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第三人称电影剧情叙述「分析」

2022-03-15 20:11 作者:老谢语文堂 围观:
方法|2022届高考小说典型情节解读与专练

考点研究

一、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二、考查情节结构(段落)的作用

作答时,先明确观点,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阐述理由,既要说明段落表达的意思,又要依据段落所处的位置,阐明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三、解答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题型

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段落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要求,多思考该段在文中的位置,该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性,进而思考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

考题对接

一、陶菲克·哈基姆《隐士与魔鬼(节选)》

隐士与魔鬼

[埃及]陶菲克·哈基姆

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信奉神灵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当他刚一走近这棵树,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对他喝道:“喂,站住!你为什么要砍材树?”“因为它蛊惑人心。”“这碍你什么事?让他们去上当受骗好了。”“这怎么成呢?我有责任引导他们。”“你应该让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现在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正听着妖魔的咒语。”“那么你要他们听你的声音?”“我要他们听神灵的声音。”“我绝不让你砍这棵树!”“我非要砍这树!”于是,魔鬼卡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揪住魔鬼的角,好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最后,这场恶战以隐士得胜告终。魔鬼被打翻在地,隐士骑在他身上说:“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吃了败仗的魔鬼气喘吁吁地回答:“我没有想到你这么有劲。放开我吧,你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隐士放了魔鬼,可是这一场恶战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无力砍树,所以他就返回自己隐居的茅庵,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他又带上斧头去砍树。突然魔鬼又出现在他身后,喊道:“今天你又来砍树了吗?”“我早就对你说了,一定要把这棵树砍掉。”“你以为今天还能打过我吗?”“我将奉陪,直到你知道我的厉害。”“那好,把你的本事使出来吧。”魔鬼扼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抓住魔鬼的角,又一场恶战开始了。最后,魔鬼倒在隐士脚下,隐士压在他身上说:“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是的,你有惊人的力量。放开我吧,你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魔鬼有气无力地回答。于是,隐士又放了他,回到茅庵。他实在疲惫不堪,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夜。当东方破晓的时候,隐士又拿起斧头要去砍树。这一次,魔鬼还是出来阻止:“喂,你还没有回心转意吗?”“是的,我一定要创除这个祸根。”“你以为我会放手让你这么干吗?”“假如你还想较量一下,那么我就再次打败你。”这时魔鬼心中暗自思量:和这个人搏斗看来是没有获胜希望的。看来战胜这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计谋”。于是,他马上面带一副笑容,假惺惺推心置腹地对隐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砍树吗?我这是为你着想,为你好啊!假如你砍倒了这棵树,那么,那些崇拜你的人就会怨恨你,反对你,你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别再砍树了吧,我每天给你变两个第纳尔金币,用它开销,你足可以安逸舒服地生活了。”“两个第纳尔?”“是的,每天两个。你会在枕头底下拿到。”隐士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抬头对魔鬼说:“谁能担保呢?”“我可以起誓。你会发现我是信守诺言的。”“好吧,我将考验考验你。”“是的,你等着瞧吧。”“一言为定。”魔鬼把一只手放在隐士的手上,两人击掌达成协议,然后隐士回家去了。以后,每天早上,当隐士醒来伸手到枕头底下一摸,总能摸到两个第纳尔,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一天早上,当他伸手到枕头底下去摸时,却什么也没有,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隐士勃然大怒,一跃而起,抓起一把斧头又要去砍树。然而魔鬼在半道上拦住了他,对他喊道:“站住,你到哪儿去?”“去砍树。”魔鬼讥讽地哈哈大笑:“砍树?是因为我切断了你的财源?”“不,是为了除掉这个孽障,点燃指路的明灯。”“你?”“你是在挖苦我?你这个讨厌鬼!”“请原谅,你的模样太可笑了。”“这是你说的?你这个狡猾的骗子。”隐士扑向魔鬼,握住他的角,搏斗又开始了。不过这一次打了没多久,战斗却以隐士败在魔鬼的手下而告终。魔鬼取得了胜利,骑在隐士身上,讥讽地对他说:“喂,你的力量到哪儿去啦?”战败的隐士气急败坏地吐出一句话:“告诉我,你是怎么战胜我的,魔鬼?”魔鬼笑答道:“这,你比我还明白。”(选自《中外百年微型小说经典大系·哲理篇》,有删节)

