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2022-05-19 13:58 作者:撒野趁年华 围观:

昼短夜长,寒风瑟瑟,很适合待在屋子里,围炉夜读。

本季度所读书目如下,还是和以前一样琐碎无序,但都经过验证,是很好的书。

夏日遇见狄更斯

[美] 雷·布拉德伯里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作者在序言里提到了他写作时的灵感来源:在旅行或交谈中,总有某个场景印在脑海中念念不忘。于是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要把它写出来。

书中的短篇故事,更像是为这些瞬间而做的托盘或是幕布,我们在等啊等,等待幕布落下,一个精巧的结局浮现出来。

布拉德伯里的脑子一定是轻盈又飞快的,他的故事瑰丽奇特:悬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与萧伯纳对谈,等待与恶龙搏斗的勇士撞在火车上。这些短故事大多发表在半个多世纪前的《花花公子》或者《时尚先生》上,文字与插图之间的落差感想必相当强烈。

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

[美]詹姆斯·鲍文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如何从沮丧中缓过神来,重拾信心?养只猫吧。

本书来源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街头表演的艺人,他深受毒瘾困扰,生活破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从此生活出现了转机...

这个看似烂俗的故事开头,却让人读起来很是熨贴。

潦草

贾行家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贾行家自己也觉得这不像是一本书,因为全书都是由一条条微博构成的。他在网易微博上持续更新了好多年,直到平台倒闭。

每条微博的字数有限,所以每条都是一个微缩到不能再短的短故事,而每个故事后面都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们原先以为当下只是草稿,但一不小心就这么过了一辈子,仓促潦草。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小癞子

[西班牙]佚名 杨绛译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这本书写于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讲述的是一个叫小癞子的流浪儿跟随多个主人讨生活的故事。它大概算是流浪汉小说的鼻祖了,《三毛流浪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肯定是受这本书的启发。

这本薄薄的小书只需要花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译文非常流畅,没有晦涩之感,这要归功于优秀的译者杨绛先生。她把原著中的行文风格和幽默感传神地翻译过来了,没有故作腔调,又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班牙风格。

被繁杂的事物缠身又不知如何解决,同事中的大学问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说书中小癞子应对奇葩主人的方式可以借鉴学习——读的时候只顾着哈哈大笑,完全记不得小癞子的招数了。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赵声良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去西北旅行,敦煌是绕不过的选项;而去敦煌,则必要欣赏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

石窟艺术的美有很多层,毫无准备的游人也会被迎面扑来的千年壁画所震撼,但若仅停留于此,未免太遗憾了。稍作功课,更能领略到敦煌石窟的细节之美和历史之美。而赵声良老师的这本书,目的正是提供这样的自学教材。

说是教材,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这本书的风格并非是流于表层的风光介绍,而是从历史阶段出发,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敦煌艺术的脉络与变迁。科普与学术并重,并无一般“简史”的轻浮之感,很适合买下一本放在床头翻看,插图很多,印刷精美。

断代

郭强生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印象中的彩虹,总是出现在新闻国际版里,欧美或是台湾地区的大游行上——飞扬的彩虹旗,以及灿烂笑脸上的骄傲涂彩。但是《断代》封面上的斑斓色彩,却没有那种活力四射的劲儿。绿色是青苔绿,红色是褪色红,紫色是药水紫,不像是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明亮纯色。倒像是被彩弹枪击中过一样,浑身中弹,精疲力竭。

就是这样一本沉重中带有鬼气的书,却隐隐的有力量。它不只是纠葛于情欲的表达,而是试图去探讨更深刻的话题:身份和存在。我们是一堆标签堆叠的个体,还是他人之爱所决定的唯一?当传统的标签——例如感情、婚姻、家庭——消解之后,当社会给予的位置消失之后,如何定义自己,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书中没有给我们答案,它把问题抛出来了,我们在解答过程中,或许也能找到一些,生存的力量。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 梅天穆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蒙古人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甚至很多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要追溯到七百年前那场波及世界的征服活动。

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常常要问:为什么是蒙古人?

为什么这个生活在内亚地区的草原民族,成为席卷欧亚大陆的颠覆力量?除了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战术外,蒙古人的秘密武器还有哪些?当旧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之后,又催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本书严谨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且一点也不枯燥——甚至在探究蒙古人使用火药的章节里,还引用了兔八哥中的对话。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美] 安德烈·艾席蒙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在地铁上重读了这本书,虽然天气转凉,好像仍然能从文字中感受到意大利夏天的温度。少年心思总是诗,电影没有看完,书中的故事叙事更私人,就像溪水在流淌。

宵待夜情草

[日] 连城三纪彦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宵待草又叫做月见草,代表着“默默的爱”。这本书中讲述了五个爱情故事,每个故事的真相都需要读者和主角一起推理之后才能破解。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 珍妮特·温特森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在宗教家庭长大的小姑娘,手工课作业都别具一格——手帕上绣着的是熊熊地狱烈火。我们可想而知,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怪小孩,童年生活不会太愉快。

但我爱极了她,这个古怪的小孩。她的格格不入与倔强是绝配,因此毫不屈服,甚至可以说是勇敢。勇敢去追求她的爱,即使对方胆怯而逃。

中国中古门阀大族的消亡

[美] 谭凯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这本书的中译本上架之前,去听了作者谭凯在单向空间的讲座。原以为他会是一位华人,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墓志,想必需要很深的古文功底才可以解读。

但事实上,他是不折不扣的老外,扎着丸子头,好像还插着发簪,很有仙风道骨的感觉。他的研究思路颇具理科思维,通过统计学的方式,以出土的唐代墓志为素材,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在中国延续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为什么到唐朝覆灭后,也随之消失了?

