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嘉靖皇帝炒股(嘉靖皇帝评价)

2022-01-22 01:24 作者:坐看东南了 围观: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藩王天子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11位皇帝,在位45年(1521-1566年),年号嘉靖,是大明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朱厚熜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朱厚熜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立国153年,开始显出老态。本来,是轮不到朱厚熜当皇帝的,因为朱厚熜不是皇子,他的父亲朱祐杬只是封在外地的藩王。兴王朱祐杬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堂是成化皇帝第三子,这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位深得大臣推崇的好皇帝,朱祐樘幼年悲苦,生活简朴,据说只有一个老婆,也只有明武宗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1521年,朱厚照30岁就死了,没有儿子,明孝宗这一脉香火断绝。皇位由谁来继承?

按照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皇位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武宗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伦序当立堂弟朱厚熜。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明武宗排序最前的亲叔叔。明朝到这个阶段,皇位继承相对成熟了,朱棣以后,明朝再也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皇子主动争储的情况。

内阁首辅杨廷和同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商议,决定:“皇考孝康敬皇帝亲弟兴献王次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兴王朱祐杬1494年到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市)就藩,朱厚熜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这个名字还是明武宗赐予的。朱厚熜是生在湖北长在湖北的新湖北人,明武宗驾崩的时候,朱厚熜是兴王朱祐杬的独子。朱祐杬已经于两年前病逝,朝廷于1521年三月令朱厚熜袭封兴王。5天后,明武宗驾鹤西去。刚当亲王的朱厚熜马上又要当皇帝,这提拔也太快了吧。

前些年,就藩甘肃庆阳的安化王朱窴鐇(1510年)、就藩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1519年)先后打出“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抢皇帝宝座,结果丢了性命,连封国都被朝廷废除。所以古话说,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521年四月初一,朱厚熜离开母亲,跟随朝廷派来迎接的人员“进京赶考”,这个从出生到长这么大都没离开过安陆的少年,原本可以安逸地在封地安陆终老,却阴差阳错地被推上历史的巅峰。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达北京郊外。这时,他还不满14周岁,按现在的标准,也就是上初二的样子。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难题,朝廷官员要他走皇太子的路线,从东华门进宫,然后到文华殿居住,意思就是先要朱厚熜当皇太子再当皇帝。

朱厚熜不同意,合理合法奉遗诏来当皇帝,应该走大明门进奉天殿,这才是正道。朱厚熜告诉那些文官,我不进京了,要返回安陆。朝廷的大臣们妥协了,其实是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妥协了。这次胜利,让朱厚熜十分满意。朱厚熜没有被朝廷大臣们吓倒,的确不容易。朱厚熜做的是对的,从礼法上很合适,也给了张太后和文官一个下马威。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大礼仪之争

但是,麻烦又来了,“大礼议”之争开始了。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以伯父朱祐樘为父亲(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亲生父亲朱祐杬为叔父。这事事先并无人和朱厚熜提起过,朱厚熜明明是按照祖训“兄终弟及”以及明武宗德遗诏“论序当立”来继承皇位的,不是叫朱厚熜来过继给伯父朱祐堂当儿子的。从1521年到1524年,这次斗争来来回回争斗了3年多。除了新科进士张璁等少数人支持嘉靖以外,其他大臣都反对朱厚熜。

朱厚熜是皇帝,他罢免了内阁首辅杨廷和,在左顺门杖责哭哭啼啼请愿的百官。最终,这位初生牛犊成功追尊生父朱祐杬为兴献皇帝,尊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孝宗弘治朱祐堂为“皇伯考”。

在这场历时3年半的斗争中,朱厚熜体会到皇权的无上权威,也掌握了当皇帝的小技巧。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朱厚熜成功追尊父亲兴献帝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父亲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没有当过皇帝的朱祐杬成了正儿八经的皇帝,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的胜利最终结束。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把没有当过皇帝的父亲升袝太庙

朱厚熜为了让朱佑杬的牌位升袝太庙,把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为何要改?因为太庙只能供奉9位先帝,祖可以永享太庙,但是宗不可以。刚才说了,嘉靖是大明第11位皇帝,除了建文帝被朱棣除名没有进太庙,此时太庙里正好已摆满了9个。

朱祐杬要进太庙,按照礼法,应该把与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宗移出太庙,这个宗就轮到明太宗朱棣了,朱厚熜不敢移出通过靖难夺取帝位的朱棣,为此把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明成祖,最后移出了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皇帝可以追封自己的父亲和祖辈为皇帝,但一般也就是名义上认一下,象朱厚熜这么较真,给没有当过半天皇帝的父亲按上“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这么高规格的21字帝号,之前是没有的事,还配享太庙。

