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东方列车凶杀案电影好看吗

2022-03-03 10:23 作者:邑人电影院 围观: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

为什么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典型?它的诡计设计有十分复杂且精巧么?还是它的剧情有多么跌宕起伏么?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事实上并没有,尽管东方快车开出贝尔格莱德站之后一直在移动,但其实这并不是完全密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没有彻底密封的密室,就能够散发出无限可能。

所以“东方快车谋杀案”到底是个什么故事?

简单说,美国富翁拉切特死在了东方快车上,他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死前得罪了很多人,显然是他的仇家安排了杀手在贝尔格莱德站上车刺杀了他,并留下了相关证据,尤其是伪装成列车员上车时穿的制服。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案子。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唯一存在的巧合在于拉切特身上被捅了深浅不一的十二处伤口,而列车加起来车厢上相关嫌疑人又恰好是12名。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东方快车是个神奇的地方,各路不同国籍不同阶层的人物只因为同一个目的地而挤在一辆列车上,坦率的说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能有什么嫌疑。

尤其是受害人死在1点15分,那个时刻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完美到无懈可击的那种。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就像东方快车公司董事比安奇先说的那样,既然我们有制服,那就应该也有穿制服的人。谁说不是呢?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毕竟这12个人有沙皇俄国的公主,有奥匈帝国的外交官夫妇,有美国富豪,美国的有钱寡妇,德国仆人,瑞典传教士,英国籍印度军官,天南地北什么阶级都有,怎么可能有什么联系。

这也符合逻辑,一群人仅仅是因为目的地相同而跨上跨国列车的人,可不就得是这样的么!

事实上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提交的结案报告也是这么写的。

但如果你对12个伤口感兴趣,那就必须接受波罗先生的另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毫无逻辑可言,而且没有丝毫证据,他只是一个假设。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如果这帮天南地北阶级不同的人有某种联系。。。。。。。

这就是这个谋杀案另一个解释的开始。

实话说诡计并不吸引人,12个伤口,英式陪审团正好12个人,而列车上看起来也正好有12个看似无辜,且身家清白的好人,又或者像肯尼思·布拉纳表现的那样,耶稣有12个使徒。

这就是我最不满意肯尼思·布拉纳版的地方,12个人组成的陪审团做出了一个审判,惩罚了罪人。这是这个故事的基础,确实“审判”这个词也许神圣了些,可以富裕一些神性,但这么尴尬地往最后的晚餐靠真的有意思吗?达芬奇的名画所表现的是耶稣和他12个使徒最后的晚餐,要知道那12个人里有清白纯洁的约翰,也有背叛主的犹大,还有忠诚不绝对的彼得。这是12个各怀鬼胎的人,这和影片的主旨符合么?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很显然肯尼思·布拉纳只是想把这个镜头拍的酷一点,他甚至连拍的美都没办法办到,强行蹭流量。

如果你对这个普通的案子感兴趣了,那么恭喜你,开始挖掘藏在案件背后的悲剧吧。

实际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诡计,12个嫌疑人,12份不在场证明,都是完美无缺的。你无法攻破任何一份,且12个人相互验证,相互缠绕,一切都指向他们中的某个人不可能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去进行刺杀。波罗先生没有任何证据来板上钉钉的证明有12个凶手,要知道12个人互相证明不在场不代表他们都亲身参与了刺杀。他们可能参与了,可能在某件事情上说了谎,或者提供了某个虚假的证词,但不代表他们有勇气有动机去刺那一刀。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要知道那是12个阶级身份都不同的人,他们会为了同一个目的拥有相同的愤怒值去刺杀同一个恶棍吗?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难的地方,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婆婆最牛逼的地方,也是这个故事背后藏着的那个悲剧故事最大的魅力。

