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陪审员好看吗韩国电影

2022-02-27 05:44 作者:水牛儿聊电影 围观:
《陪审员》:能把法律题材拍得虐心又暖心,韩国影人确实有一套

电影海报

2008年,韩国借鉴英美法系做法,正式实施陪审团制度,让国民参与刑事案件审判,并充分吸纳民意,将陪审团的判断作为法官判决的参考。实施陪审团制度以来的十年间,韩国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子给出的无罪判决率是没有陪审员参与的三倍。于是2019年, 洪承完执导,文素丽、朴炯植等人主演的剧情长片《陪审员》便应运而生。电影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再现了韩国首尔中央法院首次陪审员参与刑事案件审判的情况。

客观评价《陪审员》,毫无疑问是借鉴了《十二怒汉》这部伟大的法律电影。陪审员讨论案情时的争执、围绕凶器展开的辩论、从一开始看似简单的走过场到最后结局逆转,基本上有《十二怒汉》一些经典桥段的影子。尽管看完电影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些借鉴,尽管与同为法律题材的《辩护人》相比,《陪审员》在剧情张力、故事感染性上确实比不上前者,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佳作,能把一部严肃的法律题材电影拍成既虐心又暖心,还能做一次大范围的普法宣传,不得不说韩国电影人确实有一套。

《陪审员》里的刑事案件看起来很简单、各种证据也看似铁证如山。检方指控被告人金斗植与母亲在一个雨夜,就低保金申领发生争执,金斗植用钉锤将母亲杀害并从9楼抛下,造成母亲当场死亡。支撑检方指控的证据有:低保金申请所需的解除母子关系的声明、小区保安目击金斗植将母亲从9楼丢下的证词、杀人物证钉锤、被告人承认杀害母亲的录像资料等等……种种证据都指向被告人故意杀人。然而随着陪审团的较真,一些无法排除合理性怀疑的证据逐渐浮出水面,最终主审案件的审判长依据“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在充分吸纳陪审团的意见后宣判被告人无罪。

《陪审员》:能把法律题材拍得虐心又暖心,韩国影人确实有一套

审判长

《陪审员》里案件定性逆转是意料之中的,如果案件真就像电影开头说的“定性没有问题,就是在量刑上讨论讨论,随着审判长的意见走便是”的话,那么这首起陪审员参审的案件就不足以被搬上电影荧幕了。为了实现案件定性的最后的逆转,电影也是在前期就一步步做出铺垫。比如8号陪审员为了找回自己丢失的专利样品,竟然偶遇了被关押候审室的被告人,并看到了被告人被烧伤而不健全的双手,从而对被告人能否使用钉锤杀人产生了怀疑。比如模拟凶案的侦查实验看似一无所获,但因为8号陪审员在犯罪现场收集到的被告人书写的便签,证明了解除母子关系的声明不是被告人书写,从而更加获得了其他陪审员的支持,推动陪审团全体成员作出了“无罪”的一致意见,类似的前期铺垫让案件结局逆转显得水到渠成。

《陪审员》里除了陪审团一步步对案件真相抽丝剥茧最终实现逆转这个看点外,能打动人心的还有韩国电影特有的虐心情结。长着一张恶人脸的被告5岁时因为一场大火导致身体残疾,母亲看到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儿子悲惨的境地而一辈子饱受内心煎熬.为了让儿子拿到低保金补助,伟大的母亲在写好脱离母子关系的声明后,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雨夜里身体残疾的儿子拼命的抓住跳楼的母亲,却因为双手残疾没有成功,眼睁睁看着母亲从九楼跌下……这样虐心的剧情,真的会把观众虐哭。

《陪审员》:能把法律题材拍得虐心又暖心,韩国影人确实有一套

8号陪审员

除了虐心外,《陪审员》也有暖心的一面,电影的结局自不必说。在电影里审判长关于 “法律是为了不去惩罚人而存在,怎么可能毫无标准惩罚人呢?所以为了不乱惩罚人,才树立了惩罚的标准,那就是法律”的解释,还有“在法律成为国民常识主旨的今天…..谢谢陪审员,重新提醒了我们‘存疑有利于被告’这个刑诉法最大的原则”的结语,都让人觉得很暖心。《陪审员》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伸张正义并不是冷冰冰的依据法条办案子,法律也能带给人温情关怀。

《陪审员》:能把法律题材拍得虐心又暖心,韩国影人确实有一套

电影海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