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25 19:48 作者:无戒学堂 围观: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文/王小青

提到伊朗,你会在第一时间想起什么?

带着面纱的女性、丰富的油田、悠久的历史……

这样一个遥远的文明古国,在被大家谈起时,多少会带些神秘色彩。

而 《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就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讲述了与伊朗有关的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玛赞·莎塔碧

作者玛赞·莎塔碧于1969年出生在伊朗,经历了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曾到奥利地求学,现定居巴黎。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本自传体漫画,记录了玛赞10岁~24岁的成长经历,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横扫欧美漫画大奖。

别看它的内容只有黑白两色,在我心中,这本书的情节起伏和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本彩绘书。

玛赞是王室后裔,家庭条件很好,有女仆,也有卡迪拉克,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最令我惊讶的是,在伊朗那样压抑的背景之下,玛赞的父母却像是一股清流,帮助女儿踏上自由之路,让她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伊朗女性,也真正成为了她自己。

他们的教育方式,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们常说自由可贵,那身为父母,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

一、为孩子破除不必要的枷锁

先科普一个小知识: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禁止了西方化的行为,并加强了对女性的管理,要求女性出门时要穿黑袍子戴面纱、不许化妆烫发、不能和异性握手……

可以说,当时的外界,给玛赞这样的伊朗女性带来了很多限制。

但她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把这些限制当回事,更没有强加到小玛赞身上。

很小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

玛赞回答:“我要成为先知。”

同学们听到后哈哈大笑,觉得她疯了。老师还把家长请去了,说玛赞思想混乱。

玛赞的父母对此很困惑,认为没什么,也一点不对此感到担心。

看到这个场景的我,想起了那些常听见的话语:

“女孩子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像当老师就挺好的”,

“创业有什么用?还不如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的”……

虽然玛赞长大后并没有成为先知,但父母对她幼时梦想职业的态度,就体现了其背后的开明和尊重。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有一次,玛赞的父母去土耳其,问女儿想要什么礼物。

玛赞想要一件牛仔夹克衫、巧克力、还有两张流行歌手的招贴画。

可这些东西在伊朗是非法品,很难被带过海关。

父母买下招贴画后,想折起来藏在箱子夹层里,又怕有折痕。

这时妈妈有了一个好主意:把爸爸的大衣里衬撕开,再将招贴画缝进去。

作为一个伊朗女孩的父母,他们没有因为荒诞的规定而禁止女儿的合理爱好,反而是用负责任的态度去兑现了自己对女儿许下的诺言。

我想起了卢梭曾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个世界对孩子有很多既定的枷锁,它们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并不是所有都必须要遵守的,比如 “女孩不适合读书,能嫁个好人家就是她最大的意义”。

如果父母给孩子戴上太多不合理的枷锁,那就是为孩子自动缩小更多的选择范围,选择的范围小了,走向自由的道路自然也就狭窄了。

父母要做的,不是一股脑地全盘接受这些枷锁并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要懂得识别和分辨,筛选出那些不合理的枷锁并破除,为孩子增加走向自由之路的可能性。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二、为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

玛赞的父母很尊重女儿的自由意志,但这种尊重,是建立在正确认知上的,是有一定界限的。

当女儿的言行越界时,父母会及时制止,并有效引导女儿,打破她的无知和颓废。

玛赞有一次逃学,被妈妈知道了。

她企图以妈妈不喜欢的宗教课为借口来遮掩,但因为学校打来的电话,妈妈识破了女儿的谎言。

她大发雷霆,对女儿说:“现在是学习的时光,你以后玩乐的时间多着呢!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在这个国家里,如果想生存,你就得比别人学习得多才行!”

