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万水千山老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24 09:58 作者:风姿花 围观:

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万水千山》,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与观众见面,满足了人们从银幕上重温这一人间奇迹的强烈心愿。该剧系被授予少将军衔、曾是我军唯一将军戏剧家陈其通的代表作,问世后引起强烈反响,在1956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万水千山》——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

陈其通是一个只读过一年半私塾的贫农儿子。他于1916年1月出生在四川巴中偏僻乡间,其父在红军时期曾担任村里土地委员,红军撤退后被白军抓住吊打几天几夜,脚骨被打断落下残疾;母亲也被剥光衣服,一连几夜吊在大庙里喂蚊子。

陈其通秉承了父母的质朴与倔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投入血与火的斗争,很早便成为党的地下游击队员,后加入共青团组织,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参加工农红军,先后担任过巴中县委书记、四川省委常委、团长、师长、师政委等职。

虽然环境十分艰苦,但他一直坚持学习文化,在游击队和红军中算是识文断字的“小秀才”,武器也比别人多两样:一把刷子和一只笛子,用来书写标语和鼓舞士气。由于当时革命宣传需要,他写过活报剧、小话剧、歌剧、歌曲等,为后来专业从事戏剧工作做了最好准备。

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踏上长征路程,担任红三十军宣传队长的陈其通随队出发。在九死一生的长征途中,他多次带领敢死队打冲锋,为掩护部队安全渡过大金河,亲率一个连阻击敌人一个团的进攻;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大部分同志牺牲了,他的腿也被打断。

在四川阿坝地区,他被敌人炮弹炸伤头顶,鲜血流了满脸,抓把灶灰敷上又继续战斗。过藏民区,他代表红军和女土司谈判,对方答应了要求但把他扣下做人质,想招这位能歌善舞、又打得一手好拳的红军做女婿。待到红军队伍安全过去,他借遛马跑出来追上部队。

长征后期,他所在的西路军去新疆打通“国际路线”,部队在甘肃的河西走廊被敌人打散,他和150多名同志在祁连山里打游击,最后只剩下两个人。

一个偶然的巧遇见到一位原红一方面军的战友,得知抗战已经爆发了,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这位战友通过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将陈其通等人情况电告延安。

《万水千山》——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

按照党中央指示,他打入由被俘红军组成的修路团,很快重建党组织,利用马鸿逵奉蒋介石命令补充前线兵员之机,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帮助下,将1300名同志安全带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热情欢迎。

重返党的怀抱之后,毛泽东曾征求陈其通对工作安排的意见,他表示愿意到剧团工作。

因为有个心愿已孕育很久,这就是在部队走出草地经过腊子口到达甘肃会临时,他对宣传队同志所说的:“我要是有写作能力的话,我一定要为我们长征写些什么。”

艰苦卓绝的长征,给陈其通留下实在太多的难忘记忆。他亲眼看到一位中了敌人枪弹的指导员,牺牲前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中国共产党万岁”。一位平素性格开朗的科长,过草地时忽然悄悄离开了队伍,后来找到他的遗体从日记中才知道,他早就负了伤,怕拖累同志一直隐瞒到最后牺牲……

让陈其通感受深刻的,还有错误路线对革命事业的危害。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深受张国焘“左”倾路线的影响和破坏,原中共四川地下党被视为异己力量,陈其通原先所在的地方部队,大部分同志被以各种名目的“肃反”杀害了,他自己也几乎遭张国焘活埋。

长征中张国焘又分裂红军另立中央,致使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两次爬雪山损失惨重,陈其通所在的先遣营,三百多战友只活下他一个。

这些感受、体验与认识,都融入了陈其通以长征为题材的一系列创作。从1938年进入烽火剧社开始,他就尝试用戏剧形式来反映红军长征,先写了几个有关长征的活报剧,随后经过一年奋斗,埋头写出三幕话剧《艰苦路程两万里》。

《万水千山》——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

1948年春天,他作为首批派赴干部在东北工作期间,又重新创作话剧《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第二年春三改其稿为《铁流两万五千里》,曾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上演。

1953年时任总政文艺处处长兼任总政文工团长的陈其通,又在原剧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定名为《万水千山》,次年4月由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排练上演,轰动了当时剧坛。

话剧《万水千山》获得广泛赞誉,拍电影势在必行。这一任务最初下达给北影,指定因成功执导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而被认为擅长革命战争题材的成荫担当。

此时成荫作为北影赴苏电影实习团一员,正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潜心专攻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制作,得知决定后无比兴奋。回国后成荫立即邀约孙谦共同改编,很快写出电影文学剧本,片名为《红军万军》,但连续两稿都没有通过,成荫改拍《上海姑娘》。

直到1958年1月,拍摄《万水千山》又重新启动,经总政治部与文化部商定,由八一厂和北影厂合作拍摄,仍交成荫负责编剧并执导,剧本在《红军万军》基础上修改而成,八一厂派出华纯联合担任导演。