专题训练

1.请围绕主人公隐士,梳理小说的情节。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隐士得知拜物教徒崇拜一棵树,内心极为不满,为这棵树蛊惑人心,有悖神灵的旨意,一定要将它砍掉,但由于魔鬼的阻挠,而没有成功。B.隐士与魔鬼的力量本身相差无几,其间的几次搏斗各有胜负,表明恶势力往往会通过包装以新的形式出现,从而瓦解新生力量的基础。C.小说曲折生动,引人人胜。为了不让隐士过早失败,作者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在一次又一次的搏斗中,实现小说结构的张力。D.隐士要砍树,魔鬼阻止砍树,最后魔鬼战胜了隐士,故事简单,但主旨深刻,告诉人们有时行为貌似伟大,其实有见不得人的目的。

3.隐士在与魔鬼的搏斗中,最终失败了。你如何看待隐士的失败?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

1.开端:隐士想砍拜物教徒崇拜的一棵树,魔鬼阻拦,虽两次战胜魔鬼,但因力气不足而未成功。发展:隐士答应接受魔鬼的金币,而放弃了砍树。高潮:隐士因魔鬼停发金币,要再一次砍树,被魔鬼阻拦。结局:隐士被魔鬼战胜,并询问被战胜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这篇文章以隐士与魔鬼的搏斗为划分文章的线索,找到他们的几次搏斗,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即可。概括情节时最好以主谓句的形式概括,可以加上前因后果等。文章开头到“隐士放了魔鬼,可是这一场恶战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无力砍树,所以他就返回自己隐居的茅庵,休息了一夜”是描写隐士与魔鬼的第一次搏斗;从“第二天,他又带上斧头去砍树”到“于是,隐士又放了他,回到茅庵。他实在疲惫不堪,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夜”是描写隐士与魔鬼的第二次搏斗。这两次搏斗是故事的开端,搏斗原因是隐士想砍拜物教徒崇拜的一棵树,魔鬼阻拦,结果是隐士虽两次战胜魔鬼,但因力气不足而未成功。从“当东方破晓的时候,隐士又拿起斧头要去砍树”到“魔鬼把一只手放在隐士的手上,两人击掌达成协议,然后隐士回家去了”,是故事的发展,这一次魔鬼采取用金币诱惑隐士的办法,成功阻拦了隐士砍树,概括时从隐士角度可概括成隐士答应接受魔鬼的金币,而放弃了砍树。从“以后,每天早上,当隐士醒来伸手到枕头底下一摸,总能摸到两个第纳尔,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到“这是你说的?你这个狡猾的骗子”是故事的高潮,描写隐士因魔鬼停发金币,要再一次砍树,被魔鬼阻拦。从“隐士扑向魔鬼,握住他的角,搏斗又开始了”到结尾是故事的结局,写隐士被魔鬼战胜,并询问被战胜的原因。2.C【解析】A.“有悖神灵的旨意”不确切。小说中“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并不意味着“有悖神灵的旨意”。B.“表明恶势力往往会通过包装以新的形式出现,从而瓦解新生力量的基础”错误。“新生力量”不够准确,隐士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自身,他最后一次搏斗是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失去了信仰的力量才导致他最后失败。D.“告诉人们有时行为貌似伟大,其实有见不得人的目的”主旨理解错误。小说旨在说明失去信仰就失去力量,提醒人们抵制诱惑,为理想而奋斗。3.隐士的失败是必然的。理由:①隐士最后一次与魔鬼的搏斗,是为自己,因为魔鬼没有给金币而生气,为一己之私利——金币而战斗,贪欲不能给他带来力量。②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力量,为信仰战斗才能有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收获成功和幸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作品主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你如何看待隐士的失败”,就是让考生分析隐士失败的原因,这也是故事的主题所在。隐士的失败是必然的。首先立足文本,分析概括三次搏斗的原因,比较不同:第一次是因为隐士要去砍树,“因为它蛊惑人心”,而当魔鬼说“这碍你什么事?让他们去上当受骗好了”,隐士这样回答“这怎么成呢?我有责任引导他们”“他们现在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正听着妖魔的咒语”,可见他是为了不让那群拜物教徒受蛊惑而与魔鬼战斗,因此他战胜了魔鬼;第二次,魔鬼阻拦隐士,他说“我早就对你说了,一定要把这棵树砍掉”,而魔鬼也感到他“有惊人的力量”。可见,前两次搏斗隐士都是出于公心,为信仰和理想而战,结果两次都战胜了魔鬼。而第三次,却是因为没有得到金币,“一天早上,当他伸手到枕头底下去摸时,却什么也没有,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隐士勃然大怒,一跃而起,抓起一把斧头又要去砍树”,可见第三次搏斗隐士是为自己,为魔鬼没有给金币而生气,为一己之私利——金币而战斗,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贪欲不能给他带来力量。这说明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力量,为信仰战斗才能有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收获成功和幸福。

