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2020沙雕剧,有点沙雕的剧名

2023-10-28 09:02 作者:岑岑 围观:

职场剧拍得好,威力很大。

可以成为一个行业的招牌,甚至直接影响专业报考率。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木村拓哉效应」。

拍一部剧,就能提升一个职业的影响力。

钢琴家、检察官、飞行员、冰球运动员等工作,全都因为他的扮演而吸引力大增。

不过也有不少人完事了懊悔。

「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

「我一点也没有木村拓哉帅啊!」

荧屏上金光闪闪的工作,现实中真的同样如此吗——

《检察官内传》

검사내전

韩剧有太多烂尾的例子。

开头惊艳容易,保持高光很难。

此剧却是个例外。

豆瓣8+分起步,9.1分完结,质量稳得一批。

能把韩剧中已经拍得有些腻的检察官题材发挥到这种程度,独辟蹊径的叙述角度功不可没。

剧本来自于韩国同名畅销书,作者金雄本人就是一位在体制内工作了18年的检察官。

也因此,他笔下的形象,不浮夸,不悬浮。

不是我们见惯了的两种极端中的任何一种——

既不是堕落的权贵爪牙,也不是高贵的正义使者。

而更像是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形象。

剧情开篇,检察官李善雄(李善均 饰)正和伙伴悠闲地夜钓。

彼时皓月当空、江涛拍岸,两人还饶有兴致地吟起了诗。

然而风雅闲适的气氛只维持了不到两分钟。

一阵刺耳的警笛声响起,警察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过来。

怎么回事?!

被人下了套?有大阴谋?犯大案子了?

统统都不是。

只是因为,「此地禁止钓鱼」(附近属军事设施范围)

李善雄正慌得不知所措,一回头,伙伴已经扑通一声跳进水里,逃得无影无踪。

只留下李善雄自己被乖乖带回了警局。

还被不对付的警察用警车「护送」回了检察厅,搞得这点丢人事传扬得全厅皆知。

真的是又窝囊又好笑。

这哪里是什么检察官,简直就是个普通社畜!

开篇不过几分钟,编剧就借这么一件小事,奠定了全剧基调——

沙雕、接地气。

主角不是什么咬牙切齿要伸张正义的伟光正人物;

而是和我们一样,头疼KPI,每天纠结午饭吃什么的上班族。

围绕在男主李善雄身边的,也都是和他一样的普通人。

同事A,身兼打击犯罪与抚养幼儿双重大任的职场妈妈。

曾经连黑帮都能粉碎,如今却为了育儿心力交瘁。

偶尔会错把庭审文件带成婴儿用品,然后在法官嫌弃的眼神中慌忙补救。

同事B,内心只把检察官当临时工作的博彩专家。

五年前走大运中了彩票两千万,从此陷入一夜暴富的美梦。

至今已经在博彩的道路上投入了三千万,并且始终认为自己早晚会中头等奖。

上司C,全检察厅最大的支厅长。

由于十分擅长游泳,在下属中拥有「海獭」的绰号。

哦对了,那晚抛下李善雄独自跳水逃跑的人,就是他。

支厅长深知,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假如被警察抓到,将会是奇耻大辱。

凭着绝不能被抓住羞辱的意志力,那天晚上他一口气游了2.8公里才上岸。

不得不说,当大官的人觉悟就是不一样。

在这群人当中,唯一还比较符合传统期待下「正义检察官」形象的,就是女主车明珠(郑丽媛 饰)了。

她原本是能力过硬、前途大好的首尔中央地检检察官。

却因为办案实在铁面无私,得罪了领导岳父,被发配边疆。

来到了主角团所在的晋营,一个面积比首尔大,人口却比首尔一个区还少的乡下地方。

这群检察官,走出去,也都算是头有脸的人物;

内里,却可能比普通人还逗比。

有一次。

包括李善雄在内的检察官们在宿舍聚众赌博,被送外卖的大爷抓个正着。

知法犯法again。

但这并不是重点。

主角团从大爷那得知,当地正有人组织大型赌场,于是他们决定派一个生面孔卧底潜伏。

不擅长赌博的车明珠被挑中。

仅仅经过一晚上的牌技特训,就正式出道。

可在抓捕行动当晚,赌神却格外青睐车明珠这个新手。

深陷赌窝的她居然赢了个盆满钵满,赌到上头,将行动忘了一干二净。

这还不是别的不靠谱配角,而是正义化身的女主啊!

