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剃光头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23 22:44 作者:谦妈育儿经 围观:

对于这部片子,有一些观影者认为它剧情内容平淡无奇,认为它是低成本小众电影的代表。但是,仅单纯的从电影的内容来解读它,未免有点单薄。而电影的精髓之处在于它所呈现的创作手法、人物塑造等,想要真正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还需要从多维度来进一步解构。@沐谦妈妈育儿经

小众剧情电影《剃头匠》由著名导演哈斯朝鲁执导,于2006年上映。虽然当时的票房不高,但是每一个人物和镜头却是频频打动人心,口碑特别的好,在豆瓣也获得9.1的好评。曾一度获得第37届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第5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等。

这部电影以记录和讲述的形式,描述了敬大爷恬淡而平凡的生活,讲述一个中国低层的老人是如何面对人生和死亡的故事。93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敬大爷,他有着几十年的年的剃头经历,独自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的生活。成就了荧幕上一名中国老人豁达的人生感悟和风骨。

电影中,每一个平凡而又现实的角色都是从敬大爷开始的,当敬大爷再一次上门给老赵去剃头时。在他喊了两声之后无人应答时的那种眉头紧锁和沉重,他已经在想又走送走了一个,好像顿时间自己又距离死亡更近了,也使得原本坦然的心脏更加的翻滚起来。

但是后来听着老赵的邻居骂骂咧咧的出来并且将已经准备好的衣物遗像拿出来让敬大爷悄悄时,他慢慢的离开了。电影围绕着对敬大爷的和他的一群老主顾们的日常生活展开,向观众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我看来,如果只是简单地从电影的内容出发解读,未免太过于单薄,也很难让观众体会到影片的正真魅力所在。因此,我将从“创作风格、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呈现”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解读这部小众剧情电影的魅力。

导演的创作手法:采用用写实、纪实的创作手法,给观众创造了一种非常舒适的代入感和观感故事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塑造非常地细腻真实,彰显了现实生活中低层小人物活灵活现的性格特征电影主题的呈现:别具一格的主题呈现,衬托了电影背后的人生真谛《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01、导演的创作手法:采用用写实、纪实的创作手法,给观众创造了一种非常舒适的代入感和观感

《剃头匠》这部影片虽然非常地写实,但是它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物现实生活的描写,反映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的死亡。对一个低层人物的现实描述,其实都是导演内心声嘶力竭的呐喊、对死亡、对现实的咆哮。

导演哈斯朝鲁的创作手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通过讲述和纪录的方法,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更能够激发大家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思考。电影的结尾是敬大爷为自己置办好了一切的身后事,看似平淡实则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如此真实的创作方法,其实也是导演对这部电影的真实思考。那么导演如何用最写实、纪录的镜头来呈现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

①写实:耄耋之年的敬大爷用用自己手中的剃头刀送走了他身边的那些老主顾们,最后也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切的身后事

导演用一种平实纪录的方式真真切切的描写出了平凡人在春暮之年的真实生活。电影的开始就是敬大爷替老主刮须、剃头,不仅是刮须产生的那种声音真现实又刺耳,而且刚开始的画面特别让人容易联想到是给已经去世的人整理妆容,现实逼真的让人惶恐。

然后回到家敬大爷再一次的拨弄那一只时钟,以及他每一次在个主顾们上门剃头时都会在日历山打个勾,提着手提包登着破旧的出自行车出门,出门后他都会短暂性的向四望去,似乎在告诫自己又迎来新的一天。当他前去给老赵头理发时,面对老赵头对自己儿子的各种埋怨,他选择心平气和的去开导他。

但就是在这部记录片风格的电影中,却有着一些浓重的文艺片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为影片注入了一定的张力,也为影片增加了丰富和内涵和新鲜的气息。比如,老人们在打麻将的时候,背后的电视画面是三点式的模特在走T型台,导演有意地把镜头多次转向了电视画面,他所要隐喻的内容,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吧。