二、王凯《怀念战队》

怀念战队

王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的感觉,无与伦比。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选自《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

专题训练

1.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目一语双关,一是说“他”怀念CS战队中激情挥洒的青春岁月,二是说“他”怀念军营中经受磨炼的生活。B.作者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快速勾勒中,推动并展示“他”的成长历程。C.小说富有强烈的时代感,“CS战队”“菜鸟”等词语的运用,富有奇特新潮的特点,为文本增色不少。D.文末“他”既打算为计谋即将得逞而“微笑”,又“无声地流下”泪水,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是“他”重新认识人生价值的结果。3.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6分)4.小说设置了“他”和父亲在参军退役后都爱“晾晒熨烫军装”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

1.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每点2分)【解析】小说情节构思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场景设置、对比手法和人称选用三个方面。2.A【解析】A项,题目没有对CS网络战队的怀念的含义。3. “他”原是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父亲把“他”拖出网吧;让“他”参军磨炼;面对网吧诱惑,“他”两退网吧;经过磨炼,“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时,“他”思想成熟,感恩军营。(每点1分)【解析】通读全文,将主人公“他”从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成长为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的全过程,分解为六个阶段。4.①折射小说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军人,体现他们对军队拥有强烈的感情;②充分展现“他”成长前后强烈的心理反差,将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而今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形象变得丰满起来;③父子两人的行为遥相呼应,拉近父子心灵的距离,侧面烘托出严父深沉的爱的一面;④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怎样奉献青春才能获得成长的喜悦和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从“厌恶”父亲“小心翼翼”的宝贝行为到自己“有板有眼有滋有味”的变化过程,真实反映了父子二人的心理和儿子的成长历程。

三、安晓斯《亲爱的土地》

亲爱的土地

安晓斯

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选自2014年第5期《小说选刊》)

专题训练

1.梳理情节和思路,简述小说的结构特点。2.第二节写“麻根婶就烦了”,这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作者安排这些情节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作品先写麻根叔灯下“苦思”;接着回忆老金要他转让土地、到合作社当会计的事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露所写内容。作者不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记叙,而是将灯下“苦思”置于文章之首,后写土地转让事,既增强了悬念,又克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文章顿生波澜。【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小说情节、理解结构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按照小说的基本情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开头写麻根叔睡不着在灯“苦思”,接着后回忆土地转让事,交代睡不着的原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灯下所写内容。按照事情自然过程,应该先写睡不着的原因,再写睡不着及其后面的行动,而本文先从睡不着写起,然后再写睡不着的原因。作答时既指出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又要从制造悬念和波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构的艺术效果。2.①展现家庭气氛,展现典型环境。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②突出麻根叔的“苦思”。连麻根婶都烦了,可见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③在情节上为最后点题作伏笔。正是有了开头麻根婶的“烦”,最后借麻婶念“情书”以点题才显得更为自然合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次要人物和相关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设问的内容在开头,麻根婶又是次要人物,作答时可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凸现主要人物性格、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角度看,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从凸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角度看,写麻根婶的烦,正是为了具体展现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从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角度看,开头与麻根婶的“烦”,是为结尾写麻根婶念“情书”的情节作铺垫。3.①展示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方式的必然性。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不是特意做好事,而是大面积作业无法避免的行为,这一情节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②展示麻根叔思想转变、让出土地的合理性。正是老金给他浇水、施肥、收割,又请他到合作社当会计,麻根叔这才同意让出土地,人物的思想转变真实可信。③寄托作者的愿望。老金用浇水、施肥、收割等做法感动了麻根,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解析】作答本题,可从情节的合理性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老金的做法,而是大面积作业时无法避免的行为,这正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正是老金的做法感动了麻根叔,他这才同意让出土地,这些情节展示了麻根叔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人物真实可信。老金用尊重感动了麻根,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

