯一的选择。

乔治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道选择题,实质上是一道思考题。在死亡的指引下,让我们思考爱情和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爱的人病了、老了、弱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

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看到乔治的无力感也在增加。他从一开始的冷静和耐心,变得越来越疲惫和不知所措。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电影终究是电影,我们不能选择让它“死去”,否则我们一辈子都会活在强烈的道德谴责中。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死亡,我们总是避而不谈。从童年到成年,在我们的认知中,总是谈论“死亡”似乎是不吉利的。即使家人病重,也不能问,不能想,不能提,怕成真。正是这种无知的想法,让我们在关键时刻难以做出判断和决定。

《最好的告别》里有个例子。一个父亲得了癌症,在病情恶化前,他的孩子有过一次对话。父亲说,只要能吃冰淇淋,吃爆米花,看电视,他就活下去。当父亲病情恶化,急需手术时,孩子完全不用担心是否要做手术,因为父亲已经自己做了决定。

爱人生病后,勇敢的去倾诉,不要逃避,这样你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对于病情严重,明明知道没办法治疗,又不愿意忍受各种医疗器械折磨的患者,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变化,成长和衰退。死亡是每个人的终极旅程,坦然面对,就不再害怕。

凡事有始必有终。人只要一出生,就会面临死亡。生是偶然的机会,死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要经历一场考验。亲人的去世是痛苦的,但完整的人生必然伴随着痛苦。从出生到没落,80多年来,乔治和安妮一直在成长和变化。他们再好,再相爱,还是要接受“人都会死”的现实。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庄子·乐》中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非但没有悲伤,反而在歌唱。他的朋友指责他不可理喻,庄子却说:“万物在她来到世间之前都是虚无的,但她来了之后,就有了生命和形体。现在我回来了,就像四点钟跑步一样。这是自然的。不是我不哭,而是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我们无法掌控生死,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死亡的态度,像庄子一样理性对待死亡,我们就不再惧怕死亡。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阿隆有一句话: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毁灭我们,但死亡的概念也许可以拯救我们。“生而为死”,坦然坦然面对死亡,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一种体现。

生命的终极旅程是死亡,所以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

安妮生病前,夫妻俩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独立的生活,独立的经济能力,过着理想的生活。现实中,我们很难像他们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处于一种对现状不满的状态,因为一点小事就和爱人大吵一架,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难过很久,总是在为钱、房子、名誉、地位发愁。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更悠闲的生活。

托尔斯泰在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讲述了伊凡伊里奇是一个卑鄙的地主,他的生命在痛苦中走到了尽头。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有多糟糕,所以死的特别惨。伊凡伊里奇告诉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要学会更好地活着,也就是学会如何死得好。

在《死亡如此深情》这本书里,有一个老人,他是伊凡伊里奇的反面。老人留学欧洲,为爱留在欧洲。丈夫去世后,他独自回到北京做服装生意。后来不幸查出肺癌,已经是晚期了。知道时间不多了,她把病房布置得很温馨,墙上贴满了全家福照片,从容应对死亡。因为她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没有心理负担,对死亡无所畏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文·阿伦说过,“没有完整活过的人,最怕死亡”。

写在最后:

电影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爱人走了,爱情还会继续。爱情是一部简单而深刻的电影。简单在于它平静地叙述了一对老年夫妇的真实生活,深刻在于它始终揭示了人类的欲望。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如爱、失望、疾病、年老和死亡,就这样在一部电影中展现出来。能爱的时候就努力去爱,该走的时候就放手。也许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