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嘉年华电影好看吗

2022-02-28 03:46 作者:无关风雅的纯粹 围观:

《嘉年华》这部电影讲述了在一家旅店打工的小米,碰巧成为在旅店发生的儿童性侵案的唯一知情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决定保持沉默。

《嘉年华》影评:什么时候受害者反而成了过错方?

有人称这是中国版的《素媛》或者《熔炉》,同样的聚焦于儿童成长,但我不是那么认同。

《嘉年华》的叙事手法更加克制。因为克制所以冷静。因为留白所以想象。相比《素媛》和《熔炉》,这部电影的处理太平淡了,对整个性侵事件的起因发生过程只是一笔带过,而将近乎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去对犯罪之后这起案件的处理上,没有那么多的感动也没有那么多的愤怒,但能让人静下来思考。

《嘉年华》的社会环境更加冷酷,相比《熔炉》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视角下的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我们气愤于“官官相护”和《素媛》中从儿童父母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让全场愤怒的审批将故事推到高潮,《嘉年华》剧情中的社会舆论更加伤人,令人悲哀。最后,对于《嘉年华》,我更想称它为一个中国女孩一路成长遇到的社会困境。

《嘉年华》影评:什么时候受害者反而成了过错方?

在《嘉年华》中不可不谈的就是女性!导演文晏是女性,两位受害者是女性,没有身份的小米是女性,堕胎的莉莉是女性,沙滩上矗立的巨大雕像玛丽莲梦露更是女性身份的代表。

按年龄梳理来聊聊其中的女性角色吧:

小文,12岁。

在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年纪被高官性侵。妈妈剪掉了小文的头发,扔掉小文的衣服。“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警察抓着女孩喝酒的事问个不停,因为喝酒质疑品质,怀疑口供;医院对小文进行两次身体检查,第二次时在媒体前公开声明小文的身体状况,小文成为舆论焦点,而舆论的压力是巨浪,摧毁了乐园。

“我们在尽旁观者应该尽的责任吗?我们是否在消费这些东西?对于被侵害者,我们是否给予过她们真正的关心?”

我们拥有穿衣自由,风格不限,不被定义!尊重他人的选择,包括衣着。而他人负有不侵犯隐私的义务。社会的二次暴力是人心。

小米,15岁。

逃离家乡的黑户少女,拿着一个月600的工资,身负着同龄人本不该有的经历,在享受义务教育的年纪做着脏活累活;遭受着酒店经理无底线的压榨;忍受着小健借着身份证和性侵证据的一再欺负。小米有句台词非常感人,说这里沿海很暖和,即使无家可归也能睡个好觉。大概沿海地区的温暖在她眼里是最稳定的安全感了。

莉莉,年龄未知。

宾馆的前台,那个漂亮的堕胎出卖肉体的姐姐。以身体和容貌为本钱,以为自己是猎人,却不知自己是猎物,爱着小健,却被小健当成可以交换的商品给了他大哥,因此怀孕,独自去做人流,疼的死去活来还在想要给小健生个儿子,传统社会下女性的功能化可见一斑。

小文妈妈。

拥有一个懦弱的丈夫,离婚后丈夫选择逃避家庭。而小文妈妈不过是被岁月逼成了会抽烟喝酒的女强人。

梦露雕塑,被侵蚀,然后被遗弃。

巨大的梦露雕塑被立在海边,起初是小米的幻想和憧憬,也是两个女孩的乐园。贴满各种撕不掉的肮脏的广告慢慢侵蚀,最后被切开、吊起、运走。

《嘉年华》影评:什么时候受害者反而成了过错方?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与其说是几位女性角色,我认为这像极了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从小到大的不幸经历。从极度渴望安全感到妥协。对于这部电影,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事情之外的事情。展现暴力是二次伤害,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避免伤害,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嘉年华》影评:什么时候受害者反而成了过错方?

关于名字《嘉年华》,导演文晏解释:“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而且嘉年华字面有美好年华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名字。”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用电影的方式思考当下,但又拥有鲜明的未来。就像《嘉年华》里一直明亮的镜头和最后穿着白裙从房间逃跑,在公路上头也不回的骑着车驶向未来的小米,而电影中梦露的形象也彰显着:女性可以坦荡的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