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白鲸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16 19:50 作者:白一墨 围观: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写的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海洋传奇小说,刚出版时备受冷落,后来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不朽的经典之作,被雷蒙德·韦弗盛赞为“无可争辩的,最伟大的捕鲸小说”,D·H·劳伦斯也称其为“一本美不胜收的书,寓意非凡”。

故事讲的是“我”,一个叫实玛利的人出海捕鲸,登上捕鲸船“裴廊德”号,见证了整条船的人在船长亚哈带领下,追捕一头叫莫比·迪克的白鲸,最终全军覆没,只有作为见证者的以实玛利幸存活了下来。

赫尔曼用象征主义的手法,白鲸莫比·迪克代表海洋生物世界,“裴廊德”号整条船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通过多维人物性格的塑造,赋予不同人物独特的象征意义,多层次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生态观:丛林法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控制下,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与自然完全处于对立冲突状态,以牺牲自然换取自身的利益。人类因此受到了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唤醒人类的仁爱之心,秉持中正之道,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一、丛林法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控制下,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与自然完全处于对立冲突状态,人类以牺牲自然换取自身的利益

赫尔曼在《白鲸》中着力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人物:亚哈船长。

亚哈18岁登上捕鲸船,在捕鲸行业整整四十年,在岸上的时间不超过三年,新婚的第二天就割舍新婚妻子上船……亚哈捕杀大鲸,并非完全只是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一种征服自然的快感,在他意识里,人类在自然面前必须是绝对的胜利者。

在遇到白鲸莫比·迪克之前,他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一直是胜利者,遇到莫比·迪克之后,发生了转折。

“亚哈从破烂的艇头抓到一把小刀,朝大鲸猛地掷去,像个阿肯色州人在跟他的宿敌决斗,胡乱地找到一把六英寸的刀,想结束那条大鲸深不可测的生命。而正在这时,莫比·迪突然从他下边挥起他那镰刀似的下颚,如同一架割草机在草地里割草一样,把亚哈的腿给割掉了。”

亚哈在与白鲸莫比·迪克的搏斗过程中丢失了一条腿,成了失败者。从此,亚哈完全被复仇的欲望控制,沉溺于追击莫比·迪克的疯狂中,无法自拔,丧失了人的理性,完全被一种动物的本能控制。

亚哈与白鲸的争夺,是一种自然界动物之间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亚哈把自己贬到了动物同等的位置。

与亚哈船长不同,“裴廊德”号的大副斯巴达克相对理性,精神分析家亨利·A·莫瑞指出,斯巴达克象征的是一种人类的平衡、明智的理性,因此,在整个海上之旅,斯巴达克成为调解白鲸莫比·迪克与亚哈船长之间冲突的角色。

可为什么如此理性的大副斯巴达克,最终与偏执疯狂的亚哈船长都没有逃过毁灭的命运?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这是因为,斯巴达克的出发点仍然是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人是为了生活而打鲸的,并不是为鲸的生活反而让他们杀了的。”

“对一头哑口畜性报仇!它袭击你只不过是出自最盲目的本能罢了!发疯!去跟一条哑物赌气,亚哈船长,这似乎是亵渎神明了。”斯巴达克坚决反对亚哈船长为了一己私欲置整船人不顾而去追击白鲸,“我是到这里来捕鲸的,不是来为我的上司报仇的。就算你捉到它,你报这个仇能多产几桶油啊,亚哈船长?拿到我们南塔开特市场去是卖不了多少钱的。”

斯巴达克的立场同样把鲸和人类放在了对立的局面。他试图说服亚哈船长,强调的也仅仅是白鲸的经济价值。在他眼里,海洋只是一个给人带来经济效益的地方,人类可以任意索取,大自然存在的价值仅仅在于它能给人类带来多少物质财富。斯巴达克以一种站在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止斯巴达克,整艘“裴廊德”号的船员,除以实玛利,都是奔着发财的目的而登上船的,“捕鲸业的巨大财富效应吸引着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来到以捕鲸业为支柱产业的全美洲最富裕的地方……为了获取鲸油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光是美国的捕鲸者每年在西北线上所捕杀的抹香鲸就多达一万三千条。”

在他们眼里,一条大鲸不过是“一种放大的老鼠,或者不过是一只水老鼠而已,只消略施小计,稍花时间,稍花力气,就可以把它杀了烹了。”在他们捕杀大鲸的时候,做为人类的他们所持有的理性消失殆尽。

“裴廊德”号象征的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丛林法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控制下,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与自然完全处于对立冲突状态,人类以牺牲自然来换取自身的利益,即经济效益。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二、人类在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时,大自然对于人类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和严惩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自然对抗,终将会自食恶果。

《白鲸》中,在最后与白鲸莫比·迪克的殊死搏斗中,亚哈船长用标枪扎进白鲸的身体,当他弯身去解开绳索上的一个绞扣的时候,“被解开的绳索套住了他的脖子,就像个沉默的土耳其人一声不响地吊死罪犯一样,被绳子从小艇上拖了出去,不见了。”

“是什么欺诈行骗的、隐藏的统治者和暴君或者残酷无情的皇帝控制着我,才弄得我有悖于所有的自然的爱和渴望”,直到临死之际,亚哈才意识到,他对白鲸,对大海,对大自然的蔑视,把他自己推向了死亡,可为时已晚。

亚哈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裴廊德”号其他船员也全军覆没,只有以实玛利得以幸存。

赫尔曼借此传递了这样一种生态观:如果人类不能意识到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改变以征服自然、向自然过渡索取的狂妄、野蛮和贪婪的行径,不学会与自然和平共处,人类的命运终将如白鲸与“裴廊德”号船一样,共同走向毁灭。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十九世纪的“裴廊德”号已经沉入大海,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持续到今天,导致了怎样的局面?