四、汪曾祺《露水(节选)》

露水

汪曾祺

露水好大。小轮船的跳板湿了。小轮船靠在御码头。轮船拉了第二声汽笛。正在快抽起跳板的时候有两个人逆着人流,抢到船上。男的细高条,高鼻、长脸,微微驼背,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浑身带点江湖气。女的面黑微麻,穿青布衣裤。男的他从一个蓝布小包里取出一个细磁蓝边的七寸盘,一双刮得很光滑的竹筷。他用右手持磁盘,食指中指捏着竹筷,摇动竹筷,发出清脆的响声;左手持另一只筷子,时时击盘边为节。他的一只磁盘,两只竹筷,奏出或紧或慢、或强或弱的繁复的碎响。姐在房中头梳手,忽听门外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从来不说颠倒话,满天凉月一颗星。

唱了七八段,托着磁盘收钱。给一个铜板、两个铜板,不等,加上点唱的钱,他能弄到五六、七八角钱。他唱完了,女的唱:你把那冤枉事对我来讲,一桩桩一件件,桩桩件件对小妹细说端详。最可叹你死在那梦里以内,高堂哭坏二老爹娘……

这是《枪毙阎瑞生·莲英惊梦》的一段。莲英是有名的妓女,阎瑞生是她的熟客。阎瑞生把莲毒一英骗到郊外,在麦田里勒死了她,劫去她手上戴的钻戒。案发,阎瑞生被枪毙。这案子在上海很轰动。有人编成了戏。饰莲英的结拜小妹的是红极一时的女老生露兰春。这出戏唱红了,灌了唱片。女的声音沙哑.不像露兰春那样响堂挂味,唱的时候没有人听,唱完也没有多少人给钱。唱了一回,客人要休息,他们也随便找个旮旯蹲蹲。到了邵伯,新上一批客人,他们又唱一回。到了扬州,吃一碗虾籽酱油汤面,两个烧饼,在城外小客栈的硬板床上喂一夜臭虫,第二天清早蹬着露水,赶原班轮船回高邮,船上还是卖唱。五点多钟就靠岸。这两个卖唱的各自回家。他们的家是“芦席棚子”,芦笆为墙,上糊湿泥,棚顶也以钢芦柴为椽,上覆茅草。这实际上是一个窝棚,必须爬着进,爬着出。吃完晚饭,他们常在河堤上坐坐,看看星,看看水。看看夜渔的船上的灯。听听下雨一样的虫声,七搭八搭地闲聊天。渐渐的,他们知道了彼此的身世。男的原来开小杂货店,日子蛮过得去。他好赌,每天晚上在火神庙推牌九,把一间杂货店输得精光。老婆也跟了别人,他没脸在街里住,就用一个盘子、两根筷子上船混饭吃。女的原是一个草台班子里唱戏的。草台班子无所谓头牌二牌,派什么唱什么。后来草台班子散了,唱戏的各奔东西。她无处投奔就到船上来卖唱。“你有过丈夫没有?”“有过。喝醉了酒栽在大河里,淹死了。”“生过孩子没有?”“出天花死了。”“命苦!……你这么一个人干唱,有谁要听?你买把胡琴,自拉自唱。”“我不会拉。”“不会拉……这么着吧。我给你拉。”“你会拉胡琴?”“不会拉还到不了这个地步。泰山不是堆的,牛×不是吹的。你别把土地爷不当神仙。横的、竖的、吹的、拉的,我都拿得起来。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件件稀松。不过给你拉‘你把那冤枉事',还是富富有余!”“你这是真话?”  “哄你叫我掉到大河里喂王八!”第二天,他们到扬州辕门桥乐器店买了一把胡琴。男的用手指头弹弹蛇皮,弹弹胡琴筒子,担子,拧拧轸子,撅撅弓子,说:“就是它!”买胡琴的钱是男的付的。第二天回家。男的在胡琴上滴了松香,安了琴码,定了弦,拉了一段西皮,一段二黄,说:“音不错!--来吧!”男的拉完了原板过门,女的顿开嗓子唱了一段《莲英惊梦》,引得芦席棚里邻居都来听,有人叫好。他们在一起过了一个月。男的得了绞肠痧,折腾一夜,死了。女的给他刨了一个坟,把男的葬了。她给他戴了孝,在坟头烧钱化纸。她一张一张地烧纸钱。她把剩下的纸钱全部投进火里。她把那把胡琴丢进火里。女的拍着坟土,大哭起来:“我和你是露水夫妻,原也不想一篙子扎到底。可你就这么走了!”“就这么走了!“就这么走了!“你走得太快了!“太快了!“太快了!“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好人哪!”她放开声音号啕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树上的乌鸦都惊飞了。第二天,她还是在轮船上卖唱,唱“你把那冤枉事对我来讲一讲……”露水好大。(选自《汪曾祺小说选》,有删节)

