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波西米亚电影好看吗

2022-03-03 03:48 作者:颂茶七月 围观:

你可能没听说过皇后乐队,但是你却一定听过“We will 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

最近看了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致敬一代摇滚巨星——皇后乐队主唱,牙叔弗莱迪的影片,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了皇后乐队的风采,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摇滚乐的魅力。

电影所呈现的牙叔,他热爱音乐,他风流不羁,他遵循内心,他渴望陪伴,他曾走入迷途,他也最终知返……这仅是一个不完整的侧面,但已经让观众欲罢不能,为他疯狂,为他难过。

电影同时也展示了皇后乐队音乐的魅力与辉煌,特别是在最后20分钟,仿佛重现了上个世纪的震撼,让这个世纪的人们享受了一场跨时代的演唱会。有观众甚至声称,这是2018年在影院中能够得到的最好视听体验,更别提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人们的这些感受,离不开电影的高还原度和音乐的水准。

电影的高还原度

毫无疑问,《波西米亚狂想曲》在重现上是用心了,电影中的许多地方都做到了“神还原。”

首先,是对人物的“神还原”。

最突出的莫过于在“拯救生命”演唱会中,电影的主角拉米·马雷克几近完美地还原了那场演唱会上的牙叔弗莱迪。不仅是造型打扮相似,甚至连演唱会中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神似。仿佛真的是牙叔附体。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左为电影

有网友评论说,演员演出了牙叔内心的感性。

在马雷克的演绎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从迷茫走向知返,一路不曾放下孤独,不曾亏待音乐的人,我们仿佛看到了最后一场演唱会中,那个对世界充满眷念却又洒脱告别的人。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马雷克首次被提名便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大奖,成为新晋影帝。

除了主角,扮演皇后乐队的其他成员的演员,也在各方面向现实中的乐队靠拢。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比如说格威利姆·李,也完成了对布莱恩·哈罗德·梅的“神还原”。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左为电影,右为现场

当然,这一还原的成功离不开布莱恩·哈罗德·梅的亲自指导。看着别人扮演自己,布莱恩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其次,是对场景的“神还原”。

同样拿影片的高潮部分——“拯救生命”演唱会现场来举例。影片对现场的完美复刻成为观众心中IMAX的经典一幕。通过银幕,电影带领着观影者穿越回了1985年万人欢腾的温布利体育场。从舞台的布置到酒水的放置,从观众的反映到工作人员的走位,都与当年的实景演出如出一辙。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尚在世的皇后乐队成员布莱恩梅说:“我走近舞台的那一瞬间感觉非常的超现实,因为他完美地复制了舞台当年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我背后的放大器,踏板甚至服装与后台的香烟头、烟灰缸,和可乐罐,他们真的做的棒极了。”

音乐表现的高水准

整部电影中,皇后乐队的成名曲和经典曲目竟有二十余首。

1.《20th Century Fox Fanfare》

2.《Somebody To Love》

3.《Doing All Right (...Revisited)》

4.《Keep Yourself Alive (Live At The Rainbow)》

5.《Killer Queen》

6.《Fat Bottomed Girls (Live In Paris)》

7.《Bohemian Rhapsody》

8.《Now I'm Here (Live At The Hammersmith Odeon)》

9.《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10.《Love Of My Life (Live At Rock In Rio)》

11.《We Will Rock You (Movie Mix)》

12.《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13.《I Want To Break Free》

14.《Under Pressure (Remastered)》

15.《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16.《Bohemian Rhapsody (Live Aid)》

17.《Radio Ga Ga (Live Aid)》

18.《Ay-Oh (Live Aid)》

19.《Hammer To Fall (Live Aid)》

20.《We Are The Champions (Live Aid)》

21.《Don't Stop Me Now (...Revisited)》

22.《The Show Must Go On》

而其中有两首歌曲出现了两次,一首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一首是《Somebody to love》,这两首歌曲恰好都极具代表性。

《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这首歌不仅连续蝉联英国音乐排行榜榜首九周,更是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成为最受欢迎的“英国热门单曲”。此外,这首歌在在不少西方国家的音乐排行榜上,也名列前茅,被誉为摇滚史上的"摇滚歌剧"。可谓是皇后乐队成就最高,也是最特别的一首歌。

而另一首《Somebody to love》则是主角弗莱迪人生的一首代表曲。影片开始,弗莱迪起床,照镜子,和背景音乐《Somebody to love》的歌词内容高度一致,这也是主创认为最能表现弗莱迪人生主题的歌曲。

Can anybody find me somebody to love(有谁能帮我找个人来爱)

Each morning I get up I die a little(每日清晨在痛苦中苏醒)

Can barely stand on my feet(灵魂摇摇欲坠,无法呼吸)

这些内容可能影片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却是隐藏在歌曲、歌词中。这是电影给予乐迷的彩蛋,也是电影对皇后乐队全身心的致敬。

而这部电影中的高水准不仅体现在多和精,更在于其高质量。

中国著名歌手韩红直言自己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哭出了声”,表示“摇滚之心不死,摇滚之心永存。”

不得不承认,当“皇后乐队” 气势恢宏的经典曲目响彻影院,震撼音响和完美画质所带来的非凡体验完美契合,不少观众都难掩心中激动,有观众表示自己好像就像在当年的演唱会现场,与台下观众一起狂欢。

