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长地久电影剧情详解「简介」

2022-03-16 17:55 作者:果汁儿带你飞 围观:

与《地久天长》相遇算是机缘巧合,初见它的消息便是柏林双夺影帝影后,奖项的重量让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直奔首映。三个小时的浅诵低吟,更像是读了一本浸透了隐忍,只有愁苦、没有仇恨的散文。

2019年2月16日,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出主竞赛单元各奖项。中国电影《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和咏梅分别获得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捧回两座银熊奖。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柏林电影节上的男女主角与导演)

曾经以“尖锐”“怀疑”“审视”见长,长时间游走于地下和体制外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在这部电影里给足了温情与和谐的善意。

2019年“第六代”导演

2019年,或许对中国第六代导演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我们发现有多部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上映。

3月22日,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上映;

4月4日,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

管虎的《八佰》也将在2019年公映;

加之在春节档已经上映的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四位骨干”的作品已经或者将要与广大观众见面。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海报)

从整体上来看第六代导演的这些影片有了更多商业化的痕迹,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流量明星”的身影。同时作品也越来越靠近普通观众。

以往大家对于第六代导演“小众、文艺、地下电影”的固有刻板的印象,凭借这几部影片被社会重新认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暖大地,一群卓尔不群的年轻人走出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政治的狂潮只是孩提时期模糊的印象,鲜红的政治烙印逐渐淡去,新的信仰还没形成。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八佰》海报)

这一代人看到的中国,正站在变革的街口,世界的轮廓从经济的裂口中透露出来,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

这群青年导演用自己独立的精神撕开了铁幕,在密不通风的官方话语空间之外,开始了个人的诉说。他们持之以恒地关注中国底层社会,坚持呈现着被社会变革抛到边缘的人群。

这批人中,有我们熟悉的张元、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宁浩,还有何建军、管虎、王全安。

“他们”,被称为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海报)

时间对人物的改变一直存在,第六代导演们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过去,他们的人物是统一的。青年们长期处于空虚之中,被小的家庭和大的社会所抛弃。

内心和未来都空虚无着。

如今,青年们大多长大了,成为了沉默的成年人。

他们有了更多的责任要背负,也被命运和时代的洪流所推搡。

《地久天长》《江湖儿女》《三峡好人》几部影片,都被评断为“几十年社会变迁史”。第六代导演的人物,已经不再是某个城市里的某个个体。

在多年前,王小帅曾在导演手记里提过:“人们在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以及世界观上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和寻找的过程中。但尽管如此,我所希望的、在我的影片中所具有爱和宽容的主题,依然会是影片的主要关注点。”

《地久天长》中,很好印证了这一点。

人生半百 杯酒释愁

导演王小帅已经52岁了。

在已过半百的年纪里,他拍了一部只有愁苦、没有仇恨的电影——《地久天长》。

王小帅,中国“第六代”的领军导演之一,“第六代”有点生不逢时,光芒被第五代遮蔽,影片一出道就被禁,与市场格格不入,与“第五代”相比,他们总是人们口中的“小我”。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导演王小帅)

从“三线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到《地久天长》作为开端的家园三部曲,王小帅一直在关注一批随着时代洪流而改变的平凡人的故事。

2019年,50岁的王小帅真正在《地久天长》里摆脱自己的影子,转变到“大我”。

在这部电影里找不到一个坏人。每个人都有苦衷,每个人都心存善念。

世事冷冽苍凉,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愤恨和恼怒的对象,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大的残酷。导演的不肯妥协表现在对片长的坚持上,3个小时的放映时间,给本就不讨好市场的文艺片,增加了排片难度。

王小帅给男主角刘耀军设计了一个人物细节——酒量极好。

辛辣劲足的平价白酒,刘耀军却甘之如饴,不是大口连盅饮,就是直接对瓶吹。不仅片中展现笔墨极多,就连电影主海报上,刘耀军也是一副一饮而尽的姿态。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刘耀军在海边喝酒)