当过皇帝就当过,没有当过就是没有当过,别人意思一下的事情到朱厚熜这里就较真了,朱厚熜得罪了先祖明仁宗不说,更是让文官所不齿,文官瞧不起这个看似聪明的傻瓜。这种掩耳盗铃、借尸还魂的事情让文官极其鄙视。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大礼仪之争造成严重后果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中后期的君臣关系恶化的开端。朱元璋建立大明开始,明朝君臣关系就血雨腥风,凡是朱元璋看不惯或有潜在危险的人,证据莫须有,分批分次,统统杀光,决不手软。朱元璋通过“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明初四大案屠杀了15万官员及其家属,功臣宿将被杀殆尽。朱家的朝廷对大臣是很不好的,对为朱家服务的官僚也差,官员的待遇很低,连县令的薪水都养不活自己一家人。但朱家对皇子皇孙慷慨大方,亲王俸禄年过万石(相当于内阁首辅30倍的薪水),此外还有王庄,有赏赐,过着奢华的生活。明成祖朱棣对大臣也是刻薄寡恩,据说灭了建文帝旧臣方孝儒十族共计800多口,骇人听闻。

朱厚熜毕竟年轻气盛,在这件事上,他已经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来看看大礼仪之争的3年半的时间里,朱厚熜做了那些事情?

一是求杨廷和等大臣。杨廷和们并不妥协。1521年10月,朱厚熜迎生母蒋妃入京,朱厚熜坚持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朱厚熜表示愿意辞位,返回安陆。杨廷和只得让步,朱厚熜得以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二是发动其他人上书支持自己。最著名的是浙江永嘉人张璁。张璁前面考了7次进士没考上,明武宗去世那年,第8次考,结果明武宗来不及殿试就驾崩了。正好赶上朱厚熜首次殿试,张璁终于考中进士,已经47岁了,真是皇恩浩荡。张璁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就是说朱厚熜是来继承祖宗的皇位,不是来继承孝宗朱祐堂的香火。

三是对大臣动粗。苦苦相求没有用,叫人劝说也没有用,进酒不吃吃罚酒。朱厚熜先是把首辅杨廷和的官给罢了,让他回家,随后又削职为民。其他在左顺门跪谏哭谏的官员一律廷杖,打死17人,打伤100多人。朱厚熜如愿了,但是,朱厚熜争到了理,却失去了人心,恶化了君臣关系。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杨廷和其人

杨廷和是什么人?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19岁就中进士,比那个47岁中进士的张璁厉害多了。杨廷和是明武宗的老师,明朝的内阁首辅大多出自皇帝的老师,在明朝只要当过皇帝的老师,未来仕途就一片光明,高拱当过、张居正当过,等等。其实重用老师和重用秘书,隔行不隔理。

1512年,53岁的杨廷和出任内阁首辅,杨廷和是明武宗一朝的顶梁柱,为人刚直,才能杠杠的。明武宗嘻嘻哈哈,宠信太监,但对杨廷和还是不错的。

明武宗一死,杨廷和立马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假借明武宗遗诏,除掉平虏伯江彬。江彬是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曾是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统帅,大致相当于北部战区司令员,在皇位空虚期间为朝廷铲除一大隐患。

二是与张太后商定迎接朱厚熜当皇帝。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杨廷和此人的确不简单,做事不含糊,能分清轻重缓急,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是治世之能臣。这两件事都是天大的事。从外藩迎接先皇堂弟进京继承皇位这样重大的事,被轻松解决。

从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到朱厚熜登基,明朝37天没有皇帝,在杨廷和的坐镇下平稳过渡。非常时期,没有“玄武门之变”、没有“烛光斧影”,帝位实现和平接交,颇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做派,此事杨廷和居功至伟。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当时,杨廷和与张太后选择朱厚熜之外的人继位并不是不可能,比如慈禧太后当年立光绪、立宣统。对朱厚熜而言,杨廷和的确有拥戴之功,这可是天大的恩情。没有杨廷和,朱厚熜并不是百分百能当上皇帝,帝位之争向来是刀光剑影,朱厚熜顺利地当上了皇帝,于情于理,朱厚熜应该要牢记这个拥戴之功。

一开始朱厚熜也不想得罪杨廷和,求也求了,哭也哭了,杨廷和这老头就是不肯让步。在朱厚熜看来。1524年,朱厚熜同意杨廷和致仕回乡,朝中大臣挽留,朱厚熜不予理会。回去就回去了,杨廷和的待遇还在。又过了4年,朱厚熜给杨廷和按上“以定国策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的罪名,将杨廷和削职为民。1529年,71岁的杨廷和在老家四川新都去世。

嘉靖这“以定国策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是顶很大的帽子,可以杀头的。这个掌故来自唐朝,中唐以后,皇帝多由宦官决定,宦官视皇帝为门生,谓之“门生天子”。朱厚熜这个评价用在杨廷和身上有点离谱,就算心里这样想,但也不能说出来,因为杨廷和真不是这样的人。朱厚熜对杨廷和的处理十分不妥,把朱厚熜自私、刻薄寡恩的形象完全暴露了。