而这种高质量的音乐感受,也正是反映了皇后乐队,或者说弗莱迪个人对于音乐的精细追求,透过音乐,我们看到的是皇后乐队,是弗莱迪的灵魂。

可尽管《波西米亚狂想曲》在还原度和音乐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这部电影作为传记电影的缺陷也不可忽视:它拥有多数传记电影共同的毛病——太过注重表现人物和事件的还原程度而无视了电影本身的实际质量。

《波西米亚狂想曲》因其对人物经历的过度改编,故事叙述的平铺直叙,割裂破碎的剪辑技巧,使得这部电影自身的质量跟不上皇后乐队音乐的高质量,让电影出现了断层,成了一部有情怀但不优秀的影片。

过度改编人物经历

影片作为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但是却过多地为了戏剧冲突,或表现人物性格,或达成一个伟光正的结局而“篡改历史”。

例如,影片中的一个大冲突是皇后乐队的解散。电影中,默丘里因为Paul的劝说以及CBS的400万合同而选择单飞,为后面默丘里重回“家庭”参加LiveAid埋下了伏笔。但事实上,乐队活动虽然有过中断,但从未解散过,至少在默丘里去世前并没有。中断原因也是Queen乐队成员在过于繁忙的行程后感到疲惫,所以打算暂停活动。不难猜测,此处的改编是为了让影片更有波澜,但过于注重“人工矛盾”,使得影片不够真实。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此外,电影中的重头戏是默丘里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后,仍然选择去参加Live Aid演唱会。影片对演出现场的20分钟精准还原确实燃到了极点,并就此打住,留给观众一个光辉的背影。然而这样一个改变也使得默丘里的形象变得单薄,正如一条评论直言,影片呈现出的是“艾滋病败给了舞台上的他然后马上击垮了现实中的他”。事实上,默丘里得知自己的病情是在演唱会之后,影片为了艺术效果的做法不难理解,但结果却使得默丘里的形象变得片面。

当然,传记电影并不意味着要和新闻一样完全真实,它当然可以为了剧情对人物生平做些许修改,但过多的变动反而使得影片不像传记而像同人。

剧情维基电影

高晓松在谈论这部影片时,评价是“维基电影”,认为其基本上是按照维基百科的人物介绍在进行拍摄,只要稍微了解皇后乐队的生平,就可以知道正片的大概内容了。这或许就是本片在烂番茄评分只有6分的原因之一吧。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名利场杂志评价本片时,犀利指出“《波西米亚狂想曲》选了一个让人兴奋的题材,却拍成了一部保守、中庸、只求安全的老掉牙电影。这部电影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呈现弗雷迪的人生,让你感觉根本没有触及到他的真面目。”

影片出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还原默丘里。虽然拿到奥斯卡最佳影帝的男主角演技出色,加上尽可能对“牙叔”外貌的还原,但这个人物还显得过于单薄扁平,这不得不说与剧本的问题紧密相关。

电影本身就弱化了默丘里的同性恋身份,删减部分又雪上加霜。除了同志身份的减弱,影片对默丘里对自我的迷茫和放纵,对性的追求上也表现得过于隐晦,甚至将弗莱迪与吉米在夜店相识相恋的故事也做了删改。如果观众在观影中开了个小差,就会产生疑惑,一个热爱唱歌的好青年怎么突然就感染艾滋了?

省略了这些有些敏感的剧情,也就必然使弗莱迪的人物并不如现实生活中那么放荡不羁与特立独行,也使得他的艰难蜕变更像是在无病呻吟。

剪辑蜻蜓点水

本片共有两条线,一条是讲述皇后乐队从籍籍无名到红遍全球,乐队成员从合作无间到产生隔阂最后重归于好的故事,可以称为“事业线”;另一条则讲述了主场弗莱迪 与家人、爱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和解的故事,可以称为“情感线”。由于弗莱迪的种族、家庭情况、性向、才华,这两条线本该都很精彩,但是影片在两条线的切换之间并未显得游刃有余,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常常意犹未尽却被迫专场。

导演通过舞台上和舞台下一个个场景的切换,想要使得两条线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弗莱迪。然而成片的效果却没有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在“事业线”上,导演通过一次次舞台的演出,很好地渲染气氛,也成功地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但是在“情感线”上,故事却显得有些单薄且破碎。除了舞台上的魅力四射,弗莱迪的台下生活没有深挖就跃进,没有起伏就结束,观众就这样在平淡的剧情与经典的曲目间飞速切换,产生出观看穿插小剧场的超长音乐录影带的割裂感。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舞台上的牙叔

这是好的电影,却非高质量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影评

舞台下的牙叔

正如高晓松的评价,因为改编,剧情,剪辑等各种原因,这部电影绝不是一部高质量的电影,甚至故事都不完整。但它的确是一部好的电影,或者说是一种好的尝试。它对皇后乐队真诚的致敬,对场景纳米级还原的坚持,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皇后乐队,认识了弗莱迪,让更多的人有了去倾听去了解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让这个世纪的人,感受到了来自上个世纪摇滚的辉煌,感受到了弗莱迪透过银幕的温柔与告别。

影片的最大魅力或许就在于,使上一秒还在吐槽剧情的观众,在前奏响起的下一秒就被弗莱迪所呈现出的狂放与热情征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