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地下电影好看吗

2022-02-27 00:35 作者:星期五文艺 围观: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星期五言:库斯图里卡的名字对中国观众来说不算陌生了,这不仅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成长于前共产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的大导演,且在近十年频频出席于中国各大电影节,听说他还当了中戏的名誉教授,还带着他的摇滚乐队在上海开过演唱会呢!如此不难看出这位明星导演在那些文青、媒体人、圈行同仁乃至知识分子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回到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上来,我们今天说的自然是他那部成名之作《地下》(1995)。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当时名声大作,不止跟其自带的政治光环息息相关,导演那特立独行的风格与讽刺手法也是原因所在。而后者又往往是教条追捧者们无法企及的东西,毕竟这是一部欧式的反类型散文式电影,毕竟导演对南斯拉夫的家国情怀是包裹在讽刺戏谑中的,毕竟那些民族天性与家国情怀又是相矛盾的……这些矛盾的东西掺杂的一起加之近三个小时的时长,让这部政治电影显得更晦涩迷离了。

(注:本文依《地下》通行蓝光 170 分钟版本撰写)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视频截图

一、人设上的形象比喻与抽象暗喻

《地下》的人物设计与设置是非现实主义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社会标签性与象征意义。我们先从其中一个男主角“小黑”和那场战争(二战)谈起——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战争之前,小黑是个靠偷窃发了家的小偷,当然你也可以说他是个土豪,因为他有了钱后每日每夜就是歌舞升平,寻欢作乐,挥霍钱财。当战争来临时,他奋起拿起了枪,扬言要去保卫自己的“城市”,保卫自己的“国家”,他成了一个革命英雄。

那么,这里的“城市”和“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在某些人眼里似乎太过抽象,于是,导演特别炮制出来了一位漂亮风骚的女主角,并借小黑那个怀有身孕的老婆的嘴将她道了出来——“你要去看那个婊子!”。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没错,小黑要保卫的正是那个风骚情人娜塔莎。巧的是,娜塔莎的命运跟首都贝尔格莱德一样,都成了全片被蹂躏的对象。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提到小黑就不得不提另一个男主角马高,他是小黑最亲密的战友,亲密到什么程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他们一起上过山,下过乡,漂过chang……战争来临后,马高奋不顾身从纳粹魔爪中救出了小黑,并将他隐藏到“地下”,进而,马高接管了小黑的革命事业,冲到了革命最前线,担起了知识分子所要承担的统宣工作,背起了英雄的包袱,甚至接见辅佐了伟大的领袖铁托,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当然,他连小黑的情人娜塔莎都承继下来,不知这是否体现出了共产的理念。玩笑话,接着看。

前面提到小黑怀有身孕的老婆,她在战争来临时躲到了地下,生下了马高的儿子约凡便死去了。说这孩子是烈二代不为过。这个约凡在地下一呆就是几十年,连婚礼都是在地下办的,因此显得呆头呆脑,天真幼稚,以至于重返地上时连太阳和月亮都分不清。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对了,小黑还有个动物饲养员的弟弟叫伊万,他是个结巴,表达有障碍,碰到灾难只能哭哭啼啼甚至上吊自尽。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伊万战争期间随大家一起躲到了地下,也是一呆几十年,等到自己再次出去,曾经的城市和家都没了,结局可想而知。

最后再看那个跟着小黑的乐队,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你说他们是艺术工作者也好,打工乐队也罢,总之英雄在哪他们在哪。

关于乐队我们一会儿再细谈。

好啦,列出这么些电影里的人物,大家略见到导演的人设套路了吗。这就像是一盘棋局对弈前的布局,每个棋子,每个落脚位置,都有其目的性和象征性。

那么,布局完了是不是要来一场精彩的厮杀乃至史诗级别的悲壮故事了?好像没有,相反,导演让他们玩起了过家家,这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的片长!(注:导演剪辑版为 320 分钟)

二、人物间的“儿科式”闹剧

通常,一部史诗级别的电影(或者说跨越时间、时代较长较多的电影)都是相对严肃的,它会涵盖时代变迁、悲欢离合、物是人非这些主题元素。

这些东西《地下》自然也都有了,可问题是,它的那些人物在这些主题元素下都干了些什么事呢?

