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青红电影剧情小珍「简介」

2022-03-23 22:44 作者:影君子曰 围观:

《青红》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斩获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同时也是华语青春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佳作。王小帅在影片中充分表达了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延续了独特的纪实风格,具有致敬意大利新现实电影的意味。导演受父母自身支援三线建设以及伤痕文学与寻根文学的影响,力图展现人物在时代与地域裂变中如何寻找故乡以及青春。

影评 | 寻根语境下的青春物语——浅析影片《青红》

影片结构是电影的骨架。在影片中,导演采用多线叙事的手法来表达青春残酷这一主题。通过设置青红和小根、小珍和吕军、青红父母这两代人,揭示青春在不同时代下都免受不了残酷伤害的结局。青红和小根,两人互生情愫却羞于表达,小根送给青红一双红色高跟鞋、在青红家附近吹奏口琴,通过这两个元素,实现了青红与小根的相互戏剧关联,而当红色高跟鞋被丢弃在土地上、口琴声不再的时候,青红与小根的能指链也断裂开来。而青红父母的青春故事,导演并没 有明确讲述,而是通过青红与父亲的二元对立关系来展现的,父母辈特殊的历史背景也由此浮出水面,赋予了影片更加深远和宏大的主题。小珍与吕军的青春故事,热烈却早逝,这一条叙事线通过小珍与青红的闺蜜关系得以铺开,也借此和青红的故事线产生了关联。三条故事线,明暗有别,彼此通过相关人物进行关联,相互交织为青红的青春故事服务,又相互独立,担负各自的讲述使命,破败不堪、 畸形发展的青春形态由此表现,表达了对其必然消逝的伤感与缅怀。

不同于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模式,第六代导演从社会转折着手,展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视听语言上更加冷静、客观、疏离、理智,似乎不带入任何感情色彩地向观众展示而不是讲述故事,这种冷静的表达中传达着一种严肃批判的力量。王小帅导演在《青红》中延续其纪实风格,继续致敬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在影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让人物在取景框里自由游走,不带有任何导演的个人情感。隐去对人物对白的直接拍摄,采用淡化戏剧冲突的处理手法。画面构图上,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相互对比,各有其用,通过特殊的构图方式,展现青红被压抑、挤压、剥夺的状态时,导演取景于逼仄的房间,或者是象征囚笼的窗棂,青红哑声低语,渴求爱情与自由的情感诉求通过这种封闭式构图恰当好处的显露出来。除了封闭式构图,几处仅有的开放式构图更是让观众感受到自由、青春情感的缺位,当青红穿上了小根赠与的红色高跟鞋,在平地上肆意闲步时,欢快洒脱,远山淡影在其身后展现,广阔天地间,自由无处不在,而这种快乐只是青红的青春年华中匆匆一瞥,转瞬即逝,紧随其后出现在镜头前的是严厉的父亲,父亲此时的出现亦是对寻根诉求的一次再提。在纪实性的视听语言风格下,蕴含导演对历史的重构和批判,隐去了讲述者的身份,任由观众自己去体味。

影评 | 寻根语境下的青春物语——浅析影片《青红》

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地使用符号,而影像世界中符号的使用则为文明与情感的传承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在影片《青红》里,导演运用大量的视觉符号来强化诉求,这其中尤其对红色高跟鞋以及红色毛衣的运用最富意味。红色象征了热烈的情感,小根赠与的红色高跟鞋代表着小根虽言语木讷却情意饱满的性格特征,红色的毛衣反复出现在青红的身上,实质上是青红作为怀春少女的情感外化,毛衣颜色的转变不仅表现剧情的转变也是其心境的转变,毛衣由红 色转为白色,青红热烈的心境转而被熄灭,也是她青春的谢幕,影片本身的悲凉色彩被进一步加重。一如影片的英文版《Shanghai Dream》(上海梦),影片与上海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青红的父母在特殊的年代选择来到贵州,渴望回上海成为了父母的诉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上海话对白也就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隐喻。糅合了上一代人的复杂特殊经历,表现了父辈在裂变时代中失语的状态,赋予了其寻根的历史使命。

影评 | 寻根语境下的青春物语——浅析影片《青红》

音乐似乎也成为了导演建构历史、传递价值的工具。口琴曲《南海姑娘》贯彻全片,成为串连青红与小根爱情能指的链条,而此曲“南海”二字间接性透露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不光是此曲,影片中反复出现邓丽君的歌曲、嬉皮士的舞曲,颇具时代性,也赋予了角色在时空中的表达。在影片中间,青红的父亲提棍找小根寻仇的时候,沉闷的鼓声间歇响起,令观众局促不安,此时的鼓声不仅象征着青红和小根朦胧情感的破灭,也是二者青春时代的断然停止,更是父亲寻根夙愿的强烈表达,因为这一声声击鼓声加速了爱情的早亡与寻根的进程。影片后段对于小根死刑宣判声的默化处理,展现的是小根的自我隐退,而影片最后的几声枪鸣,更是直接宣告了青春的死亡以及寻根旅途的重生。

不能忽视的是,也就是由于导演的淡化戏剧化处理,使人物在表现上不够饱满,非黑即白的人物设置,让故事悬置在了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层次不够多样。在双重主题下,导演未能很好的处理主题间的轻重关系,导致寻根情节显得有些单薄。类比与同时代的导演,似乎都有对寻根、对青春的母题表达。例如贾樟柯导演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三峡元素,亦是边缘人物的寻根表达;在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如此美好的青春物语,却难敌必然消逝、陷入虚无的归宿。《青红》无论是在美学风格,还是视听语言,亦或是影片结构上,导演王小帅都完成了他的人生课题,一如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字幕“谨以此片献给像我的父母一样支援三线的建设者”。“寻找历史与地理的根脉”是一代人的历史使命,“青春的残酷表达”是一代人的必然归宿,二者的并列交织,使电影在主题表达上有了更深刻多样的呈现。

文/杜佳新

编/肖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