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伊莱之书电影好看吗

2022-02-25 14:56 作者:读书与自得 围观:
阅读是教育底线:读陈平原“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读陈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是2021年10月26号,正好看到德国记者采访26号正式离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记者问默大妈退休以后的计划,大妈说还没想好,但,希望有时间去旅游和阅读。进而,默克尔说,希望每天有二十分钟不要为大事去负责,能够静下来读书。

陈先生是北大文学教授,著名的那种,我也很喜欢他写的文字。“文学是做好的教育”我很赞同,只是认为立意窄了些,但如果这就是陈先生的全部真实的意思,则我不能完全苟同,教育并非只为获取各类知识和技能,德行和素养是更为重要的部分,文学更多的为后者服务,但,德行和素养的塑造,又并不完全是文学所能做到的。德行分为自然可达和约束可达,前者需要德行已经成为人自然本性才能做到,比如这个人会在不自觉间就行善了;约束可达则这个人有知道德行的标准,在作恶前,知道这是不对的,尽管喜欢作恶的快感,但还是能约束自己不做。这些都可以从文学里得到,但这些在文学里是零碎存在的,也需要读者对文学能体悟和理解才能获得,从零碎的获得到全面道德观的塑造,是困难的,因此,一个人要快速地建立德行的体系,比如10年内,20年内,30年内,仅仅依靠文学是不够的,因此,文学以外的东西就更为重要,比如宗教。在西方,清教徒教义实际上是成就西方社会文明和价值观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西方的文学精神和宗教精神基本是统一的,在中国,则儒家思想是社会体系的根基,是道德能自然达到基础来源,而作为宗教的佛教原本应该要做到教育人们道德的自然达成,事实上却后退到约束达到这个层次,在这个层面,中国的社会体系和道德来源是分裂的,起码是不完全统一的,即,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塑造和佛教精神对社会的塑造是分裂的。

因此,假如教育概括地讲就是对人的塑造的话,文学是最好的教育,但,未尝是全面的教育。

假如我们把陈先生的文字做如下的理解,假如其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都没有了,只留下一样,陈先生的意见是,留下文学。我不愿意苟同的就是这个,因为,文学的范围太窄了,仅仅文学并不足以承担起再塑社会体系的职责,文学是其重要一环,但甚至未尝是最重要这个。假如可以做一些更改,我想把它改为,书籍或者阅读是最好的教育。在西方,假如所有的文明(或书籍)因为某种原因将不复存在,但允许我们为文明留下一本书,我想就是《圣经》,写到这里,丹泽尔·华盛顿的电影(伊莱之书》在我脑海中浮现。但在中国我不知道,大家应该不会都选《金刚经》吧,意见会很杂,这是西方宗教和文学统一,而中国宗教精神和文学精神不统一的结果。

而我读陈先生的这篇文章,给我的遗憾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中国真的缺乏阅读。我们都在看什么?这些资讯最终给我们这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塑造提供了什么有益的支撑了吗?假如没有全民健康的阅读健康的文学和各类其他著作,要建立一种统一的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是很难的。任何的宣传方式——听、说、唱,都代替不了阅读,那怕一个内容长年累月地不同在人们的眼前出现,这种企图的强化和强化的企图得到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倡导全面阅读,倡导很容易,但做到不简单,所谓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倡导有效果的前提,德国有爱阅读的默克尔总理,德国才会上行下效地有全民的阅读。想起前几年在日本,看到一些日本出租车司机在等人的时候捧着一本书安静读,想起每每在机场,中国人在玩手机,捧着书的几乎都是老外。我仿佛看到了未来越来越大的差距拉开我们和他人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仅是知识的距离,更是道德的距离。

不阅读的家长,是熏陶不出爱阅读的孩子,不阅读的政策制定者,制定不出鼓励阅读的政策。

我们以中外阅读的数据,结束本篇文章。

阅读是教育底线:读陈平原“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阅读是教育底线:读陈平原“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