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盛魁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31 01:05 作者:影视独舌 围观:

2017年3月7日,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盛魁》在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开播首日,收视率在内蒙古地区就达到4.118,接着日日飚升破五破六,当地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现象级收视事件。

但最快的报道还是赶不上《大盛魁》收视率的上升速度,3月15日在“315消费者权益日”这个收视热点中,《大盛魁》收视率破8,达到8.38,接着一路飚升至9.78。当23日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中韩对垒来临,举国观球的同时,同时段播出的《大盛魁》并未停止收视飙升的脚步,同国足一起交出满意答卷,收视率11.014,市场份额30.118,直接跨过10,上升至11,创下了罕见的收视成绩。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大盛魁》是由卾尔多斯控股集团、呼和浩特市政府、内蒙古电视台、玉泉区人民政府、王新民影视工作室等单位共同投资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它并不是一部新戏,从2012年完成制作到如今正式播出,已经过去整整五年。《大盛魁》沉睡五年的原因,在于作品拍摄完成后市场风向发生了转变,都奔着所谓的商业元素而去。而这部从内涵到镜头,再到色彩都相对厚重质朴的作品,在发行上遇到了困难。

但主创团队表示如今一切都过去了,在屡创新高的收视中已深切感受到观众们对这部电视剧的认可。

在内蒙古,《大盛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一位网友写道,“不能让假一直占据市场,以劣逐良,我们要看优秀的剧,期待《大盛魁》的播出,曾经以为会成为遗憾,现在这部好剧终于得到重生,也许这就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信号,中国还是有很多人,在认认真真做电视剧。”在电视剧大部分拼小鲜肉、拼美术的今天,一部拼演技、拼故事的正剧,创下了现象级的播出效果,它是怎么做到的?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大盛魁》第一部讲述了自康熙中期“走西口”拉开帷幕前后,三位赤手空拳的山西汉子在大漠荒原艰难拔涉,九死一生,历经四十多年的打拼,终于创办了清代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的故事。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与蒙、汉、回、滿各民族共同开创出连接欧亚的国际商业大通道“茶叶之路”,谱写了"一带一路"上的创业传奇。

这部剧的总导演王新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描写民族商业的电视剧《东方商人》,一举夺得“飞天”、“金鹰”、“五个一工程”等电视剧大奖,使内蒙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名声大振。正是对民族商业题材的情有独钟,让王新民制定了《大盛魁》三部曲的创作规划,他表示,“‘大盛魁商号’从康熙中期成立到1947年最终歇业历时二百多年。因此,第一部播出后,将组织第二部‘兴业’,第三部‘歇业’的创作,将‘大盛魁’二百多年的历史搬上荧屏。如果三部曲都做完,将成为国内最完整地描写中国企业从生到死全过程的一部电视剧。”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导演王新民(右)

重走古驼道,寻觅真实的“大盛魁”

2006年,当王新民决定将“大盛魁商号”搬上荧屏之际,他就对创作团队提出,这部戏一是要有真实的历史感;二是故事要好看,人物要生动;三是有内涵,给人以启发。“大盛魁”作为清代专营中蒙俄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拥有员工六七千人,遍布全国各省和俄罗斯的分公司八十二家,仅货运骆驼就有两万余峰,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却是由三个一文不名的小人物王相卿、张杰、史大学创立的,这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但是有关他们创业的史料除了零星的传说,并无其他记载。为了真实地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王新民说,“当年我们可以依托的史料只有内蒙政协编写的《旅蒙商大盛魁》。但电视剧要好看,就要有冲突,有故事,有人物,有细节。历史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构建真实的历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今天的观众相信,才能打动他们。”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为了使创作有扎实的历史依据,王新民便与内蒙古通志馆的馆长邢野组织史志专家,前往山西、北京、河北、陕西等地,更远赴蒙古、俄罗斯搜集资料,历时两年,编辑出版了二百余万字的大型史志图书《旅蒙商通览》。这部书收录了内蒙古大草原东起海拉尔西至阿拉善,内蒙古五百年商贸的发生、发展、衰亡的相关资料,成为电视剧创作最重要的依据。

