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故事电影剧情深度解析「介绍」

2022-05-07 08:16 作者:喜脉的世界 围观:

其实,我个人是把《故事》当做教材来研究的,这篇内容只能深入浅出地聊聊感受。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是会呈现在【编造艺术的基本原理】这个也许要写很久的长内容系列里。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无论如何,我还是再来分享一些可能已经在其他专栏中聊过的内容吧。

【1】剧本、小说与故事

在没看过作家出版社的《你将来的样子》这本书之前,我真的是搞不明白剧本与小说的内在区别。

直到编剧王小平女士的一句“凡是电影镜头、摄像机不能表现的画面,一律不要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小说语言侧重于写意,剧本侧重于写实,小说中可以用大量的文字去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剧本不行。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一旦知道了这个【真相】,接下来我需要弄明白的,就是【故事】、【好故事】的区别。因为剧本与小说,本质上都是故事。

那么,为什么我需要了解、解析【故事】?这是因为,从古至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喜欢【听故事】。甚至功利一点讲,【会讲故事的人将掌握财富密码】。

我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肤浅理解是,【成功的文学作品】要能够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化,在这个各大平台争夺用户【时间】的年代,【故事】永远比【评论】更有魅力。

不过,有质感的故事在任何年代都是稀缺的,我个人是看不惯诸多短视频里的那种搔首弄姿或者装傻充愣,虽然有些观点认为这种作品大行其道是因为“大众审美(审丑)趋于低俗”,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只能代表一部分用户,如果真的以全国人口的体量看,大众审美的平均值不会那么糟糕。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于是,【有质感的好故事】是一定能让读者(观众)从中获得某种情绪,这种情绪不是对作者本人——“这故事编的什么玩意儿”,而是对故事本身——“啊,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回味”。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有了这样的基础,【故事】才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有声读物、漫画、动画等其他形式。而以日本轻小说为样板的操作逻辑,其实我在【关于网络文学、轻小说和传统文学等方面的若干思考】中已经做过一些相对细致的讨论,这里就不延展了。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2】故事的底层逻辑

与很多人的体会一样,我认为《故事》这本书本质上是为【读者】拆解一个剧本(尤其是好剧本)的结构。

我有时会想,所谓剧本,就是给导演的“可视化”脚本,剧本作家主要负责的是情节与对白,而小说家是在情节与对白之上增加各种心理描写。进一步说,导演要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想”——因为这些“拍不出来”,作家要做的,是用恰如其分的文字,或直接或间接的【告知】读者剧中人物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

对了,如果是悬疑或者侦探故事,可能还要学会各种“误导”来增加前后的对比。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这种作品,如果单单从【文学读物】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因为这种的【阅读快感】往往在故事最后的“惊奇反转”,像不少日本悬疑小说都是其中的【翘楚】。

我目前可以想到的作品有《樱树抽芽时,想你》《剪刀男》和《爱的成人式》,之所以挑出这三部作品,是想说明三个不同的类型。

第一,《樱树抽芽时,想你》,无法改编成【影视作品】,但可以改成有声小说;

第二,《剪刀男》,可以改成有声小说,但改编成【影视作品】需要彻底重塑故事;

第三,《爱的成人式》,可以改成有声小说,也可以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的。

(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请慎重阅读)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樱树抽芽时,想你》的核心悬念是【年龄误导】,读者会以为故事中的主角们都是一群高中生,然而,事实上,主角们都是一群70、80岁的老年人。

《剪刀男》的核心悬念是【性别误导】+【多重人格误导】,全书以“我”为第一视角,讲述“我”与警察追查一个连环杀人案件的凶手,整个故事一直在误导我们杀人凶手“剪刀男”是一位男性,真相其实是,凶手就是“我”,是一位女性,出现的不少角色是“我”的多重人格。