玛赞觉得妈妈像独裁者一样专制,不过我猜,此刻的她一定理解了妈妈当年的怒气从何而来。

虽然妈妈不喜欢那时的教育环境,但她肯定不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只会玩乐,忘记学习的人。

在伊朗,玛赞的父母是很特立独行的,他们讨厌专制,也讨厌战争,在女儿14岁那年把她送到了法国读书。

在法国,玛赞度过了一段很颓废的日子,还学会了抽烟。

妈妈从伊朗来探望她时,并没有问女儿经历了什么,而是抱着玛赞说:“我很高兴看到你在这儿过得这么安稳,现在你必须付出努力,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但一定要争取做到最好。即使你成为一个歌舞厅的舞女,在‘丽都’跳舞也比在阴暗的地下室跳舞强。”

多么简单而朴素的真理啊。作为父母,我不会限制你的职业,也不会替你操控未来,只希望你无论走哪条路,都不会忘记努力二字的意义。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自由一直都是与规则相伴而行的,它不意味着放纵,也不等于为所欲为。

如果仅想着表面自由而任孩子发展,那很容易让孩子上走弯路,最终通往的目的地很可能不是向往已久的自由,而是意想不到的深渊。

孩子还小的时候,心智尚不成熟。如果父母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任凭自由过了度,那说不定孩子某天的言行就踩了线,破了戒,这时后悔就晚了。

高层次的自由教育,是父母在给予孩子尊重的同时,帮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明白自由的边界和原则,在学会自律中寻找到真正的自由。

三、为孩子培养选择的能力

让孩子走向自由的很重要一点是,使孩子体验到选择的快乐,而不是借着父母的身份,在一些本该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的事情上,做出强制限定。

就像《爱与自由》中所说:儿童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

可除了父母的强制,孩子也并不是生来就能做出有效选择的,很多时候还会被环境和外界所限制。

好的父母,不仅不会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还会努力培养孩子能自由选择的能力。

现在再看玛赞,我觉得她是一个很自由的伊朗人,叛逆又大胆。

她居住在法国,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我在伊朗长大》最初是用法语创作的,同名电影是在法国制作的,最后在西方社会大放光彩。

在玛赞小时候,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受到战争的攻击,大家都逃走了,玛赞一家却留了下来。

这是因为父母认为,如果有未来的话,女儿必须先完成法语教育,这一点必须在德黑兰才能实现。

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曾说:“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玛赞的父母用教育,提高了女儿的技能,开阔了女儿的视野,也为她的未来选择奠定了实力基础。

假设玛赞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她可能不会说法语,不会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也不会有未来这部作品的面世,更别谈有什么选择的能力了。

之后,他们更是一步步唤醒了女儿的选择意识,鼓励她学会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玛赞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当她决定和恋人雷扎结婚时,父亲和雷扎谈话吃饭,希望他答应自己几个要求。

其一,在伊朗,女人的“离婚权”是没有保障的。但他的女儿必须享有这个权利,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结束婚姻。

其二,他和妻子是让玛赞完全自由成长的,如果女儿一辈子呆在伊朗,那会失去生机。他要求如果未来结婚后拿到文凭,要去欧洲深造。

后来,玛赞和雷扎感情不和,分居了。所有人都在劝玛赞不要离婚,但她还是勇敢地跳了出来,并决定前往法国。

临行前,也就是在漫画的最后,妈妈对玛赞说:“你是个自由的女人,如今的伊朗不适合你,我不许你再回来了。”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在女儿还有些懵懂,看不清未来时,父母以长远的目光,坚定的决心保护着女儿的选择权,也努力为她营造了自由选择的环境,最后也如愿把她送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想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还不如传授给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也是同理。想要帮孩子做出正确选择,父母还不如为孩子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帮孩子做出的选择才是正确的,但就算这次真的正确,他们也不能一辈子帮孩子做选择。

作家毕淑敏曾说:“归还孩子的选择权,让他做自己的主,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才是孩子想要的爱。”

与其每次都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接受父母的选择,还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正确选择的能力,为孩子营造自由的环境,在必要时引导,需要时陪伴,然后把未来的选择权交给他们。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样的能力,是孩子有力的翅膀,能助孩子直上云霄九万里。

我想现在的玛赞,大概也没有辜负曾经父母的期待吧。

如果没有那些正确的引导,今天的玛赞又会是怎样呢?很难讲。

玛赞父母的做法是无法复制的,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

但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却可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去一点点修正过去的遗憾,慢慢引导孩子走向大家都渴望的自由。

愿你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自由。

《我在伊朗长大》:如何让孩子走向自由?这对父母给出了答案

作者简介:王小青,95后感性白羊女,研究生在读,相信时间看得见,一直在努力成长为更好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