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金梅瓶电影好看吗

2022-02-27 00:42 作者:北笙Ti 围观:

经常有人问我看没看过《金瓶梅》,你别看我流氓,《金瓶梅》我还真没看过,因为我对《金瓶梅》感兴趣的时候是在小学,那个年代整个县城也就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我也是找遍了书架可惜没找到,互联网上应该有,但问题是又能去哪上网呢?到了中学时代,网络倒是有了,但相比于岛国的电影,《金瓶梅》对我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而在中学之后,哥们从来都是玩真的。其实关于《金瓶梅》以及与其类似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论,这就是它们应不应该成为禁书?应不应该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解读,今天我选取的是经济学角度,因为我正是传说中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家斯坦尼斯刘夫斯基。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保障每个人的基本自由是政府的一项职责,它不可能什么都管,像《1984》中的老大哥那样,时刻监视你的所作所为,比如说我想把我家马桶给刷成死亡芭比粉,这件事儿政府就管不着,因为我的行为并不会对社会其他人造成任何影响,反而会让我在拉屎的时候心情愉悦、更加通畅,让自己保持健康状态。当然了我要是不穿裤子就上地铁,这肯定不行,因为这会对其他人造成很大影响,小妹妹看见了会睡不着觉,其他男人看了会自惭形秽。

总的来看,政府管理社会的目标,就是追求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它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们假设有固定的一群人以及可分配的资源,那么在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的变化中,没有任何人的情况变坏,反而使得至少其中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改进,比如说我把马桶刷成粉色,就不仅没有损害到他人利益,反而让我和卖油漆的,以及送油漆的都开心,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而当不存在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时候,这就算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由此可见,帕累托改进就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国。

《金瓶梅》到底应不应该被禁

帕累托

好了了解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之后,我们就来看看《金瓶梅》到底应不应该被禁。我们假设社会上有两类人,一类是道学先生和老处女,另一类是追求思想解放的现代青年,道学先生与老处女思想十分保守,痛恨各种不端的社会风气,更是把《金瓶梅》视作洪水猛兽,他们坚决主张禁止《金瓶梅》的流通。而现代青年则追求自由,认为全社会最好都可以无限制地讨论这个问题,哪怕把《金瓶梅》编入教材也不成问题。

妥了现在问题就来了,道学先生认为,最好的状态就是政府需要明确宣布《金瓶梅》是禁书,谁都不能看,如果做不到那就退一步,我们能看,年轻人不能看,因为哥们毕竟年纪大了,吃过见过,有一定的免疫力,就算一时没抗住,我还可以找老处女来唠唠嗑。但年轻人绝对不能看,因为他们还too young,最容易受到毒害,如果再不赶紧禁止,小孩哪有美好的未来,哪有美好的前程,祖国哪有栋梁之才?而最坏的状态无疑就是大家一起看。

但现代青年的想法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大家一起看,让那些道学先生和老处女,也感受一下人间的快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可以退一步,就是道学先生们不能看,但我自己可以看还是很好的,最差的结果就是宣布它是禁书,谁也没法看。

好现在本着民主的原则,政府就去寻求这两部分人的意见,并做出《金瓶梅》要不要禁止的最终决定,道学先生说,我肯定不看,看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至于你让不让年轻人去看,我自然是不希望的,但这事儿我也决定不了。然后政府再去征求现代青年的意见,青年认为我当然是要看的,至于你让不让那些道学先生去看,我是希望如此,但我也是决定不了的。于是政府在征求意见之后就作出了这样的决定:69岁以上的老同志不得阅读《金瓶梅》,69岁以下随便看。

客观地说,这个决定完全尊重了两部分人的个人意志,而且互不干涉,应该是皆大欢喜。但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果其实正好违背了帕累托改进原则,而如果政府调整一下,安排老同志看年轻人不看,那么不论是对于老同志还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都要比老同志不看年轻人看要更好。因为老同志会觉得,这样一来就会减少对社会的危害,自己这么大岁数了看不看不要紧,而年轻人则认为,如此安排可以教育一下道学先生,让他们在晚年可以再度雄起,而至于自己看不看倒是无所谓,毕竟什么电影没看过。

可见,安排道学先生不看现代青年看,其实大家都不满意,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结果,而之所会产生这个结果,其实正是政府在征求了双方意见之后,为了保障最低程度的自由而做出的决策。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保障了自由,却与帕累托改进发生了冲突,如此也就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有效分配了,自由与效率在根本上产生了矛盾。那么这么高明的思想实验是谁搞出来的呢?当然不是我,而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界阿玛蒂亚-库玛尔-森,森将这种自由与效率不可两全的状况称为“不可能定理”。

《金瓶梅》到底应不应该被禁

阿玛蒂亚·森

可以说,森的这一结论一经提出,马上就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的基本标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开展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追求帕累托最优,与此同时,个人自由是西方社会千百年来的传统价值观,这个根基是绝对不允许动摇的。现在你告诉我二者不可兼得,遵循自由就没有效率,追求效率就必须违背自由,这不就是典型的刘斯基讲科学精神——砸别人的饭碗么?难道说众多社会理论和政治科学学者千百年来、前仆后继所不懈追求的目标,就只是镜花水月么?

不过在震惊之后,人们也不禁开始反思,虽然有着不可能定理,但包括森在内的众多学者并没有止步,他们开始围绕自由和效率的约束条件,继续展开讨论,研究附加何种条件之后,不可能定理就会转化为可能定理。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是扯淡,但也正是这些扯淡的讨论,正在逐渐塑造一个更加自由,也更加具备效率的现代社会。那么老问题又来了,《金瓶梅》应不应该被禁呢?这不重要,因为重要的不是经济学故事,而是经济学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