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2022-05-19 10:58 作者:陌上书影 围观: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不论你是否热爱音乐,也不论你是否五音不全,任何人都无法躲开音乐,试想:谁没上过几节音乐课,没哼过几首流行曲,没追过几个大歌星?

学生时代喜欢把歌词擅自修改,将一首歌曲涂抹得面目全非,以资消遣。然而,这样的小打小闹根本不会对歌曲造成什么损害,有时反倒是一种变相的宣传与认可。

但有些歌曲却渐渐在传唱中形成定式,令人忘却了歌曲的实质内涵,而赋予了其新的意义。

接下来,咱们就来掰一掰这些年被“毁掉”的经典歌曲。

1.《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这首清新淡雅的歌曲大家耳熟能详,悠扬的曲调既充满意趣,又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纯香。

《兰花草》由歌星刘文正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录制成单曲,发行后风靡一时,并在1979年荣获香港龙虎榜榜首,很是了得啊!

除了歌曲称得上经典,其歌词来源更是不得了,追根溯源后发现,这首歌词竟来源于大文豪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原来,1921年夏天,胡适先生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在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这盆兰花草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便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想不到吧,这首小小的《兰花草》居然出自大文豪的手笔,再加上歌星的倾情演绎,在上世纪被广为传唱成为经典也是理所当然。

那么这首经典是被谁毁掉的呢?

答案是:洒水车。

穿行在城市的洒水车,慢条斯理漫步在城市的主干道,一边洋洋洒洒向两侧喷洒水雾,一边用刺耳的扩音器播放这首《兰花草》。

音乐声尖利的划过城市,划过人们的耳膜,于是,好端端一首经典民谣,从此以后和人人避之不及的洒水车联姻,这首由大文豪大歌星联手创造的经典,终于成功的变成洒水车专用曲目。

2.《致爱丽丝》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即使是乐盲也一定听过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这首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形象单纯,技巧浅显。自发表以后,几乎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传闻一: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成为贝多芬的学生,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却与她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这首《致爱丽丝》的曲子正是献给她的。

传闻二:贝多芬年近四十时,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可是,后期的整理者却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忘记了《致特蕾莎》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传闻三:贝多芬42岁时,在一个富商家里教钢琴,富商的女儿爱丽丝聪慧美丽,贝多芬非常喜欢她。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创作的。

以上传闻不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致爱丽丝》都代表了贝多芬对女性的一片真情,实在是一支飘散着浪漫气息的名曲。那么这首曲子又是被什么毁掉的呢?

答案是:呼叫器。

在混杂着各种药味和消毒气息的病房里,待吊瓶中的液体所剩不多之时,患者伸手按下床头的呼叫器,这首《致爱丽丝》便立即在护士站响起。

住院部人满为患时,《致爱丽丝》的乐声便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然而却又总是无法唱得完整,常常刚冒出个头便被生生掐断,像一只正要在引亢高歌却被突然捏住喉咙而无法发声的公鸡,令人在心生同情的时候又感到有些滑稽。

病房里的《致爱丽丝》不再是世界名曲,只是被肢解了的一节噪音。贝多芬如果知道这首饱含着自己一腔浪漫的曲子,居然被截成七零八散的音符,不知会做何感想。

3.《回家》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回家》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凯丽金(Kenny.G)。

萨克斯本身声音悠扬清亮,把这首乐曲缥缈缠绵的意境表现得相当到位。尤其是清纯悠扬的清音效果和抒情的高音,表现完满而到位,层次感清晰分明,音质柔和却极富穿透力,具有一种超空间立体感,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与向往。

之所以说这首曲子也被毁掉,是因为这首曲子是许多工作部门的下班曲目。

朝九晚五的日子里,每个下午都会听到这首曲子,一遍遍回旋在办公室。虽说下班是件令人欢欣喜悦的事情,可常年累月听下去,竟会无意间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以至于无论在旅行,还是在购物,只要听到《回家》的音乐,就会立刻感受到工作的氛围,令自己有些空间错乱的恍惚。

再美味的佳肴也经不住天天重复不变的吃,再优美的音乐也架不住日日翻来覆去的听,这首凯丽金的名曲在许多上班族心中算是被“毁掉”了。

结语:

当人类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便诞生了音乐。

音乐是人类独有的语言,是内心最深的独白,是灵魂最真的凝望。

木心在《琼美卡随想录》中曾说:

当人们一发觉亵渎神圣可以取乐取宠,就乐此宠此不疲了,不会感激从前的人创造了这么多可以供人亵渎的素材。

或许用“亵渎”个词实在重了些,可每当听见经典的歌曲在极为不相称的地方叮咚作响,心底难免会为它们的委曲求全感到些惋惜。

在你心里,是不是也藏着一首令你哭笑不得的被“毁掉”的歌曲呢?

音乐:那些被我们“毁掉”的经典歌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