《爱的成人式》的核心悬念是【时间误导】+【场景剪辑】,全书看起来讲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子在一个少女的引导下,不断成长、成熟,最后成为“劈腿渣男”;实际上,这是一个女人在同一个时间线与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根据《故事》中涉及的原理,以及“好的剧本必须要有一个好故事承载”的思路。我会以“马后炮”的视角说,如果从故事性上看,前两部作品严格来说属于【概念欺骗】的“非现实故事”,而《爱的成人式》则是一个打乱讲述顺序的“现实故事”,而且还是个爱情故事。

所以,前两部作品的核心是【欺骗】,最后一部作品的核心是【爱情】,【爱情】更占优势——因为它不仅“普世”、“真实”,而且还容易【可视化】。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当然,《剪刀男》也的确成功改编成了电源,但各位可以找来看看,再对比下《爱的成人式》的观感,可能就会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再回到《故事》阐述的“框架”上,我隐约觉得(这也是之前一直在琢磨的),故事完全可以用剧本的逻辑去写。因为剧本的台词是完全可以直接用在情节中,而故事需要增加的,是用文字去描述场景、情绪、想法。

故事的情节,也遵循“环环相扣”,这就是我们看电影时常见的【悬念】、【钩子】、【包袱】等,也有主线与副线、明线与暗线、正派与反派。

不过,我们在设计故事的时候,遵照的应该是传统电影(剧情类)的逻辑,像漫威电影这种纯粹的“视觉特效轰炸”,我们完全没有办法用文字去描述。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漫威系列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故事性弱,特效性强,所以,漫威10年来的电影其实没啥区别,无非是主角不同,以及主角的总数不同——到了大决战,就干脆全员出击,这就是MCU第三阶段的巅峰以及收尾。

其实上述聊的这些,仅仅是【我】从《故事》的理念中“提取”出来的“理解”,罗伯特・麦基没有也不可能去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好剧本的公式,你只要想出参数填进去就成。

《故事》有点像我们的《易》,所谓“一通则百通”——我自然不敢说“通”,我连皮毛可能都没摸到。但是,如果我们用书中的“旧概念”去分析“新作品”,发现“确实如此”,反复多次,再加以练习(说白了,就是多写多改多看多想),应该还是可以半只脚迈进门的。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3】扯点别的

首先,还是要对果麦文化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果麦文化的编辑重新发掘了这本宝典,而且,这个新版的翻译质感是真心好,真的太难得了。

《故事》(这本更偏重基础框架构筑)与果麦文化的《救猫咪:电影编剧指南》(这本娱乐化稍多一些)、浦睿的《故事大师写作班》(这本在技巧性上描述稍多)、后浪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本对于非影视专业的读者可能过于硬核)称得上是我目前读过最“好理解”的“编故事指南”。(叮嘱一句,只是之于我这种“书呆子”)

注意,市面上的诸多“编故事指南”,只要作者本身拥有深厚底蕴,他们的作品如果深挖底核,其实都是一致的(大同小异)——因为编故事的原理这么多年早就被人研究透了,人性不变,这套原理就可以一直用——所以“难分伯仲”。当然,翻译的水平也会影响阅读体验。

我这种人比较懒,如果对某个品类的书有需求,会先找已经“传世”有些年代的【旧书】的新版本,接着会找口碑甚佳的新书。这是因为,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

而且,像“编故事”这种窄门类的专业书,金字塔尖可能就那么几本,挑错的概率较低。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木村文乃 Fumino Kimura最后,还是叮嘱大家一句,“编故事指南”类的书,【绝对】不是大众读物,同时,编故事这种能力,不是看了几本书就能成的,天赋、努力、机遇缺一不可。

当然,这类书看了之后,是有助于我们以【专业角度】来看一些作品的【优劣】,即使“喷”,也显得更有【高度】与【深度】。

您说不是?

搭建好剧本的逻辑,就是“变”出好故事的逻辑!聊《故事》

木村文乃 Fumino Kimuraps《爱的成人式》中的女二号要比女一号还好看耐看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