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小武电影好看吗

2022-03-03 08:05 作者:晴晴的娱乐日记 围观:

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有两座高峰,一座是拍出了《活着》的张艺谋,另外一座是拍出了《霸王别姬》的陈凯歌。

但是这二位,真正让后世,甚至让整个电影圈牢记的,还是他们俩在1984年合拍的这部电影《黄土地》,后来有人说现代中国电影的辉煌是由这部电影开始,这话我不好评说,但是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彻底改变了一个1970年出生电影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第一次明白了真正的电影是什么!

这个人就是出生在山西汾阳小县城的贾樟柯导演,他也是后来从张艺谋手里接过大棒,长年累月霸占欧洲三大电影节大舞台的中国电影人。

而最能反映“贾科长”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的可能终究逃脱不了对他人生之中第一部电影《小武》的剖析。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一)笃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在拍电影《小武》之前,贾樟柯看了无数电影,但是每每看完电影以后,他都会大失所望。他之所以失望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电影里看不到当前中国人的真实影像,看不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让他最惶恐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担心许多年以后,当后人想从电影,想从镜头里发掘一些当下人的真实状态时,却什么也发现不了。

所以在拍摄电影《小武》之前,他就在内心里发了一个誓,要拍最当下的生活,要拍最真实的现在,不是为了取悦谁,单纯只是为了让那些真实的人,有一口喘息的机会。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到贾樟柯的电影,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

没有任何明星,题材都是小人物,镜头底下,都是那些大导演,大制作不愿意触碰的现实。

而这部《小武》更奇特,全片都是非职业演员,甚至可以说就是贾樟柯拿着一部摄像机,在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县城汾阳,亲自拍下的一部时代变化里的真实映像。

在贾科长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随处可见的拆迁,能看到大时代背景里的焦躁,而聚焦在小武这个人物身上的性格更明显。

有不安,有绷着,有紧张。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小武这个人物身上的性格,恰好就反映了那个时代变迁里的社会心理,恰好就反应了那个时代阵痛里大多数人的状态。

在那个时代,投机取巧的人洗手上了案,比如小勇就是;在那个时代,心中有点义气,做人还有点善良的人,成为了社会的“毒瘤”,比如小武就是这样。

受张艺谋和陈凯歌影响的贾科长笃信电影艺术能够改变真实的世界,他这么做了,也这样一直坚持着!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二)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在拍完电影《江湖儿女》后,贾樟柯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甚至有知名媒体人,直言不讳道:“看完这部电影很难受!”

而贾樟柯的回答是:“作为导演,要忠于自己的观察更要忠于自己的表达,不能将自己的电影艺术,纳入到预想设定好的情感与设计框架之中”。

这么些年以来,贾樟柯确实一直在坚持这样的理念,比如从第一部电影《小武》中透露出来的“义”,就是他这些年电影里一直保有的一个底色。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二个细节就是:

第一个细节是,洗白的企业家小勇,急于与小武撇清关系,甚至对他躲之不及,但是小武却一直心心念念着当年在一起时候的友谊,在得知小勇要结婚以后,他马上就去换了六两现金,说是要给他作为厚礼。

第二个细节是,派出所警察每天都在邮筒里收到小武投递的身份证,原因不过就是小武知道身份证不好办,拿了钱就算了。

贾樟柯镜头里的人物,都是类似小武这样的边缘人物,但是不管是小武,还是斌哥(《江湖儿女》主角)他们身上永远带着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义,而这就是贾樟柯这些年以来电影艺术的追求与执念。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除开“义”这个电影底色,贾樟柯电影中的另一个追求,就是对小人物真实生活记录,从电影《小武》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贾樟柯并不仅仅将笔墨集中在小武这一个人物身上,还有许多其他同一空间的人。

比如歌舞厅的胡梅梅,在她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时,就能看出她的性格特点:

她对自己母亲谎称在北京,还遇到了一个导演,甚至还能劝自己的弟弟不要打架了。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虽然身处底层,虽然深陷绝望,但是她身上还有善良,还有温柔的一面,而当她遇见阔绰的小武,遇见依靠之时,她也能迅速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可是慢慢的她也明白了小武并不值得依靠,并不值得托付终身的时候。

现实的胡梅梅也选择了不告而别,跟着山西老板消失的无影无踪。

很多人在评论贾樟柯的电影时,都喜欢批评他只顾自我的表达,不顾及观众的观感,这才是导致他的电影票房非常之低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读懂贾樟柯电影镜头下的“底色”和“自我表达”,也许就能真正明白他的电影高度了。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三)电影大结局与隐喻

在国外获奖无数的贾樟柯,在国内却并不受大众所喜欢,而他的噩运大概是从开拍《小武》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当贾樟柯凭借电影《小武》在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等8个奖项时,国内的一纸禁拍令,却瞬间将这个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给判了无期徒刑。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而贾科长被禁拍的原因,无非基于这一点:

他镜头底下的世界,真实的让人心疼,以至于让国人认为他就是在通过揭中国人的伤疤,来讨好外国人。

可是贾樟柯所坚持的不就是真实的映像纪录,真实的时代变迁史?

《小武》里各色人物的群像,《小武》里时代交错的光影交互。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特别是当观众跟随焦躁不安的“小武”,四处晃荡,却被一味向前的众人,如同“垃圾”一样随意丢弃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也能从焦躁的“小武”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是被时代抛弃的那一批人,是心怀善意的那一批人,是蜷缩在社会大浪潮里最最孤独的那一个人。

贾樟柯撕开了那一层焦躁的伪装,发现了一颗孤独的心,可是当那层真实的孤独感,被放在电影屏幕,被放在大众视野里时,所有人都是紧张的,也是惶恐的。

友谊没了,爱情走了,亲情也随着一枚戒指而破裂。

所以当孤独的小武,又重操旧业,又重新向生活发出挑战的时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就是被放置在大街之上,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就是审视着众生的孤独。

评《小武》:贾樟柯电影镜头里的“底色”与“自我表达”

而电影《小武》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贾樟柯刻意为之的一个细节,让众人围观小武,也是让小武漠视众人,当然也可以说是年轻的导演贾樟柯对大众,对规则发起的一个挑战。

时至今日,贾樟柯已经成为了第六代导演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星,但是比起身上的标签而言,贾樟柯依然愿意称自己是一个“底层艺术家”,他依然只愿意把视野放在那一片热土,依然只愿意把焦点放在那些“边缘人物”之上。

这种执念,我想都是从这部《小武》开始的吧,毕竟从他拍的第一部电影起,这个从汾阳走出的小个人导演,就一直相信电影就应该是最纯粹的生活记录,无关其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