主创团队为了构建真实的清代塞北生活状态,真正是下了狠功夫,王新民说,“比如我们从史料中找到那时期皮囊煮肉、铁锹烙饼等生活细节,就融合到创作中,这些细节是无法虚构的,通过一个个细节构建起的冲突和情节,就有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大盛魁》不仅追求细节的真实,更注重环境的真实。为了突现创业者的艰辛,剧组的演职员历时七个月,不惧严寒酷暑,在当年的千年驼道、大漠荒原、高山峡谷、万里草原、九曲黄河等场景中完成了一场场戏的拍摄。

王新民导演还介绍了剧中让观众们津津乐道的“金钱鼠尾”,“当时80后青年编剧之一的王路沙,为了弄清康熙时期,与葛尔丹大战的真实状况,便查阅了很多外文史料,看到当年欧洲人所画的满清风俗画中的民众发式与我们现在的影视剧完全不同,便进一步查阅史料证实,清前期的发式确实只留铜钱大一片头发,辫子自然编不粗,也不会长,所以叫‘金钱鼠尾’,这种造型与我们从前看的清朝戏虽然很不同,但既然要忠实于历史,就要敢于做这种突破。”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大盛魁》创作者们的认真与严谨。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该剧不仅在发型上追求还原历史,服饰上也要求符合那个年代,特别是草根民众的服装设计,一定要还原他们真实的生存壮状态。按照导演的要求,曾经担任《闯关东》服装设计的钟佳妮在设计运粮民伕的服装时突出了“土,旧,破”的特点,与日后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做到了初看土得掉渣,细看真实得奢华。对创作者的这份真诚,观众也能感受得到,因而用手中的遥控器表达了他们的认可和推崇。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人设有血有肉,打破“伟光正”格局

剧要做得好看,一是情节,二是人物。有看过《大盛魁》的观众在网上发帖说,“剧中人物鲜明,演技更是可圈可点。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三个人设没有一个‘伟光正’。王相卿(于震饰)有点子、有眼光,可好吹牛;史大学(吴连生饰)有名的‘一掌经’,可斤斤计较;张杰(乔振宇饰)‘三条舌头’,会汉语、蒙语、俄罗斯语,一身功夫,却好行骗。三个主人公性格各异,但又形成互补,所以在经历了一次次冲突后,最终齐心合力创造了不世的传奇。”

导演王新民说,“虽然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但人类的情感并没有变化,人性中的优与劣,善与恶,从古至今都是贯通的,所以写历史剧中的人物,一定从现实中寻找依据。我们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同时,还搜集了大量现代经商的案例,接触了一批批或成功或失败的各类企业家,比如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鄂尔多斯品牌的创始人王林祥,东达蒙古王的赵永亮等等,了解他们在办企业中遇到的坎坷和解决问题方法,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深入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再联系到剧中人物,用具体的情节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才能让今天的观众感同身受。”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拍摄现场

台词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盛魁》的语言很有特色,很接地气,也是取得高收视的原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内蒙古西部蒙汉杂居,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少词是蒙汉混合而成,如“贼忽拉”中的“贼”是汉语,“忽拉”是蒙语“忽拉盖”的简称,也是“贼”的意思,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对“贼”的强调,说明这个人很贼。再比如蒙语“毛哼”是不好之意,所以钱不值钱了,就称为“钱毛”了。

再比如内蒙西部方言“日哄”,表示特别能哄骗人,“煽忽”,则是忽悠的意思。由于是用普通话来说,结合前后说话的语境,大部分观众都能听懂。剧中反复使用这些词汇不仅有力度,而且生动有趣。王新民讲,“这样做一是想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内蒙古多民族的独特风貌,二是也想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当地方言,将内蒙古的地方文化,传播给全国的老百姓。”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拍摄现场

剧中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出身,台词功很好,配音时都要求自己来配,相比当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配音版电视剧,《大盛魁》避免了听觉疲劳,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更是离不开音乐。内蒙古是歌的海洋,拥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因此,导演极其重视音乐创作,要求他的老友音乐家王星铭一定要创作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为今天观众所喜爱的音乐,特别要有几首能够传唱的歌曲,王星铭不负重任,在熟读剧本后,他多次深入剧组与男女主角探讨人物,寻找创作灵感。经过一年,完成了主题歌、五首插曲和216段音乐的创作。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拍摄现场