曾被赵匡胤用来释兵权的那杯酒,被导演塞到了这样一个小人物手里,作用不再是用来谋夺“可争天下,可定天下”的兵权,而只是一杯小人物劝服自己吞咽人生悲欢的解忧水。

在半百的年纪里,王小帅也越来越意识到能力之有限,造化之无常,也越来越愿意以柔软的姿态,与这个世界相处了。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风起云涌 烙印永存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到来,下岗热、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海淘金,这一代人不得不接受时代给他们带来的观念改变。

影片将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浓缩在一个普通家庭之中,浓缩点就是“失独”与“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恰恰是与传统观念对立的新时代的关键环节,接受政策就是告别愚昧落后,走向新秩序的模范典型。

也就是因为先进的新型政策,导致“失独”家庭的出现,完完全全是“进步观念”所催生的传统文明的悲剧。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下岗热”)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始终以社会体制的思辨与底层人物的命运作为核心创作母题。作为代表人物的王小帅,其作品也始终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地久天长》着眼于“计划生育”的一代,以三十年的时空跨度,谱写这段身处时代洪流的众生相。

作为作者导演,王小帅经过多年的创作积累,到《地久天长》不再像以往通过个体人生片段,对于时代进行横切面式审视批判。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完整的人生,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影片以客观的视角,关注着长久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剧中人物随之而来的改变与选择。时代症结不再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人物间情感的坍塌与重构才是核心问题,影片选择碎片化剪辑方式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计划生育”政策)

永失我爱 无法释怀

在北方老工业城市中,刘耀军、王丽云和同事沈英明、李海燕一家关系甚好,两家人的儿子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一场意外让刘耀军的儿子星星溺水身亡,而造成星星死亡的正是沈英明的儿子浩浩。

刘耀军的第二个孩子也随政策无法出生,王丽云因为流产手术大出血失去生育能力。两个家庭的关系就此变成难以言喻的尴尬,丧子之痛无法抚平,他们搬到福建闽江边的一个小渔村,这里语言不通、没有熟悉的一切,仿佛来到外国。

他们也试图收养一个本名叫周永福的孩子来代替星星,但命运一直在和他们开玩笑,这个星星从来不想做另一个人的替代,他桀骜不驯,早早辍学离家。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养子“星星”准备离家)

刘耀军抱着至亲两次气喘吁吁奔跑在去医院路上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苦涩找不到突破口的夫妻二人都在为彼此而活,直到王丽云感受到丈夫外面有人,选择自杀,她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一生的任务。

同样,好友沈英明一家的苦涩也无法释怀,一直生活在自责之中,,尤其是李海燕,一切都不是她的本意而是工作,临终前终于再次见到刘耀军夫妇,从嘴里挤出:“我们有钱了不怕,你可以生了…”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病床上的李海燕)

隐忍克制 伟大平凡

影片用悲悯的上帝视角,不动声色的视听风格娓娓道来。现实主义作品中不可否认有大量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勾心斗角,争吵不断。

我们不可否认这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生活并不事事如此,更多的是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下,普通人的隐忍克制,伟大平凡的人生品格。

听到过有人说这好像道德绑架,但正如王小帅所说:“这已经不是一个电影,这就是生活,我们带来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

抛开时代背景,尤其在亲情层面,《地久天长》的故事是普适的。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回老家给儿子上坟的夫妻俩)

影片中王丽云总说:“她的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数日子了。”

没有争吵、眼泪、责怪、怨恨,只剩平淡如水的数日子生活,他们的一呼一吸,都透露出普通中国人的气质。

王景春和咏梅没有刻意去展示演技,他们也说自己只是生活的搬运工,这应该也是能双双获奖的重要原因。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一个观众起身离座,他们被带入这跨度三十多年的时空中,反应过来时早已泪流满面,总让人觉得舒服。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养子“星星”离家出走)

