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放牛班电影剧情「解析」

2022-03-18 02:47 作者:潇湘清尘 围观:

前言:《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是导演克里斯·巴哈蒂一鸣惊人的处女作,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豆瓣评分为数不多打到9分以上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核很简单,但导演却拍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震撼。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他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也就是“问题少年”),他用自己的善良和爱还有音乐,改变了孩子们以及他自己的命运。

这部电影主要是以1949年法国乡村的背景为题材,整部影片的基调呈现出暖色。影片最动人的地方是它不断感化的过程,导演克里斯·巴哈蒂在涉足影界之前,曾经担任过10年以上的音乐制作人,所以他在影片中对于音乐的把握炉火纯青,他巧妙地把音乐艺术的作用烘托出来,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故事背景、叙事手法、主题和音乐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来聊聊它简单的故事核下,藏着怎样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01、故事背景:音乐和爱拯救“问题少年”的灵魂

《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法国乡村。

电影最开始的一场戏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遇到了那时的同学佩皮诺,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那本日记是皮埃尔当年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留下的。

因为这本特别的日记,皮埃尔回想起童年的一切,也为观众打开了这段尘封了50年的往事。

出乎观众意外的是,原来这位蜚声世界乐坛的指挥家童年时竟然曾是一个问题少年,他的童年在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度过。

所有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有一天,“池塘之底”来了位与众不同的代课老师,是位失业的音乐家马修老师。他是这座学校的“奇葩”,因为所有的老师包括校长都是用暴力和冷漠来对待这些学生的,唯独他是个例外。

工作的第一天,马修就对这些问题学生感到了头痛,他看着善良的“麦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惊心动魄”的,因为学生嘲笑他是个“秃子”,还把他的乐谱藏了起来,因此招来了校长对他的不满和“咆哮”。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但是马修没有气馁,他决定用另一种方法来打开这些学生的心门。在他的引导下,这群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事并不可怕,可以勇敢的去弥补自己的过失······

就这样,马修用他的善良一点点感化这些学生,而且他发现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其实拥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他倾尽一生所学,指导这些孩子用灵魂来歌唱。

就这样,“池塘之底”的“问题少年”在音乐的洗礼和马修的鼓舞下,慢慢找回最初的善良,重新寻回了童年的快乐和希望。

虽然故事最后,马修被可恶自私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却集体为他送别,用写满祝福的纸飞机,满怀感恩的目送这个在他们生命中刻下温暖和爱的马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02、叙事手法分析:故事从倒叙开始,讲述一场50年的生命轮回

《放牛班的春天》采用了电影中常见的倒叙形式来讲述故事。

电影一开始,两个老人一起谈话。一个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叫佩皮诺,两人是同学,当年都是那所名叫“池塘之底”学校的合唱团成员。

皮埃尔因为母亲病逝而回家,佩皮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日记,来自他的恩师马修所写。

50年间所有感人的往事,马修都在日记中娓娓道来。

50年前,佩皮诺是个孤儿,个头小小的他总在每个周六准时的守侯在大门口,希望他的父亲能来接他,这是小小少年不能也不愿醒来的梦。

故事最后,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刚要登上汽车时,佩皮诺朝他一路奔来,要马修带他走。

那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不知道这是编剧刻意设置的巧合还是人生命运兜兜转转下的轮回?

那一刻,佩皮诺牵住马修的手,一道绚烂金光,在小路尽头闪烁。

那一刻,所有观众都看到了这个故事的温度,为它笑为它哭,为它感怀为它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03、主题分析:教育是用一颗真心去感化另一个鲜活的生命

《放牛班的春天》一经推出,不仅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受到了外界媒体极高的赞誉。

这部影片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和它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关,和它深刻的主题也分不开。

影片的主题很明确,一群问题学生因为一位热爱音乐的老师的到来而发生了命运转变。马修老师是孩子们的伯乐,他发现了孩子们漂亮的嗓音。他用心教他们歌唱,在音乐的洗礼下,这些歌唱中的孩子终于不再暴躁,他们在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还有宽容和爱。

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而他们也迎来了“人生中的春天”。音乐教会孩子们学会感恩,没有人天生是坏孩子,这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

但我认为,它还有另一个潜藏的主题,值得所有观众深思。

教育是用一颗真心去感化另一个鲜活的生命,电影中的马修老师做到了。他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一点点打开了孩子的心门,渐渐的,这些孩子不再爱恶作剧了。

而“池塘之底”的校长就是与马修对应的极致反差,他自私残暴,只会用强硬的手段和制度来恐吓、谩骂、体罚学生,他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和奖金的提高,从来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平等的对待,更谈不上用心去引导孩子感受美、发现爱,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04、音乐分析:导演是在用音乐叙事,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灵魂、推动重要情节的发展

单从故事来看,整部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的音乐老师,一个自私残暴的校长,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是所有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

但是导演很聪明,他用音乐来表现出不一样的故事灵魂。影片中的音乐,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的眼神是清澈见底的,那些大合唱不仅仅是悠扬的歌声,更是一颗颗童心在发光,一个个梦想在闪耀。

整部影片最重要的细节就是音乐,可以说,导演通过音乐这一线索贯穿了整部影片。导演是在用音乐叙事,用音乐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故事灵魂。

比如,影片开头主人公指挥的乐团就是影片的前奏序曲,影片后期“坏孩子”蒙丹出现时所响起的音乐,无限宁静中又潜藏着邪恶,这亦正亦邪就和蒙丹本人如出一辙,这个音乐也为他的故事人生埋下了不一样的伏笔。

影片还通过音乐来推动重要情节的发展。比如,片中的原创音乐使故事情节衔接更紧密。第一次,教室里不整齐的童声响起,男主角皮埃尔·莫昂克第一次开口的时候,再到所有人爱上音乐,整齐的歌声开始飘飞,直到最后歌声伴着纸飞机飞散在天际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美得令人动容。

影片中的童声,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震撼灵魂,没有人,会拒绝童心。

《放牛班的春天》:简单的故事核,不一般的人生启迪

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不到100分钟的电影,没有惊艳夺目的绝色演员,没有酷炫夸张的特技,没有好莱坞惯用的刺激故事套路,有的只是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秃头不得志的音乐老师,再加上清澈空灵的音乐,却像一个魔术师,神奇的抓住了观众的心。

因为,真诚的电影才是最动人的。哪怕它的故事核很简单,可它传递出的人生启迪却一点都不简单,反而深刻隽永,像一汪清泉潺潺流过观众的心间,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潇湘清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以古琴和文字为此生道场,读者盛赞其文“如梅一样孤芳傲洁,看后令人回味上瘾”。已出版故事合集《精怪物语》,散文集《时光染红了流年》和长篇古言小说《明朝有意抱琴来》等多部作品正在筹备出版中。曾经受邀去大学和马云创办的云谷初中为学生开设故事创作讲座,好评如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