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复苏了?别闹!小体量电影等买家,大片不够用

2022-05-18 15:58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围观:
电影复苏了?别闹!小体量电影等买家,大片不够用

整整一个星期,刘巍都在北京各个影视公司之间来回跑着看片。平均一天要看2-3部,再加上映后和片方开会的时间,工作极为饱和。每到晚上,他都感觉头昏脑涨,难以入眠。

作为一家国资背景影视公司的中层领导,刘巍主要分管购片和发行工作,负责与各个片方对接。疫情期间,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疫情稍好转后,各种看片邀约如雪片般涌来。

刘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影视行业中,其实每年都有一大批片子积压着放不出来,就质量上来说,这些影片都各有瑕疵。而自己的工作就是“从中间挑出品相稍微好一点的,买一部分份额,或者帮着发掉,赚一些钱”。

“只是今年好像特别多。”他想了想,补充道。

中小成片积压

8月21日,《八佰》上映。受其影响,电影市场情绪被点燃。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自 7 月 20 日影院陆续复工后,截至 9 月 15 日,累计票房突破 50 亿元,全国观影人次 1.4 亿。其中《八佰》单片超 26 亿,贡献了半数票房,稳居第一。其中,8月25日的七夕节,单日票房更是超过了5亿元。

电影复苏了?别闹!小体量电影等买家,大片不够用

考虑到如今影院还有上座率与排片限制,这一系列成绩可谓相当亮眼。不少人直呼,影视行业终于复苏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仔细分析票房数据,不难发现,去掉《八佰》,再抛开《误杀》《星际穿越》等重映老片不谈,新片中,只有《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信条》《多力特的奇幻冒险》以及《花木兰》四部票房破亿——这其中仅有一部是国产新片。

可以说,重燃的市场情绪,大半都归功于《八佰》。而将眼光从头部项目向下移,不难发现,中小体量影片的表现都只能说普通。大多数新片,如《妙先生》《抵达之谜》《荞麦疯长》《第一次的离别》《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等,票房都只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之间徘徊,《璀璨薪火》和《搏击者》等片的票房甚至只有数十万甚至数万——对于这些影片的主创和投资方而言,“春天”还称不上已经来到。

时间也不够用了。一般来讲,电影投资回报周期在1-2年之间,基本覆盖了电影筹备、拍摄、制作、发行上映整个环节。再加上很多电影具有时效性,即同一个题材,同一部电影,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上映,反响很可能截然不同。

而在接连错过了春节档和五一档后,2020年,院线一重启,就直接进入了暑期档。对于大部分影片而言,接下来的国庆档,则是今年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档期。剩下不足四个月的时间,是中小体量影片最后一搏的机会。

编剧汪海林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目前的档期形势是“上半年没人要,下半年都在抢”。

档期竞争激烈,就意味着影片需要更多的宣发费用才能脱颖而出。但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影视公司都没钱了,能动用的宣发投入极为有限。不少公司甚至选择裸发,只希望影片能尽快上映回本就好。

但裸发是纯粹的赌博行为。如果不愿意赌,又不愿继续等,那么对许多中小片方而言,最好的出路,就是先溢价转让一部分份额,缓解一部分现金流压力后,再静待能否上映。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多位影视从业者后发现,“最近市场上成片特别多”成了许多甲方的共识,某互联网大厂影视部员工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期有不少影视公司或中介找上门来兜售成片份额。题材方面则均匀分布,爱情、警匪、文艺、现实主义题材均占一定比例。

“今年确实供应量很多,好多没定档,就是怕神仙打架。”该员工表示。

刘巍也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目前的市场上积压的影片太多,且片方大部分都有“三急”:急于上映,急于“解套”,急缺宣发资金。这对于甲方来说是个好事,因为可以趁机压价,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份额,或者以其它形式合作。

刘巍预测,今年接下来的时间,乃至明年,市场上会出现一大批中小体量的国产新片,相互抢占档期。这种高烈度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

大片不够用了

中小体量影片积压的另一面,是大片的供给可能要跟不上了。

《八佰》上映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于是《姜子牙》《急先锋》等原本春节档积压影片纷纷重新定档国庆。《夺冠》则干脆提档到了9月25日。而《唐人街探案3》《紧急救援》和《封神三部曲》则仍在观望中。

电影复苏了?别闹!小体量电影等买家,大片不够用

(2020国庆档主要影片海报)

尽管看起来大片存量还有不少,但预计最迟都会在明年春节档和观众见面。而一旦这些积压影片消耗殆尽,又要等待多久,观众才能等到新大片的出现呢?