雷切特或者说卡萨帝绑架并杀害了阿姆斯特朗家的小黛西。但这起绑架案背后是5条人命。

在这我就不叙述整个阿姆斯塔朗案件的细节了。因为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应该不怕剧透。简单说阿姆斯特朗案让12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赋予了他们共同的动机。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但命案对这12个当事人的伤害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印度军队中服役的阿布斯诺特上校,他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人,和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关系似乎不足以让他铤而走险的杀人。还有秘书麦奎因,意大利人斯卡雷里,他们为什么要为了阿姆斯特朗案铤而走险的去杀人?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波罗先生对这12个人的询问,看似是对雷切特命案的抽丝剥茧,实际上是在为阿姆斯特朗案的悲剧构筑基础。尤其是这12个人对阿姆斯特朗案的反应1,2个人,12个故事,12种动机,12种看法。12个不同领域的人在同一起事件里怎么获得相同的烈度的仇恨。这些仇恨靠什么去支撑,靠什么去让它们看起来合情合理。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这就是1974年西德尼·美吕特版最成功的地方,也是肯尼思·布拉纳最大的败笔所在。

他没有安排好这12个人,尤其没有安排好德贝汉小姐和阿布斯诺特上校的故事。

这也是我不能容忍的地方,阿布斯诺特上校,74版是肖恩·康纳利演的,一个印度军的英国上校。阿姆斯特朗先生是他的挚友,他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杀人呢?因为爱,因为对德贝汉小姐的爱。同样的理由还有匈牙利外交官安德烈伯爵,他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妹夫,但不是这起案子的直接利益人。海科特麦奎因,雷切特的秘书,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如此深度地参与这次刺杀?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阿姆斯特朗案要有五条人命,这是个复杂无比的故事,却被切成零碎地藏在12个人的证词中,我们要抽丝剥茧的是这个真情实感的悲剧,而不是单纯的杀人诡计。这可比蝴蝶梦里单纯探索一个吕蓓卡夫人要容易多了。

要在12个活生生的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口中得到12份情感,再凑出一整个阿姆斯特朗案,首要基础就是这12份情感,必须感情真挚,有血有肉,这就需要12份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故事,而不是12个工具人。74版做到了这点,12个人,12份真情实感,哪怕最后出场的警察吉哈特看见女仆的照片就直接怂了,他的故事依旧是完整的,有血有肉的。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相反17版里的警察是老戏骨威廉达福饰演的,台词长度秒杀74版,甚至还有画蛇添足的种族歧视内容,却依旧没有将那种真情实感演好。

同样的,米歇尔·菲佛饰演的赫伯德夫人,她的戏份改得最多,甚至背上还挨了一刀,这也丝毫没有给背后的阿姆斯特朗案件增加多少可用信息。这不怪威廉·达福和米歇尔·菲佛这样的老戏骨,事实上他们的表演不能说无懈可击,但都是高分水准,错在剧本!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这12个人的故事,17版没有表现好,没有表现完整,没有达到12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甚至有些地方还瞎改,弄得不伦不类的,比如牙疼管家,他的癌症对剧情有什么推进作用吗?为什么原版里来自匈牙利的伯爵在17版里成了舞蹈家?在19世纪那个帝国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马扎尔人的伯爵去跳舞?我不知道肯尼思布拉纳想表现什么?剧中谈到了斯大林,也就是暗示那是奥匈帝国已经灭亡的一战后么?暗示伯爵已经失去了他的祖国?

还有阿布斯诺特上校,74版是肖恩康纳利,印度军官,为什么17版变成了一个黑人,还是个医生?上校医生?上校那可是副师级,那是什么社会地位?在那个年代黑人能做到么?就算他做到了,一个副师级军官会像17版那样亲自撂挑子修船么?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实话我可以忍受改变上校的肤色,为了政治正确,这我能理解。但让上校成为军医绝不是一个好主意。我大概觉得可能肯尼思布拉纳也觉得黑人不大可能在那个年代的军队中混成上校那么大的官,所以说成是军医掩饰一下?

另外,让德贝汉小姐有那么多戏份,甚至多到掩盖了米歇尔费佛饰演的赫伯特夫人,就为了让这对黑白cp显得更加扎眼一点?这真的是好主意么?要知道赫伯特夫人是这一切的真凶,最终策划者,74版中她的饰演者是传奇影星劳伦白考尔,演技出神入化,不是说米歇尔·菲佛不如她,我相信如果是同样的戏码,一定能是个平手,但74版比17版多了一场戏,就是最终审判,那场刺杀,12个好人鱼贯而入,赫伯特夫人做为发起人刺了第一刀,随后等在门口,让12个陪审团人依次经过,镜头略过她那张复杂的脸,冷静,却又五味杂陈,眼神看似有那么冷漠迷茫,表情却坚毅无比。这场表演绝了,但17版同一场戏却拍得像杀猪。真的像杀猪,一群手忙脚乱的人,完全没有陪审团做天道审判的严肃性。看得尴尬死了。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总的来说,尽管两个版本都集合了一大堆老戏骨,老戏骨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17版在剧情设置方面就限制了演员的发挥,最大的罪过,就是没有叙述好阿姆斯特朗案,比如74版中英格丽褒曼饰演的瑞典传教士,她是小黛西的贴身女仆,事发时因为被绑起来幸运的获得了清白,她距离凶手最近,和小黛西最亲,事后因为被绑起来而没有收到媒体的网曝,另一位女仆就没这么幸运了,最终跳楼自杀。

