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西城囧事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6 10:03 作者:新京报 围观:

一个舞台,一张四方桌,两支麦克风,阵阵笑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剧场里,聚集了一群以听相声为乐的年轻人。舞台上,两位身着大褂的演员吐槽着年轻人的八卦囧事,调侃家族长辈的逼结婚催生子,偶尔也会含蓄地讽刺社会时弊。

1月27日的晚上,北京西城区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里挤满了数百位观众,等待着北京颇有名气的民间相声团队“嘻哈包袱铺”的戊戌年封箱现场——所谓封箱,本指年终休息,京剧戏班有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的习俗,现在这一习俗被相声团体所引用,意为一年里的最后一场演出。而这并不是最近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唯一的封箱现场——8天前,北京相声团体大逗相声的封箱演出也在此举行,同样一张四方桌后,穿着大褂的演员款款上台,为这一年的演出画上句号。

两场演出里,85后演员均为主力。台上的85后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台下的年轻观众欢呼鼓掌,这种中国传统的曲艺表演形式,正受到一些年轻人的热捧。

北京85后相声演员:相声早已不是老一辈的喜好

民族文化宫内高晓攀 (左)和搭档在进行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初期:创立初期都不易

“啥是佩奇?”“我知道,粉色鼓风机!”话音未落,场内一阵爆笑和掌声。

“啥是佩奇”,指的是最近爆红的一支视频短片,短片里讲述了一位乡村爷爷为了给孙子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各处寻找“佩奇”的故事。这一最新的网络热词,被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用在封箱演出的段子里。

和京剧有得一拼的传统相声,在普通人印象里,是大爷大妈们的爱好:八仙桌、太师椅、盖碗茶、几声叫好……实际上,在北京,相声早已不是老一辈的喜好,类似嘻哈包袱铺这样的小剧场逐渐增多,一批85后甚至更年轻相声演员逐渐成为主力,根据社会的节奏和年轻人的喜好,他们将相声进行了一定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小剧场,落座喝茶,欢笑品评。

然而,10年前在这种小剧场里,如此热闹的掌声并不常见。刚开业时候,嘻哈包袱铺旁边有一家“庆丰包子铺”,最开始还有人会把这“卖包子的”和“说相声的”招牌弄混。嘻哈包袱铺的班主高晓攀告诉记者,园子刚开时,由于知名度不够,鲜有人光临。一位嘻哈包袱铺的老粉丝在网上回忆,2008年5月末,嘻哈包袱铺刚成立不久,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攥着赠票走进北京鼓楼附近的广茗阁剧场,“那时候观众特别少,只有两三个人听相声,演员演得特别卖力,搞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上厕所。”该粉丝回忆道。

和戏曲学院毕业的高晓攀不同,大逗相声的班主李寅飞并非科班出身,纯凭兴趣一路坚持下来。10年前,李寅飞还在清华读本科,专业与相声无关。到2012年3月,大逗相声成立,最初是李寅飞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组成。最开始,“北京孩子北京味儿”是大逗相声的口号,一群北京孩子原创了一批以北京生活为主题的相声段子,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刚开园的时候,观众寥寥,李寅飞回忆,最惨淡的时候,甚至“连卖瓜子茶点的都不愿意来”。

转机出现在参加电视台的相声比赛之后。2014年,李寅飞参加了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他和搭档叶蓬获得了第六名。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知道了李寅飞和他的“大逗相声”,前来园子捧场。

经过十年小剧场演出后,高晓攀已把“嘻哈包袱铺”发展成一百余人、年售票额过亿元的演艺公司。

北京85后相声演员:相声早已不是老一辈的喜好

民族文化宫里高晓攀在进行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创新:探索知识型相声

和普通人印象中的相声不同,北京的85后相声团体,保留着一些传统,似乎又有一些“不一样”。

无论是嘻哈包袱铺还是大逗相声,能在相声小剧场的竞争中存活下来,都不容易。李寅飞回忆,10余年前,因为德云社走红,相声曾有过一段爆红时期,那之后,北京城内大大小小的相声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10年过去后,大半因经营不善倒闭,少有几家坚持下来继续经营。

“到每个园子都听一样的相声就没意思了 ,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生存下去。”大逗相声班主李寅飞告诉记者。

“海草,海草……”1月27日的晚上,“嘻哈包袱铺”戊戌年封箱现场,年轻演员李才、罗迦打头阵,上场没多久便开始跳起了 “海草舞”;随后,一场“灯光秀”在相声间隙搬上舞台。用现场粉丝的话来说,“没想到相声还能这么热闹,嘻哈包袱铺打破了传统相声演出的‘次元壁’。”

在高晓攀看来,这是嘻哈包袱铺的一种独特风格。“我们嘻哈包袱铺一直坚持创作、创新、讽刺。”高晓攀口中的创新,在封箱演出里得到印证——超出了普通人对相声的印象,封箱舞台上,除了传统相声,唱歌、跳舞、视频等表演形式齐上阵,不过都围绕着相声主题,活泼而不生硬,引来笑声连连。

大逗相声的特色则更为明显。被称作京城最高学历相声团体,从大逗相声的班主、清华本硕博毕业生李寅飞,到团里的所有成员,用班主的话来说,“都接受过正规本科或以上教育”。

和高学历团队相匹配的,是大逗相声的口号——“让相声插上知识的翅膀”。大话鲁迅、卫国战争、历史会考、达芬奇往事……大逗相声的段子,不仅逗乐子,似乎主题也充满了“阳春白雪”的气息。

“一开始大家都是天马行空地在创作,后来写着写着发现大家的选题品味都挺接近,渐渐地,我们摸索出来知识型相声这种风格。”在李寅飞看来,大逗作品的特点就是“有知识、有包袱、有信息量”,适合一家老小一同观看。“我一直认为,我们大逗的相声,有一定的格调和品位,要争取成为相声界的一泓清流。”

北京85后相声演员:相声早已不是老一辈的喜好

民族文化宫里表演结束后演员们全体出场致谢观众。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未来:守好一亩三分地

从最开始的观众寥寥,到获得一定关注和一票粉丝,一路走过来,两个85后班主带领下的相声团体,有艰辛也有收获。

而对于未来,两位班主均表示,踏踏实实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重要。“希望能成为不断出产好作品的团队,把内容做好,找到更多好玩的、适合我们演的节目就行。规模、场次、收益都在其次。”李寅飞告诉记者。“新一年里,我们要稳固好北京的剧场,把粉丝招呼好,做好分内的事儿,就行了。”高晓攀说。

新京报记者 刘怡 摄影 陶冉

编辑 李劼 校对 李世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