播出前,有网友点评道:“今年要上映,陆陆续续放出的四组音画,更让我们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那个音乐一响起,就能让人感到身体发麻,直接被带到了旅蒙商穿过漫漫大漠,冒着风雪去探索的那段历史,领略到有血有肉的情感。”如今播出仅仅半个多月,那首融合了蒙汉音乐风格的主题歌“一直走,雅不萨尔”已经开始在内蒙古不少地方传唱。

舍利招财,学吃亏是处世良方

“大盛魁”这三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是指规模大,‘大盛魁’有82家分号;盛,是指事业兴盛,鼎盛时期拥有资金一亿两白银,当时清政府的一年财政收入才3000万两,可以说富可敌国;魁,是指专业之精已成行业魁首”。上到绸缎,下至葱蒜,“大盛魁”的业务范围很广,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办不到的。老话常说“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不到四十年,只经历了一代便破产了,而大盛魁历经二百五十多年,九任大掌柜,最后是因世界格局的改变才关门歇业。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拍摄现场

“大盛魁”何以能百年不倒,它经营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而电视剧的魂又在哪里?这是王新民及创作团队时时讨论的话题。“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们认识到是不加限制的贪欲造成了这场社会悲剧,而中国商人秉持的‘学吃亏’理念才是对贪欲最好的控制,才是经商的正道。戒贪舍利,正是这一核心理念成就了大盛魁的百年基业。”

王新民接着说,“2009年春节刚过,创作团队的卓朝阳老师来看我,第一次分析了‘学吃亏’的含义,设计了老釆头让王相卿对对联的情节,‘学吃亏’就是学会舍。剧中王相卿他们来归化打拚,一待十年,这是舍弃了亲情。为积累资金做成赊账买卖,他们改一年一分红为三年一分红,分红只能先分百分之四十,这是对个人利益的舍。直到最后在传承制度上实行的重大改革,传贤不传子,无不体现着‘舍’。所以王相卿他们创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个学吃亏的过程,学会舍的过程。”

王新民说,“希望通过这部剧给大家传播的是,做企业首先不仅要想到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才能达到合作共赢。这也是一带一路所宏扬的精神。”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拍摄现场

《大盛魁》与《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其他商号剧的最大区别是,“大盛魁商号”是持续了两百年始终保持人力合股性质的企业,而其它两个都是家族企业。“大盛魁”的独特之处就是没有财东,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始终归商号所有,只要你干得好,人人都可以得到顶身股,还可以当掌柜,直至商号的大掌柜,这种股权激励机制,传贤不传子的传承制度,对今天的企业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另一个区别是《乔家大院》、《大宅门》故事开始,主人公是继承父业进一步发展,而《大盛魁》则讲的是白手起家创业的故事。

《大盛魁》目前正在内蒙古地面频道热播中,虽然它的收视率最终会是多少仍是个谜,但这部剧在内蒙古引起的轰动效应必将发酵,逐渐辐射开来。

五年蹉跎延宕,一朝播出即创收视纪录,《大盛魁》怎么做到的?

当采访结束后,我们看了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白延旭的一篇谈《大盛魁》的博文。他说:“高成本似乎已经成了电视节目生产的一个代名词,相比而言《大盛魁》投入并不多,但是否好作品并不一定跟投入的多寡成正比。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心思花在怎么刻画人物,怎么讲好故事上。拿掉不必要的做作,不需要太多的雕琢,把镜头对准人民的艰辛,自然的苍凉孤寂。有质感的画面,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刻画,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催人泪下的真诚故事,难道这不是大制作吗?”

“想想十年前,演员们不计报酬来到剧组,寒冬腊月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西北风,雪窝子里摸爬滚打,荒郊野外一拍就是一个月,不正是大盛魁‘舍’的精神?《大盛魁》的主题立意,注定了只有追求理想化、用真诚的心把剧演好的人,才能走进《大盛魁》的家门。对职业敬畏,对艺术执着,谁能日后不成功。这就是我们对这部剧取得现象级收视的思考。”

【文/吴碧晗】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