专题训练

1.小说介绍了《枪毙阎瑞生》的有关情况,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两个不知姓名的男女民间艺人在小轮船上的卖唱生活,小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苦命男女,一对患难夫妻”。B.小说以最简洁最老到的文字描写了一个悲剧故事,但却不缺温润, 令人感觉到悲剧意蕴的轻盈与柔性,也越发感到悲剧意蕴就越氤氲浓重。C.卖唱男与卖唱女的对话“不会拉还到不了这个地步”“哄你叫我掉到大河里喂王八!”,人物语言粗俗而富生活气息,自信里又有自负。D.卖唱女在坟前伤心欲绝,第二天还是到在轮船上卖唱,表明她并不是过于注重感情的人,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她要卖唱挣钱过日子。E.小说的对话语言简洁生动,叙述语言庄重典雅,如“喂一夜臭虫”“女的给他刨了一个坟”等,充满诗情画意,富有书卷气,给人美的享受。3.小说以“露水”为题有怎样的含意?请作简要分析。(4分)4.小说中的一男一女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思想意义?(6分)

答案

1.交待卖唱女所唱之词的来历,使情节更为完整、自然;(2分)卖唱女和《枪毙阎瑞生》中的莲英都是悲苦的人物,用莲英的故事来烘托卖唱女的悲剧命运;(2分)戏很红,卖唱女唱得很一般,在对比中突出卖唱演唱水平不高,为下文买胡琴、自拉自唱的情节作铺垫。(2分)2.BC【解析】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A项“一对患难夫妻”不当,他们是露水夫妻,仅同居了一个月。D项“她并不是过于注重感情的人,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她要卖唱挣钱过日子”分析不当,“卖唱女在坟前伤心欲绝,第二天还是到在轮船上卖唱”,这是坚强性格的表现。E项“叙述语言庄重典雅”分析不当,文中语言多口语,并无书卷气,所句例句并无诗情画意。3.一男一女每天踏者好大的露水登船卖唱,以“露水”为题突出了人物的活动环境;(2分)露水是清冷的,以“露水”为题,渲染了凄凉的氛围;(2分)“露水”见不得阳光,容易消散,议“露水”为题,暗示其露水夫妻的关系。(2分)4.性格共同点:面对不幸的人生遭遇,自寻其路,自食其力,顽强生存,决不自卑自叹,怨天尤人;(2分)待人真诚友善,同病相怜,相濡以沫,共度艰危。(2分)典型意义:展现旧中国艺人的生存状态,借以显示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2分)展示小人物的艰辛和不屈,借以讴歌社会底层乃至整个民族不惧艰危、顽强求生的伟大精神。(2分)