所以说「赌博害人」,精英检察官都无法抵抗它的诱惑。

归根结底,检察官也是普通人,并不比谁天生更能耐强悍。

普通人有的烦恼,检察官一样会有,而且同样难以克服。

很多职场女性生了孩子以后,都要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问题。

前头提到的同事A,就又要兼顾工作,又要抚养一对出生不久的双胞胎。

婆婆虽然也会帮忙,但因为年纪大、腰不好,能做的有限。

那老公呢?

老公拍拍屁股上班去了。

出于传统的家庭分工观念,育儿这档子事,在他看来,跟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同事A也不是超人,只有一双手两条腿。

每天忙得团团转,早上6点就被孩子的哭声吵醒。

喂奶、换尿布、哄孩子、梳洗换衣服,等婆婆来了再交接……

忙完这一大通后,上班已经快迟到了。

急急忙忙地冲进电梯,还要被男同事数落:

「就不能早起几分钟吗」。

其实谁能起的比她早?

职场妈妈的辛苦,难以向外人道。

别说男同事站着说话不腰疼,即便是单身的女同事,也同样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

同事A手上有桩案子开庭,出师不利。

工作至上、不近人情的女主第一个跳出来质问:

「是不是带孩子忙不过来所以没做好工作?如果不能做好的话,为什么不休职呢?」

婆婆也理解不了她。

打着为她好的名号,总希望她能休职回家照顾孩子。

可是这哪里是为她好呢。

就因为自己生了孩子,就必须离开原有的交际圈,抛弃现有的生活,缩到家庭里贡献自己的全部么?

当了妈妈的女检察官,也想好好工作,在职场实现个人价值。

可即便同事A有一肚子委屈,也难以说出口。

她可以在法庭上洋洋洒洒、口若悬河;

但背负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理所当然的期望,为了育儿跟婆婆争辩一句,仿佛都是大逆不道。

关于女性难以实现自我价值,育儿压力与育儿抑郁等问题,都在去年引爆话题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中已经有过探讨。

这还只是女性在职场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

同一集里,还引入了另一个话题。

李善雄新分配到一个案子,有个打扮光鲜的女人,控告上司对她多番性骚扰。

无奈,没人相信她。

同事觉得她平实就作风轻浮。

有个检察官偶遇她一面以后,凭着一个肢体动作,也认为她「不像是会被性骚扰的女人」。

案子很快就不了了之。

没人愿意去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初入职场的时候,听说抽烟能更快和同事积累交情,交换情报。

于是她就学了。

收益是比其他女同事升职快了一截。

后来,听说打扮漂亮点,路会走得更轻松。

于是她整容、化妆。

果然男同事对她的态度更好了。

再后来,有人对她毛手毛脚。

她心想,这是下一个需要克服的关卡吗?

是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了?

结果,忍不了。

同事说她作风轻浮,或许吧。

在迎合男性这件事上,她确实比许多女性都做得更多。

看上去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于是有人说,这是「活该」,是你「心甘情愿」要用身体去换取利益。

可问出这话的人有没有思考过——

是什么原因,让女性要为了升职加薪,额外做这么多不情愿的事?

学抽烟交际,去加入男同事的讨论圈子;

整容化妆,去迎合男性的审美。

为什么想要靠近职场的权力中心,却得先靠近男性的喜好?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委屈自己。

但后果就是,你和所有其他的女性一样,终日熬不出头,得不到想要的工作机会、优质资源和开放平台。

女性的困境检察官解决不了,校园霸凌也是一样。

李善雄有天又和同事开开心心地打牌。

妻子一个电话打来,只跟他说了四个字,「校园暴力」。

当爹的一听,心都碎成了饺子馅。

一边回忆孩子从小到大的可爱模样,一边自责,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孩子都经历着多可怕的事。

本打算问清楚,是哪个混蛋人家教养出了问题儿童敢欺负自己儿子,摩拳擦掌要向校园问罪。

结果细一询问,儿子居然才是发动校园暴力的人。

不合格的家长原来就是自己。

这下,思考的方向立马不同了。

李善雄开始各种找补。

儿子真的做了很过分的事吗?