不少接受采访的影视从业者对此均表示不乐观。一名影视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今年影院长期停业,已经严重伤害到了投资人的信心,公司的现金流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公司不得不调整战略,将接下来主投和参投影片的总体量都限制在千万左右,不再轻易跟进大项目。近两年内,播出渠道也会优先考虑网络,而非院线。

业内的传统大公司虽然资金池较厚,但也难免遭受波及。且参与的项目体量越大,承受的冲击就越重。今年3月,中国电影家协会针对“电影行业应对疫情影响”召开专题网络会议,博纳影业CEO于东在会上透露,主旋律献礼片《冰雪长津湖》因疫情停拍,不得不延后到今年冬天再继续拍摄,剧组1800人滞留丹东,200人滞留天漠,损失超过1.5亿元。

前不久的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在采访汇总中表示,今年的疫情造成了两方面影响。积极的一面是,资金上没有实力、没有内容制作力的公司会出局,泡沫会被挤出;消极的另一方面是,一些非常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容公司失去了持续拍电影的能力,估计今年电影供应量比去年前同期大幅下降,“下降大概三分之二”。

将视野放出国门,国外的疫情持续,也难免会影响到影片的供给。在全球大片制造基地好莱坞,一方面,目前大量成片仍处在观望状态,并未定档,不少成片甚至跳过院线,直接选择在Netflix、Disney+等流媒体平台进行首映。另一方面,许多正处于拍摄、后期制作过程中的项目也被迫停滞。受此影响,未来两年,好莱坞进口大片供给情况很可能并不乐观。

此外,大多数好莱坞大片中都具有“救世主”情结。后疫情时代,由于美国本土抗疫不力,人们在潜意识里会对此情结产生怀疑。《信条》《花木兰》两部被寄予厚望的大片,内地票房却接连失利,很难说没有受到这种潜意识变化的影响。至于影响时间将会持续多长,仍未可知。

没有大片会怎么样?

除了死忠影迷之外,大部分的电影受众其实都是“路人”。这部分人作出观影决策,几乎完全受到媒体宣发力度的影响。

一般而言,影视项目的宣发力度,和影片本身的体量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项目越大,声势越大。而对于小体量影片,其能动用的宣发资金最多不过数百万元,充其量只能覆盖特定观影人群,对整个传播市场几乎无法造成影响。

因此,商业头部大片供应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明年的“路人”观影群体。

很多业内人士抱有希望,认为中小体量电影“抱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片的缺失。然而,电影几乎完全遵守内容行业“一九法则”定律,再多的腰部内容,也无法对头部内容的缺失作补充。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相关数据后发现,2019年,全国总票房为641.47亿。但其中排名前十的影片,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票房加起来就占去了当年总票房的44%。而根据《当代电影》杂志数据,当年全国共生产故事片850部,大部分沦为了“炮灰”。行业头部效应极为明显。

电影复苏了?别闹!小体量电影等买家,大片不够用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影视垂直媒体“毒眸”也曾对往年暑期票房进行梳理。其回顾了2014年-2019年暑期档票房变化后,发现如《变形金刚4》《捉妖记》《战狼2》《我不是药神》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头部单片票房都占据了当年暑期档总票房的18%以上。这些影片明显拉动了当期的市场情绪,使得当期票房都取得了不同水平的增长。

唯一没有大片“撑腰”的就是2016年暑期,档期内单片票房最高的是《魔兽》,但路人缘不佳,只是吸引了大量《魔兽世界》游戏玩家,没能做到“出圈”。该片最终内地总票房定格在14.68亿,档期票房占比11%。因此当年暑期档票房不升反降,同比减少0.32%。

因此,“毒眸”得出结论认为,是否有大爆款决定了“是否增长的下限”,影片的多样性则决定了“增长多少的上限”。倘若2021年没有能带动起整个市场情绪的爆款影片出现,则暑期档情况不容乐观,可能会像2016年一样遇冷。

不过,反过来考虑,大片的缺失,也为影片的多样性发展创造了机会。毕竟,“头部”这个概念是相对的,票房取得头部,不代表成本投入也是头部。事实上,过去两年,《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都算不上大投入影片,但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商业类型片的让位,某种程度上或许也为中小体量电影提供了新机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巍为化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