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亲密好看吗

2022-02-27 23:35 作者:电影夫人 围观:

今年的中秋档,电影市场格外“冷清”。

无论从票房看,还是从观众口碑看,结论都一样。

《关于我妈的一切》算是口碑和票房双“第一”。

《我的青春有个你》是题材和上映时间“占便宜”。

否则,很难说4天时间能搞到4500多万。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日常幻想指南》和《山海经之小人国》都破千万了。

这样的“烂片”,能有这成绩也是很赚。

于谦老师演的《狗果定理》,另一部《麦哲伦环游历险记》。

这两部如假包换的烂片,市场已经对他们做出了客观评价。

都上映4天了,还不足100万,实在丢人得很!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粗略扫完中秋档的影片,夫人想隆重邀请科长登场:

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按理来说,这部片子应该是同档期话题度最高的。

不光是贾导声名远播,而且主演们也非常有名:

中国当代文坛的三位大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然而,片子并没有被广泛讨论。

买票时,我就已经感觉到一阵“寒意”。

因为通常都是去楼下影院,几分钟就到,而这部要在两公里以外才能看。

一部电影受到多少关注,票房是最直接的反映!

可是都第四天了,竟然还不足400万,只有356万。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排除那两部大烂片,这部的票房在中秋档算“垫底”。

为什么会这样?票房真能代表影片实力?

夫人今天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一下:

贾樟柯的新片究竟有多“不香”?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一、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原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

光听名字,就闪烁着十足的“文艺范”。

后来受余华的启示,改为现在的片名。

变得更抽象诗意,更能引发人的想象。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贾导的两部纪录片,前后有所“继承”。

十年前《海上传奇》,是城市的历史与私人记忆。

而今的《海水变蓝》,则是乡土与文学的口述史。

同样的形式,由过来人讲述,章节式的结构。

从个体的角度观照成长、家庭以及社会变迁。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这样的外观和内容,已注定了它的“小众”。

很显然,它不是满足普通观众追求娱乐,视觉刺激的流行款。

票房上,导演本人肯定是知道的,没有野心。

但这么讲,并不是“劝”观众不去看,相反:

这是一部错过了必然会后悔的电影!

除非,你对自己生活的乡土或祖辈们流淌过汗水的那片土地,毫不关心。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除非,你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从来没有涉略过,全无兴趣。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否则,这场有关乡土、文学和电影的亲密拥抱,一定会触动你,或深或浅。

那是扑面而来的乡土、乡音、乡情、乡愁啊!

进入本片“现场”。

《海水变蓝》的主体,是四位作家的故事:

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

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的讲述,串起了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新中国心灵史。

其中,已故作家马烽的部分,由她女儿“代”为讲述。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主人公开口诉说的部分,很有电视节目的既视感。

只不过没有主持人提问,是他们自己在自言自语。

关于家庭出身,成长轨迹,关于创作之路的开启。

关于社会变迁下个人和家庭的遭遇,心灵的鸣唱。

马烽女儿很真诚,质朴无华;

贾平凹深沉严肃,厚重冷峻;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余华幽默风趣,且举重若轻;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梁鸿真挚感性,并多次泪目。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影片在上映中,故不多剧透。

这里只简单提下全片最有意思的余华。

他真是个尚未被媒体发现的“脱口秀大师”。

听他聊自己如何从牙医蜕变为作家的“传奇”经历,很过瘾。

明明是岁月沧桑的步步维艰,却被他绘声绘色的描述搞得蛮好玩的。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可在有趣好玩的背后,是余华对人生极其深刻的思考。

例如,他曾逃到太平间午睡,感觉无比清凉,后来读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夏夜!

猛然醒悟,人是必须向死而生的。

也因此,生和死成了余华小说最主要的意象和主题。

在他笔下,人物必定命运多舛。《活着》中有句名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二、

三位作家的讲述,分别揭开了他们的“身世之谜”。

内容很丰富,也各有其侧重点。

但留心观察,就知道此中暗藏了一个共同的线索:

他们是怎样走出乡土,又如何“回到”故乡才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开掘出更广阔的文学世界的。

这里边余华是从浙江迁移定居北京的。

但在精神层面上,他没有丢掉“乡土”。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贾平凹回到商洛后在乡镇、村庄的游走,让他找到了书写的“根”。他说:

那时年轻,什么都想写,毕业后也是什么都写一点,到1982,83年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得找个方向。

于是有了《商州》、《浮躁》等。

从此,其作品变得风格鲜明,很有叛逆性和创造精神。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而梁鸿是在感情事业双丰收,生活很安稳时觉察到自己的“背叛”,重新回到梁庄的。

我只知道我要回家,要写一点东西。

之后便有了从梁庄看中国看世界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

10年时间,梁鸿完成了“梁庄三部曲”,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采用非虚构式的写作凝视了梁庄的人和事。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从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家和故乡的密切关系。

不仅是血脉、感情上的难以割舍,更有精神深处的链接。

他们不断地追问,故乡究竟是什么?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贾平凹在散文集《带灯》里说:

