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与电视剧哪个好看吗

2022-02-27 10:08 作者:余光驿站 围观:

我每次打开视频软件,翻来翻去还是喜欢点开以前的剧,一些哪怕来来回回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比如星爷的喜剧、金庸古龙的武侠。

同一作品的不同拍摄版本,总感觉新版本不如老版本。就拿金庸武侠《神雕侠侣》来说,最先看、也是最喜欢的是1995年古天乐和李若彤主演的版本, 后面任贤齐、黄晓明、陈晓的三个版本中,虽然也有喜欢的地方(黄晓明版本中刘亦菲的仙,陈晓版本中的杨过也别有风格),但对比古天乐版本总感觉差点意思。还有看了2002年吴健主演的《侠客行》, 2014年蔡宜达主演的《新侠客行》我就完全看不下去了。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以前的电影、电视剧比现在的好看?

金庸武侠

以前的好的作品存在幸存者偏差

网上看到还是蛮多人有同样感觉,喜欢重复看老剧,觉得新拍摄的剧不如老版本的好看。这是因为以前拍摄的影视剧作品质量比现在的好吗?不好说,我不是专业影评人,也没有数据证明“以前拍的影视剧作品质量总体比现在好”。

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它好的作品,也有不好的作品;之所以觉得以前拍摄的作品好,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留下来好的作品,而不好的作品只能看到现在拍的,以前的不好的作品没有留下来或不值得重复播放,这其中存在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以前的电影、电视剧比现在的好看?

从作品本身的视角看:剧情改编、制作技术、演员演技问题

以前不好的作品我们看不到,我们再进一步展开聊聊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不好的作品”具体差在哪里?这里我从剧情、技术、演员三个视角简单聊聊自己对非专业的理解。

同一作品翻拍的影视剧,剧情改编其实是两难的一件事情。人心永远在比较:如果剧情改编幅度不大,那就有被老版本剧透的风险,也就是说作品本身最大的吸引力——悬念没有了;如果改编幅度过大,拍不好的话多半会被骂——“这拍的是什么鬼”,观众乱改剧情吐槽。新作品是在打破原有作品的群体记忆,需要比原有的优秀很多才能获得认同,这也是很多经典影视哪怕有导演敢翻拍,一些演员也不敢接的原因。

在技术层面,我相信拍摄、剪辑、特效等相关影视技术的行业整体水平是提升的(任何行业的技术发展都如此),看看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就知道了。作品烂,不见得是技术本身烂,关键在于作品投资的资金是否花在技术上了;钱花到位了,那是“斗气化翼”,否则就是“斗气化马”(小说《斗破苍穹》改编电视剧的梗)。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以前的电影、电视剧比现在的好看?

原著的“斗气化翼”,特效没了,变“斗气化马”

而演员水平,当下被指责最多的应该是流量明星。流量明星是影视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环境下催化的产物,其过度的强调明星个人IP、粉丝数,忽视演技。所谓“演技不够,颜值来凑;台词记不住,会数数字就行”就是这个意思。

从观众的视角看:影视作品是时代的群体记忆的承载

当然,之所以觉得现在的作品不好看,剧情、技术、演员只是作品本身的视角,还有观众的视角也有一定影响。

如果说时代有群体记忆,那影视作品就是时代中群体记忆的载体,它反映了每一代人的群体认知、价值观。每一代人的群体记忆都不一样,我们觉得好的影视作品,父母那一辈不一定觉得好;我们觉得不好的作品,也许我们的孩子喜欢。

在影视创作中,新拍摄的作品对于新一代观众而言是建立群体记忆,对于老一代观众来说是重构群体记忆。重构永远要比建立难得多,要先破后立。就像上面谈剧情部分聊到的,翻拍作品的最大吸引力——悬念没了;没看过旧版本作品的观众,更容易接受新版本的作品。

还有一个重构难的原因是个体越是成长,其关注点越会回到现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影视剧本身就是不真实的,更何况你还演得那么糟糕,“演”的痕迹太重。另外成年人的时间似乎也很珍贵,相比较花一个多小时看新作品,去接受一个新的故事(哪怕这个故事跟原有记忆的相似);他更愿意用十几分钟打开原有的记忆,用快进的方式看一看老作品吧。

换而言之,与其说新拍摄的作品不好看,不如说是我们老了,这些影视作品主要不是拍给我们看的,而是用于给新一代的观众建立群体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