明武宗虽然是搞笑版的,但这位朱寿将军对杨廷和信任有加。杨廷和与明武宗是师生,感情好,杨廷和可以拒绝明武宗不合理的要求,明武宗依然信任他,从这点上说,明武宗是个知道轻重的人。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迎接朱厚熜来京继位之前,杨廷和心里也没底气,他很担心又找来一个活宝,果然应验“墨菲定律”,越是担心的事情,越就发生了。朱厚熜到来之日就是杨廷和的倒霉之时,自己被削职不说,儿子杨慎(明朝第一才子,状元)被发配云南。被削职为民的第二年,杨廷和郁郁而终。曾经的帝师、曾经的首辅,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就这件事本身来看,杨廷和有错在先,在事前没有确定的前提下,要求朱厚熜认伯父弘治朱祐堂为父亲。在这个问题上,杨廷和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顶层设计缺陷。如果要朱厚熜过继给朱佑樘当儿子,那朝廷下遗诏的时候就要明确,昭告天下,名正言顺,谁敢不服?没有在遗诏里明确,这就是顶层设计缺陷,这个缺陷本可以避免,但是杨廷和这匹老马却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其二,死不妥协。这批老马究竟凭什么要求朱厚熜认伯父为父亲?他找到那些前朝的先例都是牵强附会的。三年半的时间,杨廷和把朱厚熜最后一丝耐心都磨光了。杨廷和或许还以为这个朱厚熜是朱厚照,是个大方向听他话的乖孩子。杨廷和以牛市的思维在熊市炒股,不认输的结果就是把老本输个精光。

后人也许会觉得,杨廷和是不是好管闲事?人家认不认明孝宗当爹,关你杨廷和什么事?作为现在人可能无法理解。作为明孝宗、明武宗的老臣,明孝宗和明武宗对杨廷和等大臣有知遇之恩,看到明孝宗绝后,心理不是滋味。古人一旦无后,条件允许都会过继兄弟的儿子作为自己香火的延续。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朱厚熜付出了代价

“大礼仪之争”最大的负面后果,恶化了君臣关系,有的臣子倒向朱厚熜,有的反对,客观上造成了文官集团对朱厚熜的深深恐惧和鄙视,属下对老板恐惧和鄙视的后果就是对老板敬而远之,报喜不报忧,就是人心不齐、坐等出事、坐等看热闹,这一点在明末崇祯年间表现的淋漓尽至。

杨廷和也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朱厚熜的儿子,隆庆皇帝朱载垕继位后给杨廷和官复原职,赠太保,谥号文忠。杨廷和收到了迟到的哀荣。

朱厚熜作为帝王,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上有重大过错,全面得罪了文官集团。这种得罪不是我们平常人之间的得罪,得罪了就不来往了,这种得罪是一种撕裂,具体说,就是君臣政事合作上的不合拍、职业操守认同上的分歧,导致皇帝威严明升暗降,政权运转难以协调。

大礼仪之争直接导致了仁宣(仁宗宣宗父子)以来培育的较为温和的君臣关系急剧恶化。朱厚熜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操之过急。面对以杨廷和为首的前朝老臣,这事完全没有必要急于强行推进,杨廷和毕竟年事已高。邓小平有句名言,意思是说,我们这代人的智慧有限,下一代人比我们聪明,留给下一代人解决。朱厚熜此时才17岁,此事的确完全可以等一等,以时间换空间。可以设想,往后推推,长期经营,培养嫡系,一朝天子一朝臣,届时推行可能还是会有阻力,但是代价肯定会小得多。

其二是把自己推向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杨廷和毕竟是内阁首辅、文官的领袖、前朝重臣,又是拥立自己登上皇位的恩人。对于这种特殊身份的人,朱厚熜的处理过于草率。人家明明帮过你,对你有恩,你却恩将仇报,赶尽杀绝,以怨报德。朱厚熜不是那个仁厚的明孝宗,也不是那个喜感的明武宗,他是严苛的嘉靖皇帝、自私自利的嘉靖皇帝、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

嘉靖“大礼仪之争”是明朝全面衰弱的开始

大礼仪之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我认为,大礼仪之争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在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任性内斗,这场内斗给明朝中后期政治秩序造成恶劣影响,是明朝政治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朱厚熜作为皇帝对此事负主要责任。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后,朱厚熜再也不上朝了。

有人说,明亡亡于万历,实际上从嘉靖年间开始,就埋下了祸根。从君臣关系上说,明亡于嘉靖也有道理。朱厚熜进入暮年后,大臣都盼着他死,朱厚熜斗累了,文官们伺候的更累。朱厚熜死后,儿子隆庆皇帝在位五年半,君臣还算和谐,但是万历十年后,万历皇帝打倒了自己已经死去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中后期的“国本之争”虽然没有发生大臣群死群伤的事件,但争论持续时间之长、对朝政影响之恶劣超过大礼仪之争,君臣关系到了崩溃的边缘。

到崇祯年间,君臣关系就不要说了,煤山上吊时只有一名太监陪同,文武官员跑去给李自成献媚去了,人心尽失,焉能不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