一直贯穿影片的《友谊地久天长》是对每个人最好的祝愿,希望友谊长久、快乐长久、美好长久,虽然处于浩荡时代中微小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愿景,可他们平凡且伟大。

就像最后养子以亲子的名义回到刘耀军夫妇身边时,平淡如水的时间里也希望他们被温柔以待。

亲情视角 精神回归

在该片获奖之后,有网友拿它跟黄渤的《亲爱的》相互比较。

客观的讲,《亲爱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家庭戏,豆瓣评分8.4,比《地久天长》稍高。而且黄渤和赵薇、张译等人的演技也确实是巅峰级别。但话说回来,《地久天长》中的有些东西是《亲爱的》没有涵盖的。

首先就是“时代感”,《亲爱的》这部戏情感真挚,效果极度催泪,不过拍摄时并没有着重描写时代和大环境,而《地久天长》则将其很好的兼顾到。

这就使后者的架构更大,内涵更丰富,拿到国外凭奖时也更具本土特色和代表性。在这一点上,同样到过柏林的《一秒钟》也做得很好,可惜后来遗憾退赛。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亲爱的》海报)

除此之外,这两部电影的“套路”也相反。《亲爱的》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讲述了失去孩子的家人为了寻找孩子而做的努力。最后孩子虽然找到了,但他们离开父母太久,已经不记得亲生父母,此等伤痛是一生的遗憾,无法弥补。

而在《地久天长》中,两个家庭经过30年的变迁和洗礼后,都有一定程度的释然跟和解,这比较符合主旋律。

不难找出《地久天长》当属这一类别的证明,相比于相似题材的一部《亲爱的》(陈可辛导演),以及《失孤》(彭三源导演),那种紧扣“失独”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地久天长》想要表达的显然更多。

三个小时的片子,将彼时彼世显性的符号一一知青、严打、计生、下岗等等,哪怕只是符号,其叙事的规模也早已超出“失独”本身,指向时代和群像。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失孤》海报)

当然,这里要谈到一个“使命”问题。

每部影片的使命都不同,有的电影是为了得到好票房,有的则是以演绎情怀、传承艺术为主,有的则是为了推动电影事业、拿国外大奖,所以拍摄手法和主题都不尽相同。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两部电影其实没有绝对的可比性,而且它们每一部都收获了观众的高度赞许,这足以证明它们的优秀,并无高低之分。

在影片仅是提供了一个由头、一点空间、一派欲说还休的氛围的情况下,本应昭昭凿凿、奈何影影绰绰的荒谬和暴行被安排进“命运”这个大口袋当中,一种简单的控诉体基本靠观众自备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构完成,在影像的社会学意义的名声之下,作品本身其实从来就不曾承诺对真实的政治状况和文化背景进行影像记录。

伪纪录片,一类靠淡化、弱化戏剧性来收割对于理性、中立、客观等高等审美趣味有要求的观众的体裁。

口碑爆棚,3个小时的《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什么?

(《地久天长》剧照)

王小帅曾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拍这个不是为观众去哭,是讲故事,讲人生,讲苍凉,讲时间的漫长,讲一辈子的不容易。”

但事实上,又怎么能说《地久天长》真的愿意专事“淡”因此“真”的艺术表达本身呢!

长达三十年的人生际遇,其命运的抛物线最终还是靠那些更容易引起社会学意义上的话题发酵的外力不断催化,而在这些刺激、催化,以及一种类似传奇一般的情节安排当中,艺术表达本身理应更着力、更体现作者风格意志的人物塑造方面,却大面积坍塌,在情节当中毫无招架之力。

除了木然忍受,作者想不出更有力且动人的人性内核和生命强度,直至最后,痛无端地变得不那么痛,乃至于化作一种温情脉脉的对视。

“淡”可以成为艺术,但“弱”永远不能。

我是果汁儿,想被你捧在手心里,用声音和文字温暖你的心。喜欢就关注我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