你生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因此,我们无论身在何处,血液中仍有故乡埋下的种子。

已过不惑之年的梁鸿,到现在依然不能触碰和母亲、父亲、姐姐相关的话题。

她几度哽咽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

不是说她太感性,而是那过往的掩盖不住的疼痛令她窒息。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梁鸿思索的是苦难的源头,是中国(社会发展)在梁庄究竟留下了些什么,对她的亲人和家庭有着怎样的“冲击”。

对于故乡是什么的追问,答案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从影片的呈现来看,故乡是起点,是出走的站台。

也是归宿,是需要不时回望和一直守望着的地方。

作家们并非只有在故乡才能写作,但是他们在故乡寻觅到了生命的根基。

找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间最坚固的联系。

更找到了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找到了书写、表达的语言活水。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小人物与社会变迁是贾樟柯电影宇宙的总枢纽。

这一点,他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捕捉,本片也不例外。

最明显之处,是在人大附中读书的梁鸿的儿子,已不会用方言介绍自己。

故乡只是母亲的故乡,他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城里人。

所以他需要母亲一句一句教,才能不那么流畅地说出。

是的,故乡之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又是什么呢?

他们又是怎样获得前行的力量的?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三、

梁鸿认为,这部电影恰恰把我们时代内部的那种破碎、疼痛给呈现出来了,它触及了我们生活内部更加细微,更有本质性的内核。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我在想,这内核会是什么?

是贾樟柯嘴里“被时代(列车)撞倒的人”。

是被边缘化的乡村,以及对乡村的书写。

这也是导演拍摄本片的“初心”。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说完主体,我们来讲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边角料、“烟雾弹”。

比如,特写农村老人吃饭的脸,摆在桌上的物件。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好像很有诗意,又似乎不知所云,其实这正是电影语言的魅力所在。

给观众留下自由解读,允许不同理解的机会。例如:

梁鸿讲到父亲和继母多年阔别后的重逢,是如何抱头痛哭的。

接着一个非常漂亮的空镜头,两只鸟儿离得不远不近,相互间特别和谐。

这是对两人关系在未来的隐喻。

预示他们的余生会有个好结局。

这些没有“当事人”在讲述的诸多片段,也是令一些观众感到“费解”和略有些沉闷的地方。

贾樟柯在本片中罕见地使用了许多特写。

摄影机对准了一张张普普通通的面孔,如此深情地凝视着。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我们才恍然明白,尽管他们平凡至极,但他们也是时代和历史的在场者,也值得被凝视被纪录。

这恰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良知和洞见。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电影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句诗或文学名句,起到小结的作用。

在结构上可以说非常规整,观众需要的只是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观察。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另外,相对密集的配乐有点破坏纪录片的纪实感。

不过,也算是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

简言之,当观众偶尔困惑《海水变蓝》的形式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跟着它扎实的内容滑倒了末尾。

多么奇妙的观影体验!仿佛有些云里雾里,却又皎然如月。

影片结尾,是余华点题的。

他漫步在故乡海盐的海边:

书上说大海是蓝色的,可为什么我看到的海却是黄色的?我跳下去游泳,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讲完后片名赫然出现在银幕上: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全片结束。

但电影留给观众的“空白”却刚刚开始。

为什么要游?将游向何方?

如果海那边还是海,抑或海没有变成蓝色,该怎么办?

“海”这个充满隐喻的意象到底是指什么?

个体和海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一系列问题蔓延开来,是导演的表达诉求,还是观影者本人想得太多?导演的解释是:

一直是不顺利、不畅达,充满了困难,这种情况下才需要坚持。游是向前,带有一种主动、不确定性、吃力的感觉,海水变蓝是更开放更洁净,理想化的未来。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作为影片的艺术顾问,欧阳江河的答案是:

无论你怎么‌‌认识电影和文学,如果想要与我们的真实人生、与自我发生关系,‌‌你都得下水去游。

两人的回答,均在强调对理想的坚守,强调只有投身大海才可能渡到“彼岸”。

于我而言,倒是可以用苏东坡的话来做总的回答: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游与不游是选择,游不游得到是过程。

到头来只有一件事逃不掉,如何安放自我!

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贾樟柯新片究竟怎么样?

最后我想说,贾导的新片也许不完美,但:

看后一定不会让你后悔。

反而,不看是一种遗憾!

(按现在的排片量,估计持续不了几天了,欲看从速)

PS:关于艺术和票房的关系,贾樟柯导演的回答令人十分钦佩,分享给大家:

艺术的维系本质上不是靠给不给饭吃,很多诗人没有饭吃也在写诗,很多电影导演两手空空还在拍电影,艺术唯一的推动力不是金钱,而是内在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会熄灭,因为人类最不缺的就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只要有困扰我们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报信者,这就是艺术家,就需要表达者,把我们共同的感受通过他们职业化的能力呈现出来,艺术史就是人类的痛史,而不是票房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