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十二怒汉电影剧情解析「梳理」

2022-03-27 01:54 作者:小卢的法律屋 围观:

近日得空重温了《十二怒汉》这一经典法律电影。所谓经典作品,就如窖藏老酒,令人回味无穷。影片情节简单紧凑,讲述了一桩谋杀案件中,被告为一个平民窟出身的少年,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此时由十二个不同职业、身份、年龄阶段的人组成了该案件的陪审团,需要十二个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少年的谋杀罪名是否成立。由于各项证据均对被告极为不利,开始时有十一个人都认为罪名成立,只有八号陪审员坚持证据存在疑点,不能够判定有罪。最终通过其抽丝剥茧地分析与激烈地辩论,十二个人均做出了无罪判定。

该影片体现了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对于程序正义的极度追求。该影片与上世纪90年代的辛普森案,同样反映了疑罪从无、排除合理怀疑等刑事诉讼中的基本理念。同样的还有米兰达警告,当然,米兰达权利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保证嫌疑人享有充分的法律权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诱导审讯出现的冤案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米兰达权利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证据、证词的获取,嫌疑人可能没有获得应有的管制和制裁,仍有可能再次作案,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米兰达警告在中国并未完全适用,在于两国刑事司法核心理念的差别。美国以保障个人权益为主,除国家外公共权益次之,而中国更侧重于打击犯罪预防危害公共安全。

除此之外,令人颇有感触的是8号陪审员对于生命与事实的敬畏。正如影片海报中的一句话:Life is in their hands,Death is on their minds。在法律赋予的攸关他人生死的审判权力下,对于一个与己无关的人,其他陪审员或因傲慢、因偏见、因冷漠而未以审慎地态度来对待其手中的权力,即便持有怀疑,也轻易地拜倒在从众心理之下。只有8号以对生命的最大敬意与善意,力排众议,坚持其作为“少数人”的意见,使众人基于事实对案件做出了评判。

有的时候,在集体的无意识与冷漠中,可能就差那么一缕光,便足以唤起众人心底的良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