男孩子讲脏话也是挺正常的事嘛,是不是被骂的孩子太敏感了?

虽然是挺对不起受害的同学和家长,但对方有必要把警察都叫来,还逼着儿子转学吗?

太兴师动众了吧。

剧本用了很巧妙的反转方式,将主角的前后反差表露无疑。

原来啊,哪怕是检察官,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待人待己双重标准。

果然鞭子不落到自己身上,就不觉得疼。

无关乎道德水平,因为这原本就是人性。

电视剧没有着力探讨校园暴力如何形成,而是将镜头对准家长的处事态度。

大事化小,或许可以让孩子轻松一时。

但如果让孩子错误地以为,这社会非常好糊弄,就可能害了他一生。

《检察官内传》里的案件,大部分都比较平常,甚至有些鸡毛蒜皮;

但也会有一些重大案件,考验着检察官们的职业道德。

车明珠在工作中发现,有一家2K汽车厂,长期「虚假申请」。

给出了交通事故的车子配用劣质零件,却谎称用了高价正品,向保险公司索取高额理赔。

对方行事肆无忌惮,已经有非常多的受害者起诉,但都不了了之。

原因很简单,这家汽车厂有保护伞。

社长的父亲,是身居高位的国会议员,无人敢惹。

原本,主角团个个还都是有良知的检察官。

可偏偏,这事情出在次厅长调任的关键时刻。

眼看着他就能升任检察长,底下人也盼着这位好领导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

假如在这时候动高层的奶酪,升职是别想了,不降职就该烧高香了。

前途与正义,该如何抉择?

官帽与良心,哪个更重要?

次厅长没有让属下们失望,支持了车明珠逮捕汽车厂厂长。

可相应的,他果然也遭到高层的报复,失去了升职的机会。

身处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遵循内心正确的声音,代价有时候出乎意料的大。

次厅长平日里也是个爱摆谱、爱装模作样,习惯了被溜须拍马的普通人。

远远不是义正言辞、大义凛然的包青天形象。

但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魄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普通人所遭遇的颠覆,也就更让人惋惜遗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世界习惯了让普通人牺牲。

社会赞美他们的品行,讴歌他们的付出。

仿佛给予了肯定,就对得起他们的辛劳。

把一个人捧成「伟大」,是多没成本的事啊。

但却不会在乎,这「伟大」背后沉重的付出。

普通人原本也有自己的家人,也要过自己的人生,却因后面的人使劲推着他往前,而无法再后退。

纵然他们确实不求回报,外界就真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他们的善心吗?

谁来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谁来关心他们的父母如何奉养?

大多数人只是看过赞叹了几句,转眼就把他们抛诸脑后。

这或许还算是有良心的。

当某一类人习惯了伟大,习惯了付出,社会多少会将之看得有些理所当然。

我们仿佛忘记了,高尚不是一种必要,只能出于自愿。

当公众将某些调子起得太高,就方便了有些人慷他人之慨。

反正牺牲不用自己来做,大家也都看惯了。

于是这牺牲就变了味,变得没完没了。

胆敢有异见异声,那就是缺乏觉悟、自私自利。

高尚居然也能变成一条绳索,牢牢扼住自己的喉咙。

都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一个社会如果习惯了遇事总牺牲高尚的人,这本身就是种病态。

试想想。

一栋房子着了火,是该让消防员不管不顾前赴后继冲进火场吗?

不是。

是在保护好消防员的第一位前提下,再去尽可能地救人和降低损失。

被救者的命是命;

救人者的命也是命啊。

更重要的,是严惩纵火者,完善火灾预警和报警机制,提升救灾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如果不能挖出溃痈,只是反复地唱赞歌,那只能使后人复哀后人,抱薪者不断冻毙于风雪。

溃痈虽痛,甚于养毒。

讳疾忌医,并不能让病症消失。

这样简单的道理,有些人装作不懂。

但希望每个平凡的普通人,牢记于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