马尔库塞在他的《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向人类发出警告:“商业化的、受污染的、军事化的自然不仅从生态意义上,而且也从生存的意义上缩小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它妨碍着人对其环境世界的爱欲式的占有,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

人类对自然非理性地疯狂地盘剥与掠夺,造成自然资源渐渐枯竭,生态失衡,气候异常,环境恶化。

2019年11月5日是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40周年的日子,全球来自50个国家,超过11000位科学家在BioScience杂志上发出警告称:整个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做出深刻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数不清的人类苦难”,“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会比我们现在经历的还要严重,这可能意味着地球的某些地区将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十九世纪,赫尔曼以“裴廊德”号的毁灭,超前预见了人类中心主义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悲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因此,人类必须采取行动,以维护全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三、唤醒人类的仁爱之心,秉持中正之道,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乌斯比曾盛赞赫尔曼·梅尔维尔: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永恒的魅力上,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堪称首屈一指。

赫尔曼在《白鲸》中,不仅借“裴廊德”号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关系,展示了这种对抗带来的恶果,同时也给人类指明了一条如何走出困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救赎之路。

“裴廊德”号全军覆没,只有以实玛利幸存,同样具有深刻的寓意。

以实玛利出海的动机和亚哈船长、斯巴达克等人都不同:

“主要动机在于大鲸自身,它在我心头压到了一切,这样一个可怕而又神秘的巨兽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其次是大鲸那岛屿般的身躯翻腾其中的荒凉而辽阔的大海,是与大鲸联系在一起的无从述说、难以形容的危险,再加上巴塔哥尼亚无尽的风光惊人的美,这一切都促使我向我的愿望一边倒。对别人来说,这一切也许不成其为诱惑;可对我来说,遥远的事物总让我心痒难耐。我爱远航旁人不敢涉足的海洋,爱登上野蛮人居留的海岸。凡属美好的东西我不会视而不见,可怕的事物,我敏于觉察,而且善于与之相处。”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对未知的向往是人的本能,积极探索未知,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但人必须对未知、对自然心存敬畏,并学会与之相处,以实玛利有这份理性,这是他与亚哈船长的不同之处。

但以实玛利的理性与斯巴达克的理性有区别。斯巴达克的理性是冷酷无情的,鲸对他来说,只有唯我所用的价值。

而在以实玛利眼中,鲸是海洋居民,和我们人类这些陆地居民有许多相似之处。

“那只在波浪起伏和不时喷水的懒洋洋的大鲸,悠闲地就像个肥胖的市民,在炎热的午后吸烟斗”,“那只硕大、背隆起的老鲸和人类社会的老人一样‘年高德勋’。”

鲸像人一样会恐惧,“当鲸群受到捕鲸者的追杀而惊慌失措、毫无目的地游来游去,像是进了水、失去航驶能力的船只一般漂泊在海里。”

鲸同样有欲望,渴求爱与幸福,“雌性鲸队的守护鲸年轻时就是个穷奢极欲的土耳其贵族”,“拥有大量雌鲸作为它的娇妻美妾,到处寻欢作乐”,“而雄鲸队则像一群年轻的大学生那样爱好打架、顽皮淘气,满不在乎而嘻嘻哈哈地东冲西撞。”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中国孔子学说的主要精神是“仁”,《论语·里仁》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仁者安仁,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知者利仁,聪明人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

以实玛利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有一颗仁爱之心,把鲸放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它们不只是有经济价值,和人类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因此,当他看到白鲸被标枪击中后,表现出了悲悯之心,“它那苦痛的身体不是在水里,而是在血里滚动”。同样,施韦泽所言,“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

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往往把人与自然推到简单的主与客二元对立,如康德宣扬:“作为地球上唯一拥有理解力的生物,人类无疑是自然界有资格的主人,他生来就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

这是一种极为傲慢的“人类沙文主义”,导致了长久以来人与人的对立,于是战争不断,人与自然的对立,于是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东方哲学,无论是中国道家推崇的中庸,即平衡,还是诞生于古印度的佛学倡导的中正之道,都消解了二元对立。

人类需要适度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资源,自然也需要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蛮荒时代不断发展知道今天。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

事实上,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生物链的一个环节,绝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更不能把自己当做自然界其他生物的主宰。当大自然岌岌可危,生存其中的人类也命不久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见,人类只有对自然心怀敬畏,唤醒自身的仁爱之心,秉持中正之道,学会与自然中的生灵和谐共处,才能与自然长久性地和谐共处,这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白鲸》:仁爱与中正,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命运的终极式救赎之道

《白鲸》故事的结尾,以实玛利被“拉吉号”捕鲸船救起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孤儿”,读到这里,颇受震撼。

悲剧赫尔曼用“裴廊德”号全军覆没这样一个悲剧,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效果。只是,能震醒多少在时代的列车中高歌猛进的人类?

“如果决策制定者和全人类都能对我们的警告和气候危机的宣言做出回应,同时采取行动以维持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上的生命,那么前景依然可期”。

来自50个国家超过11000位科学家在BioScience杂志上发出的警告,又能唤醒多少人认识到,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生态观,蔑视自然,过渡索取,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残酷局面?人类必须学会敬畏自然,唤醒人类的仁爱之心,秉持中正之道,在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中尽量平衡,才能找到一条与自然可持续共生存的救赎之路?

答案没有人知道,只有时间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