在我看来,眼前的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之后,无人知晓的而做出的一系列“自我麻醉而已”。整个画面从头到尾都是一种现实的悲凉基调,城市的一边是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现代感十足,而这些老胡同巷子里面的低层小人物,则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这种真实与身边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②纪实:采用强烈的纪实风格,并且可以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散漫的行文结构,以敬大爷的生活碎片串联起整个影片。

就像大家说的,虽然情节上存在诸多的不讲究,但是每一个人物的真实平淡却远胜于复杂精巧的修饰。以最真实的影像去自然的记录表现,采用最基本的生活化表演来进一步深深地打动观众,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它温暖真诚。

导演主要用了一种暗色跟灰色的基调,从幽深的胡同巷子到低矮的小屋子,从蓝色的天空到灰色的地面。敬大爷、爆肚张、老赵以及毫无人情冷暖的子女,每一次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相聚时,整个画面的基调都是非常阴暗灰沉的,似乎完全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身为低层小人物的烦恼跟琐碎,充满了朴实的乡土气息。

这部电影本来就讲述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再加上每一个镜头下面昏暗的色调以及一群即将走进暮年的老人,总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当敬大爷的儿子一次次的跑回来跟父亲诉苦自己心脏不好、血压也不行,整个一大家都在靠自己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时,他从钱盒里面拿出两张钱,“给你儿子和儿媳妇买点营养品。”

电影中,有一个这样的镜头,敬大爷有一次在街上忽然昏倒,靠在街角沉沉睡去,影片在这时失去了一切配乐,只用慢镜展示着街上的一切,到此影片该结束了,但不是这样,敬大爷只是短暂的灵魂出壳,他推起三轮车,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我认为,相比以往看过的剧情片,这部电影所体验的情感更加的真实细腻且饱满,在镜头和色调的搭配下,使得内容也更加的真实形象化。每一个小人物的内心情感也彰显的非常有力,从而引导出了导演这想要表达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伴有一些幽默!

《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02、故事人物的塑造:人物的塑造非常地细腻、真实,彰显了现实生活中低层小人物活灵活现的性格特征

整部影片围绕敬大爷以及身边的人们展开,如赵大爷及儿媳、年轻的画家。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的刻画了出来。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非常重要,他们就是电影剧情的传递,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① 敬大爷 :头发花白、满脸褶皱的耄耋老人,却早已读懂了人生,将每一天都当做是生命的尾声度过

同样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同样也是独自居住在老胡同,但是敬大爷显然跟他的那些老主顾们不一样,这不中不一样表现在饱满充实的内心世界,他面对生活环境、面对生命的终结是一种“坦然”,无所适从的坦然跟淡定,因为他深知自己出了勇敢面对别无选择。

敬大爷九十三岁了,孤身一人,每天骑着三轮车去给老主顾们理发,他的顾客也都是老人了,不知道哪一天,当他敲开顾客家的们,却被告知他们已经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命就是这样残酷,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死亡的问题,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难免是有一些揪心的,即便那只是影片中的人物,但人对生的留恋却是共通的。

敬大爷,他最大的愿望是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一切,买中山装、照遗像,以及对着录音机口述500字的生平等等,尽管这种叙述超越了生平的要求,但是却成了一种冗长而又字字含金的情感坦露。虽然老人面对死亡的态度让人敬畏,但是却又给人一种莫名的悲凉。

《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② 赵大爷:极度渴望儿女的陪伴和照顾,却始终未能如愿

从敬大爷第一次上门给他剃发时他就已经表现出了对儿子的不满意,认为儿子只给几个钱,从这中埋怨可以看出其实赵大爷他很渴望有家人的陪伴。也正如他盼望的那样,后来被儿子接回去住了。但是拮据终究不是他所要的。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敬大爷去为被儿子接去楼房“享福”的赵大爷理发,却遭到了赵大爷儿媳妇的冷遇,把他准备挂到衣柜上的剃刀布扔在了地上,面对后辈的无礼和冷眼,正常情况下都会言语教育一番,但敬大爷像一个孩子般无辜而沉静,转而将剃刀布送到赵大爷儿子的手。