五、林海音《驴打滚儿(节选)》

驴打滚儿(节选)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你瞧怎么样?”宋妈这才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爸爸和妈妈都笑了。“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宋妈看着我说:“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强,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宋妈,给我梳辫子。”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我不叫***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注释】《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的一篇,写保姆宋妈的悲剧命运。宋妈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保姆,丈夫则偷偷把女儿送人,儿子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宋妈还在一直给她的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专题训练

1.写英子念课文《雪》这一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B.宋妈放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小栓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到城里做人家孩子的奶妈,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C.当宋妈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时,爸爸和妈妈都笑了,因为他们了解宋妈,她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她的话表示她接受他们的安排。D.宋妈在向妈妈交待有关孩子的问题时说“我看我还是……唉”,她想说的话是自己继续留下来照顾孩子,但一想到答应过妈妈的话,又不说了。E.宋妈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但是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人无完人,作者写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实际,人物更加真实可信。3.宋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并分析她的性格特征。4.小说结尾一句有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

答案

1.①当晚正在下雪,用念写雪的诗句来代替对雪景的描写,衬托雪景的美好;②晚上,包括宋妈在内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美好的诗句增强了温馨的气氛,显示了宋妈与这个家庭的关系融洽,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③下雪的晚上,离别在即,原本哀伤,用美好的诗句冲淡哀伤,以便造成淡淡的哀愁这一独特的风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当晚下雪,不直接描写雪景,诗句来代替描写,具有衬托作用;二是读美好的诗句,人和雪景融为一体,和谐的氛围突出了宋妈与这个家庭融洽的关系;三是从风格角度考虑,美好的诗句冲淡现实的严峻,使在即的离别不那么哀伤。2.C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相关内容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分析不当,小说的整体风格是淡淡的忧伤,而不是欢快。B项“无私奉献的精神”分析不当,宋妈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做保姆的,谈不上无私奉献;同时,“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当的。E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不符合文本中的事实,文本中说道的“骂”是大人对孩子的批评指责,不是生气怒骂。3. ①有爱心。她深爱自己的孩子,在雇主家不能照顾儿子,坚持为儿子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也爱雇主家的孩子,得知辞退后仍对他们不放心。②做事尽心。做保姆尽心尽责,离开英子家前向英子母亲交待诸多事情,深得英子一家人喜爱;③随和认命。丈夫把女儿送人,没有与丈夫哭闹;英子母亲安排她回家,再生一个儿子,她安然接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归纳性格特点。如不能照顾自己的儿子,坚持为他新衣服、新鞋子,得知辞退后对英子和弟妹不放心等,可归纳出有爱心。离开英子家前向英子母亲交待诸多事情,可归纳出做事尽心。接受英子母亲的安排,回家再生一个儿子等,可归纳出随和认命。4. ①宋妈走了,留给“我”的记忆是清脆的铃铛声和一个个厚重的脚印,使“我” 念念不忘,表达了“我”喜欢宋妈,不舍得让她离开的情感;②铃声美好,雪后空气清新,美好的画面象征宋妈能结束悲苦的命运,迎来美好的未来,寄托“我”对宋妈的祝愿;③人间多悲苦,苦难应当有尽头,美好的画面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情怀。【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意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抓住画面美好的特点,从英子和作者两方面考虑。从英子方面看,美好的画面是永恒的记忆,寄托了对宋妈离开的不舍之情;同时美好的画面与宋妈以前的实际构成反差,是英子对宋妈未来的想象、希望和祝愿。从作者方面看,用美好的画面结束本文,结束宋妈的一段苦难的生活,寄托了人类苦难当有尽头的人文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