本书的结论很有趣,与传统观点不同,谭凯认为唐末的战争使得门阀大族在肉体上被消灭了,于是以血缘和姻亲关系维持的门阀政治也随之消亡。就如同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也将欧洲的贵族阶层消耗殆尽。

北京与江户

刘凤云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首博前段时间举办了一场非常惊喜的展览,将北京与东京的文物做了对比,展现了18世纪两个东方都市的同与不同。看完展,雄心勃勃想写一篇长文,于是找了很多资料,其中就有这本书。

书读起来远没有看展有趣,作者在写书时,并不是为了向业余爱好者科普讲故事,而是认真地罗列素材、归纳整理、得出结论。行文是走专著风,所以读起来自然是有点枯燥——但很有用,看完之后正准备将所得结合展品写成文章,发现由于拖沓太久,展览已经结束了。

20世纪简史

[澳]杰弗里·布莱内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世界历史上或许任何一个一百年,都没有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变化快。

当我们回顾时会发现,这个世纪所发生的大事,都很有“世界性”。战争的铁蹄从多雾的英伦蔓延到缅甸的丛林,冷战的帷幕将世界分为了两个阵营,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变得迅捷,科学的进步让探索的维度更为广阔。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时,似乎很难想象,20世纪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尚在执政。而我们和她之间的距离,尚且不过百年。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这本不算厚的简史,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最近的那段历史。

邻人之妻

[美] 盖伊·特立斯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20世纪的故事太多了,每一场变革都是社会演化的切片。被誉为新新闻主义之父的盖伊·特立斯,为了研究美国人对情欲的视角变化,自己跑到按摩院做经理,去和“砂岩”社区的会员交流,去了解与传统清教徒式观念皆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并没有像传统社会学家那样,用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现象或是“探究”本质,而是单纯地展现。他用非虚构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而每个故事之间的人物是重叠的。因此,他的叙述方式好像是在移步换景,律师的故事结尾出现了一位杂志主编,那么律师就会把叙事主角让给后者。美国一百五十年的婚外恋关系,就这么环环相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长声闲话

李长声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李长声长年旅居日本,是一位岛国文化生活的观察家。他的视角冷静又置身事外,聚焦于一日三餐食材、文学流派典故、地方风物,这些无一不是笔下所写之物。

因为是随笔,所以不免琐碎,并且时常有重复。但仍是了解日本风貌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我们对这位东边的邻国应该了解得更多一点才是。

采桑子

叶广岑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北京东城有一座禄米仓,以前从龙入关的旗人每月在此领取禄米,因为旱涝保收,所以又称之为“铁杆庄稼”。清政府覆灭后,对八旗子弟的福利待遇自然也终止了。但旗人世代以来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得他们已经无法自食其力,因此大多陷入困顿之中。

很多“京味小说”都以这一转变下的普通旗人生活为素材,例如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茶馆》等。叶广岑则将视角抬高,以一个世家大族各个成员的不同命运为脉络,讲述了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旗人贵族们的跌宕人生。

烟壶

邓友梅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邓友梅是另一位著名的“京味小说”作家,他讲述的同样是在变革时代背景下,旗人大爷们的故事。这本书很薄,讲故事的方式很像《新儿女英雄传》,有家破人亡也有逢凶化吉,有时来运转也有红袖添香。故事本身算不上新颖,但是书中对旗人老礼旧事的描述,真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北欧众神

[美] 尼尔·盖曼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尼尔·盖曼是讲故事的大师,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要属北欧神话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神话体系是现代奇幻小说的源头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社会的流行文化。

因为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合集而成,北欧神话的故事并不完整,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处。尼尔·盖曼以现存的故事为底本,新瓶装旧酒,塑造了一个简洁有序的神话体系。

撒马尔罕的金桃

[美] 薛爱华

一份有温度的书单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根据古书记载,此地盛产一种硕大金黄的桃子,很受唐朝宫廷的喜欢。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以这种传说中美味的桃子为引子,考据了唐朝时来自各国的舶来品。就像来自撒马尔罕的金桃一样,史书中的记载往往杂糅了浪漫的传说色彩。薛爱华的任务就是将舶来品奇幻的描述剥离,还原它们真实的面目。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我们在欣赏唐朝文物时,可以以它作为参考书,观察在融入传统之前,那些美好的文化元素来自何方。

本季度书单推荐完毕,阅读愉快~

致谢:编辑团 老宋、二十八年蝉 ;配图来自于网络,封面图由Hana拍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