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可可西里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18 20:52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可可西里》是陆川导演于2004年执导的一部影片。尕玉(张磊 饰)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接下来他们见到了悲惨的一幕:盗猎者逃走,只留下众多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巡山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捕凶手,最终只夺回了一部份的藏羚羊皮毛。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巡山队员和尕玉面临着生死考验。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影片中发生的一切都曾在现实中上演过。安德烈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在可可西里,盗猎者十分猖狂,打破了这里的美丽与宁静,一位北京来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记录了盗猎者们累累罪行罪行并公之于众,推动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陆川导演的这部《可可西里》不仅仅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环保题材电影,影片里出现了众多的二元对立也值得观众去探讨、去回味。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1.生命与死亡的对立

以大自然为背景,导演将影片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本体身上,实质上本片的镜头冷静客观,甚至可以被称为冷漠,无言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无论偷猎者还是巡山队员,正是这一次次的客观记录让影片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和厚重感。队员刘栋在运送补给的途中不幸被流沙吞没,导演拍摄了他死去的全过程,双腿、腰、肩膀的渐次沉没,最后他消失在这“大漠杀手”中。此时的画面异常安静,极力淡化了声音和色彩对画面的助推作用,令观众只能听见刘栋手抓沙子和嗓子的呜咽声,正是在这种极度安静的环境下将生命流逝进行可视化、可听化的塑造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在大自然与死亡面前如此渺小。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我们可以将记者的视角看作观众的视角,导演意在令观众也作为巡山队员同行的一份子,通过一步步探寻偷猎的真相和经历追击偷猎者的艰险去感知生命的伟大、聚焦死亡的恐惧,体会天地间只有你一人的静谧。正如队员们每一次分别都要彼此拥抱和诉说祝福的话,每一次分开都有可能是战友间的永别。导演通过天葬和记录死亡不断在探讨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日泰等一众巡山队员与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了可可西里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他们牺牲后又通过天葬、水葬等神圣的方式融入到了大自然中,回归了本真。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2.法与情的对立

巡山队员是可可西里的守护者,同时在遇到资金紧缺的情况时也贩卖藏羚羊皮解决生存困境,很难说二者孰对孰错,因为只有队员们活下来,这里的藏羚羊才有被保护的可能性,所以情法冲突中又存在着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英雄们遇见暴风雪也会害怕,分离时也会哭泣,告别家人时也会亲吻彼此,当然他们也会死亡,这样的反英雄设定令人想起了《老无所依》,相似的反英雄设定让两部电影都有将自己从剧情片中的剥离的意思。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能让本片更真实、更接近纪录片的风格,这里就很巧妙地避免了将本片拍成简单的剧情类型电影,人物类型化、英雄脸谱化难以让影片上升到金马奖金像奖的高度。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队员们在执法的时候开枪致使一个盗猎者大腿动脉被打穿失血过多而亡,手段是残忍的,但在可可西里这片被法律遗忘的土地上也是必要的。正如台词所讲“那些磕长头的人,手和脸脏得很,心却特别干净。”这又是手段与目的的对立,或是过程与初衷的对立。能否通过违法手段去达到合法目的,这个问题导演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值得每一位观众去探究,本片正是以这个问题为线索向前推进剧情。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可能影片前半段观众还对日泰等人的做法持不同态度,但当观众跟随巡山队员们目睹遍地被剥皮的藏羚羊尸体时,意见便趋于一致了。这段的镜头画面和配乐很有力量,撞击心灵,肩扛拍摄的优点很出众,配合着巡山队员们坚毅的侧脸,让观众明白了导演对于队员们采用违法手段的态度,这样的手法在陆川的《南京!南京!》中也运用得很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很明显影片的镜头语言表达了日泰等人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神圣的土地和自己纯洁的信仰的行为是伟大的、壮烈的、值得歌颂的。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3.人与环境的对立

“可可西里”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可事实却与名字大相径庭。人迹罕至加上大雪封山,让每一个步入可可西里的人都难以生还。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所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有可能是人类诞生至今的第一个脚印。”电影很多个镜头都体现出可可西里少有人烟和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记录人物群像时导演大多时候舍弃了叙事景别而采用远景、全景等大景别,人和车占画面的比例很小并居于画面中间,除了为说明在可可西里可以美丽而危险的地方只有他们几个人,更有人在恶劣环境下是不值一提的意思,衬托出巡山队员们的伟大,正如影片讲述的那样--他们在进入可可西里的那一刻就和女友分手了,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时间与可可西里捆绑在了一起。

《可可西里》| 生于自然 死于自然

本片不仅仅聚焦了死亡,更是通过表现巡山队员对可可西里的敬畏和自身纯洁信仰来探讨生与死这一人类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呼吁。人们常说电影只是揭露问题但对解决问题束手无策,而本片却直接推动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设立,通过光影手段令世人关注可可西里这一信仰时常被灼痛的地方,在目睹死亡过后我们得到的是藏羚羊的希望和可可西里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