两个人扯着磨起了剃刀,似乎,那剃刀像一次次削在赵大爷儿子的脸上。这是智慧的老人教育后辈的唯一方式。包括赵大爷儿子送敬大爷回家,在高档轿车打赏似地排出两百元的时候,敬大爷视而不见地下车走了,这些细节,都凸现了老人们的风骨。

③爆肚张家画画的青年:完全没有艺术青年的颓唐和躁动、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生长在胡同巷子的青年认认真真的给敬大爷画肖像,温文尔雅,本是应大爷邀请去给他画,结果青年反而很恭敬的给大爷给了课时费,再次三番感谢大爷。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炽热,虽身在巷子,却依旧敬畏生活、热爱艺术。

在我看来,敬大爷的刀锋在赵大爷、米大爷的脸上游走,剃掉的是胡须,留给后人的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胡同里的大杂院早晚要拆除,老人们也要迟早会离去,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像那把锋利的剃刀,在虚无缥缈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那一代人的影像。

往往,经典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内在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的真实表象来揭露的。敬大爷以及画画的青年对生命的敬畏、艺术的热爱则与后辈的自私形成了强大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化、清晰化。

《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03、电影主题的呈现:基于影片《剃头匠》的剧情,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对亲人、对死亡的几点思考

整部电影以敬大爷与他的一群老主顾们为主线内容,用现实生活小人物的生活琐碎,从到头尾围绕着死亡话题展开,加深了观众对于人物形象的形象,更用不紧不慢的节奏,让观众很有代入感的思考了关于亲情、关于死亡的现实思考。

① 即便生命注定是孤独的,但是我们没有任何丢弃的理由

在电影中有这样的几个镜头,敬大爷每次出门之前都是收拾干净、利索了在登着车子上门去给大家剃发,当赵大爷衣衫不整并且咳嗽着埋怨自己的儿子时,敬大爷则是一团和气的告诉他,人呐,来去,咱都要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儿的。没事儿出去晒晒太阳、打打牌锻炼一下。

这是敬大爷的人生哲学,可谁不说了,人生如白驹过隙,可是我们终究不知道死亡到底何时会来,既然如此,就应该让生命好好的绽放,即便是孤单的。

②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爱与陪伴

人生漫长,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只是时间的问题。

影片中被儿子接去享福的赵大爷,原以为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在家人的陪伴下家过几天幸福的晚年生活,谁知道漂亮的高楼大厦的寒冷远胜于他的胡同巷子,儿媳的冷言冷语远胜于胡同的无人问津。于是他在孤独中永远的离开了。

当敬大爷听着儿子一次次的抱怨时,他却一言不发,拿出钱给他,反而絮絮叨叨的嘱托儿子:“顺便给媳妇、儿媳妇买点好吃的。天冷,穿厚点。“看到这一幕时,真的让人有一种很挫被的无力感积压在心上。

《剃头匠》:它是一场庄严的送行

不禁让人再次想起那句歌词:“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影片里面的每一位老人都是有儿有女,可是在他们生命垂危时需要陪伴时,身边却没有一个。

甚至在身边的依旧还是等着啃老,虽然老人对待生命、死亡的坦然让我们敬仰,但是所折射出的中国式的养老真的是一个非常心酸的现实问题。再坚强的人生暮年之际都需要你子女的陪伴,希望我们每一个子女都可以正确面对并处理它。

总结:

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在当代的大环境之下,城市最低层的小人物面对生命的结束时那种无惧无畏的坦然。从开头到结尾围绕着死亡展开话题,又以老人的祥和气息得以和解,但是那一辈的匠人文化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而一去不返。

本文从“创作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呈现”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解读,对传统的老北京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对生命以及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是平凡中却尽显出底层小人物的不平凡,给人留下了更多关于生命、关于养老的现实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