能理解这种劫后余生的痛苦么?以及这种痛苦在英格丽褒曼这样优秀的演员脸上是如何表现的。

这也是74版最精彩的段落,12个人在阿姆斯特朗案中迸发的是12个不同的悲剧,当波罗点出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当年可能发生的悲剧内容,诠释他们的动机的时候,每一个人的表情转变,痛苦传达,都在不断的加深对阿姆斯特朗案本身,告诉大家这不是一起普通的绑架案,而是涉及到5条人命,和12个可怜的好人。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另外删除原著里的希腊医生的角色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就为了强行给阿布斯诺特上校找份工作吗?在74版中调查小组是由东方快车董事比安奇先生和希腊医生与波罗组织的三人组,因为谋杀发生在加来车厢,所以当时在软卧车厢两人是绝对清白的,很多人觉得他们在74版里的表现近乎与搞笑,每个嫌疑人进来询问后他们都会叫嚣着:“是他干的!”但其实这种表现很重要,这起案件就是12个人每个人做一点,互相配合,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马脚可以露,但每个人有都具备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正是希腊医生和比安奇先生指出了这些马脚,后面12人共同作案的推测才站得住脚。因为波罗总不能自己来推翻自己吧。

我是万万没想到啊,肯尼思布拉纳觉得没问题。打脸爱好者了属于是。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肯尼思·布拉纳的17版另一个缺点是气质问题。

排除那些现如今不得不去妥协的政治正确问题,哪怕我们假装忘掉黑人上校,美国电影里也总是出不来老欧洲帝国主义时代的那种腐朽调调。

比如,阶级!匈牙利伯爵是个脾气不太好的人,17版直接处理成似乎是有躁狂症的跳舞演员。那可是伯爵啊!74版伯爵是外交官,虽然对白交代了他脾气暴躁,但面对众人,基本的利益还是非常到位的。这其实是一个梗,匈牙利人自称匈奴人的后裔,属于马扎尔人,在老欧洲,也就是野蛮人!尤其是在奥匈帝国内部,看过《茜茜公主》的应该对里面匈牙利领导人安德拉西伯爵很有印象。那是当时匈牙利的领导人,而《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伯爵叫安德烈。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你现在能理解伯爵的分量了么?

还有就是波罗先生做为一个体面人询问众人时他们的表现,秘书,家庭教师等自由人平等的与之对坐,而列车员皮埃尔,男仆爱德华是绝对不会坐下的。他们是仆人,尤其是男仆爱德华,面对主人用词彬彬有礼,结束谈话后还委婉的让波罗先生不必站起来送行。但有一场戏,雷切特让他去喊秘书麦奎因,他只是简单的敲了敲门,扯着嗓子喊了一句,态度天差地别。

这就是阶级,贵族,平民,仆人属于三个维度。从来没有平等,那个时代也不应该有平等。这倒也不是什么压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魅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格调。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而美国人,就是拍不出这样的格调,还要硬塞进一切政治正确的垃圾来恶心我们。

更悲哀的是,后面还有个《尼罗河惨案》呢!现在已经定档2.19,正好是大年十六,春节档余温尚在,看起来有些凶多吉少啊。

喷一喷《东方快车谋杀案》,才没演好“侦探女王”阿婆的好故事

阿尔伯特芬尼的波罗中规中矩,气质上接近阿婆原著,而《尼罗河惨案》里面对的,却是中国影迷心中最好的大侦探波罗先生,那就是喜剧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

那个带着白色探险帽,一身白西服的肥胖绅士!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