一句话:就是胡闹!

大家注意了,这个胡闹可不是对电影主观文学式的解读,而是一种电影风格的体现。换句话说,导演在故事背景上用的是战争、动乱、拯救、政变、生死情仇的素材,可在表达上用的却是喜剧、荒诞剧、无厘头甚至漫画小品的方式,以至于我们在看这部电影通片都会感觉那是一帮神经病在搞一场儿科式的闹剧。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这让我想起了费里尼的电影风格。的确,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在很多方面跟费里尼的很像(尤其在天马行空和无厘头这点上),可《地下》又不太像喜剧,毕竟他是在拿着人命、政治和国仇家恨开玩笑,想到此,我不由心生了一种严肃感和窒息感——与其说那是一场闹剧,倒不如说是大难来临前的一场自杀式狂欢。用时下流行的话叫“过把瘾就死”。

我们假设“自杀式狂欢”是这部电影要表现的主题,那么,自然而然,一切剧情设置、人物设置乃至氛围烘托就都要围绕这个主体做文章了。换句话说,那些设置要为这个自杀式狂欢煽风点火,做催化剂。

谈及催化功能,首当其冲便是那只乐队以及他们演奏的音乐了。

三、乐队助长闹剧,达到自杀式的癫狂

电影故事中,那支乐队几乎无间断地演奏着音乐,这个音乐同时也是电影的配乐。而作为电影原声配乐,它未免显得机械化、单一化,一根筋到底(它不像传统电影配乐那般有快有缓,悲喜交错,戏剧性十足),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而作为故事里的一个角色或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状态,这种癫狂式的“狂欢乐”却恰恰烘托出了人物的癫狂心理。

再来看那些演奏者,我们姑且叫他们“艺术家”。这群艺术家很怪,电影中有这样一出戏,那是地下婚礼狂欢宴席中的一个情节——猴子进了坦克,被乐手看到了,他焦虑地自言自语道:猴子进了坦克,大难临头了!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仔细品这出戏很有意思:

首先,这群艺术家不瞎,他们能一眼看出问题;

其次他们在看出问题后的反应只是自言自语了一通,仅此而已,随后继续选择跟那些人狂欢,直到悲剧发生。

你可以把他们的这种行为解释为沉默自保,也可以解释为无力而为,总之,这也便是导演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艺术家现状了。

之后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个“地下社会”被猴子炸得片甲不留,所有人被迫回到了地上(现实)。

四、闹剧里藏着的魔幻现实主义浪漫

如果说电影前两个小时那些发生在地下和战争中的事是荒诞讽刺戏的话,那么,再次回到地上,无疑,导演在那些荒诞讽刺上又加了一层“浪漫”。

这个浪漫集中体现在约凡爷俩以及结巴伊万身上——时代早已变迁,可爷俩还在为祖国而战。城市早已不复存在,可伊万还在苦苦寻找。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而当这些人物挨个死去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渲染悲剧色彩,而是将那个“浪漫”继续强化,达到近乎魔幻的结果——

「经典谈」从头闹到尾的《地下》,从有开到无的南斯拉夫

众人齐聚,狂欢依旧,那简直就是一场宗教式的狂欢。

五、创作者的政治逻辑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怎样的文化底蕴与人生经历能让库斯图里卡拍出《地下》这种多元复杂的风格电影。显然,波兰拍不出,古巴拍不出,更别说俄罗斯了。可我们又绝不能否认社会背景对这部电影的作用,毕竟那个南斯拉夫曾存在过半个世纪之久,毕竟它是滋养导演的土地。

到底导演的逻辑在哪?作为一个艺术家,到底是什么让他能同时赋予了这部电影以悲剧、乐观、戏谑、浪漫元素于一身……这是值得我们为之思考的问题。

最后给大家推荐《铁托:内幕故事》这本书,或许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以及前南斯拉夫。

关注【星期五文艺】,阅读影像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