因该片先是作为大跃进要放的“卫星”,后又列入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并且决定拍成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两厂都投入了很大力量。总政领导也非常重视,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谭政还曾特批四架飞机,以配合影片拍摄保证质量。

正像片中所描写的红军长征历尽艰险,影片的创作也走过“万水千山”。由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扭转乾坤的伟大转折,这个题材无疑具备一定史诗规模,原剧本身背景广阔、场面宏大、时间跨度较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将其搬上银幕难度很大。

成荫等接受改编任务以后,首先面临两种方式抉择:一种是完全忠实于原作,即把现有的舞台演出略作删减加上外景,半纪录性地拍下来

但细加琢磨后他们感到不行,因为舞台剧集中许多事件与人物在一个固定场景之中,而电影由于自身表现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受这一规定过“死”的限制。

另一种方式是从电影需有头有尾、当中还要连贯出发,除了把原来舞台剧各幕串接起来,就连几句话交待的内容也都逐一在银幕上加以具体表现出来,等于完整叙述长征的全过程,这样做在当时既没有能力,也脱离了原作。

经再三斟酌,他们最后考虑改编电影还是应当既不离开原著本身,又不限于固有格局,以舞台剧中的人物和场景为基础,在某些需要连接的地方插上相应场景予以扩展。

这一意图确定后,成荫等又反复研究剧本、观看演出,为了使人物丰富起来,把舞台剧里的“幕后戏”发掘出来,还进一步研究了长征的历史资料。

访问了杨成武等很多亲历长征的将军及有关同志,了解长征中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红军所经之地当时情景以及地方特色,甚至部队装备等细节,对长征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也是后来影片能比较自由地跳出舞台剧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因素。

进入实际创作阶段,怎么表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原剧为适合舞台演出,把长征途中的许多事件分别集中在较小的固定场景之中,第一幕由娄山关战斗开始,第二幕过彝族区,第三幕过大渡河安顺场,第四幕在毛尔盖,第五幕过草地,第六幕攻取腊子口。

改编电影既要涵盖这些内容,又须适当打破时空局限,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必要背景。他们最初打算写成上、下两集,其中上集包括两进遵义、四渡赤水、突破乌江、佯攻贵阳、经云南进入四川彝族区等。

《万水千山》——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

为了表现长征不只是路程艰苦,主要在于同敌人进行军事斗争,还在戏中设置了一个敌人高级指挥部,除蒋介石没露面,何应钦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出场了,以此连接红军的行动。

初稿出来后感到这样来写敌人,不仅有失深刻,而且与影片整体所表现的内容很不相称,我方只是一个营在活动,如果相对应再写我们的高级指挥部就更复杂了,必然牵涉到内部两条路线斗争等方面。相形之下,上集显得庞杂且问题很多。

下集以原剧四、五两幕的内容为主,着重写爬雪山、过草地,则比较集中,并且已能反映红军的艰苦奋斗、阶级友爱、坚强的意志、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可以完成揭示主题的任务。他们几经权衡最后决定就拍下一集。

应当说,影片创作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避开对长征进行整体把握,总体上没有突破原著“以小见大”的格局,以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和克服自然条件困难,取代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剖析和内部各种矛盾的揭示,必然影响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创举的全面而准确地表现,从而削弱影片所应达到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就连成荫自己也不很满意,无论当时总结还是后来回顾该片创作,他都一再表示“没有赋予比原著更高的思想性”,改编时“挖不进去”,“这是我们政治思想水平不高所致。”

其实问题关键还在于客观条件局限,当时在创作上正面接触重大党内斗争尚属禁区,并对反映红军长征有“不成文”的规定:在世中央领导同志不能上银幕,并且只能写到团长一级,这样涉及路线斗争最为集中的“遵义会议”就很难反映,况且有关会议的具体情况及细节那时也不清楚。

当年周恩来总理看过影片曾说:“现在的《万水千山》实际是个下集,它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开始以后的故事。希望把上集快点拍出来,这样毛主席亲自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银幕上就得到完整的反映,才能全面体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伟大意义。”

八一厂为之专门组织创作了以“遵义会议”为中心的长征题材剧本,剧名就叫《伟大的转折》,报送总理办公室审看,但后来周总理意见也还是暂时放下。

尽管受到诸多制约,成荫等在创作中仍然尽量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虽只选取了话剧中“毛儿盖”和“草地”两个板块,但通过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前后内容的增添,把重场戏串连起来,使之具有一个相对集中而完整的情节线索。

同时紧紧抓住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命运演变这个关键,充实了李有国、赵志芳、罗顺成以及老炊事班长父子等红军指战员的描写,使原著的深度与厚度得到显著增强。

摄制组人员坚持实地拍摄,沿着红军长征道路,跋涉四千多公里,在气候瞬息万变的恶劣环境中,付出了长达15个月的艰辛劳动,终于绘就这幅凝聚红军战士鲜血和生命的激动人心、气贯长虹的历史画卷。

《万水千山》——新中国第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电影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