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阳台电影剧情详解「分析」

2022-03-15 07:22 作者:影视口碑榜 围观: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张猛,但肯定知道《钢的琴》,2011年《钢的琴》上映,收获好评如潮,豆瓣评分8.4分,男女主演和导演张猛都凭借《钢的琴》狂揽各项大奖。《钢的琴》是张猛的代表作之一,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张猛导演的风格,小人物为核心,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还有浓厚的土地情结。

张猛出生于辽宁,对于东北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热爱,他的作品《耳朵大有福》、《钢的琴》、《胜利》被称为"东北三部曲",在老工业基地的钢筋水泥中,张猛力求在生活的无奈中寻找温暖、体现人文关怀,之后张猛还和影帝王千源,当红明星黄景瑜、陈意涵合作了《枪炮腰花》,也是浓烈的张猛风格,工业文化怀旧风格,开拍之初就被人所期待。但很可惜,《胜利》和《枪炮腰花》时至今日还未上映,承载着张猛心血和观众期待,被卡在了最后一步。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此次,张猛的又一力作《阳台上》于3.15日正式上映,这一次,张猛走出了大东北,来到了上海,在吴侬软语中,围绕一个上海本地少年的"复仇"故事,表现张猛所理解的"时代",即"弱者无力地去捅向另外一个弱者"。《阳台上》从题材内容道叙事风格都和张猛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剔除了黑色幽默之后,《阳台上》多出了迷茫、疼痛和成长。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很令人吃惊的是,在试映之后,很多观众对于《阳台上》的评价并不好,观众用"烂片"、"圈钱"来形容它,甚至有观众直白地表示:"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你们准备用它圈多少钱?"《阳台上》如此不堪?忍不住要为张猛辩一辩。

《阳台上》仍旧带着鲜明的张猛风格,聚焦小人物,关注时代变化。从《钢的琴》可以看出,张猛对于刻画自己的故乡、老工业基地东北十分的娴熟,钢铁森林之间可见萧条破败,《阳台上》拍摄地点换到上海,张猛也驾轻就熟。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电影刚开始,软糯的上海话立刻将观众带到了上海的情境之中,父母亲之间的互动,真实,很有生活气息,在上海最具有市井气和生活气的老弄堂里,上海话的对白尤为打动人心,观影的上海的朋友表示倍感亲切,一个东北的导演,拍一部对白七成是上海话的电影,还拍出了应有的上海风味,场景的完成度是非常的高的。

张猛的作品一贯喜欢展现工业文化,《阳台上》也没有跳出框架。"拆迁"这一时下热门、并且一度成为社会痛点的话题引入很棒,它最妙的点在于整部电影并没有剧烈的冲突,就连张英雄父亲之死也没有冲突的镜头,却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于人的压迫。张父想过着有妻有儿、领着退休金、闲时咪一口小酒的惬意生活,张英雄也和父亲一样安于平淡悠闲,但是工业文明的扩张逼着这类人走出安乐窝,走进大城市生活的洪流,面临生活的艰难,拆迁费抵不上飞涨的房价,工业文明扩张之后,有人的安乐窝就不复存在了。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张猛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十分的纯熟。《阳台上》是手持云台拍摄,整部电影有大量的抖动、模糊的镜头,当张英雄在拆迁的废墟中游走的时候,他整个人是和这个世界隔绝的,推土机过后的老宅天翻地覆,张英雄走在其中,周围的场景都做了虚化处理,只有张英雄本人是清晰的,这时的张英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来拆迁地,更多的不是寻找回忆,而是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工业文明剥夺了张英雄的空间。而且,手持拍摄能让观众更好的带入主观视角,随着主演走过老旧的弄堂,踏过拆掉的废墟。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颜色也是电影中很重要的语言。张英雄一直在窥伺陆姗姗,一扇小窗之后,他的目光肆意地看着陆姗姗年轻的身体,张猛通过很多的镜头来表现张英雄对于陆姗姗的欲望,而红色恰好象征着性,象征着欲望。

《阳台上》:强拆户的复仇故事,到底是“烂片”还是看不懂?

值得一提的是《阳台上》是全胶片拍摄。胶片的颗粒感和质感对于塑造上海风味十分的重要,整部片子非常的清透、诗意。有观众说《阳台上》低成本圈钱,这就是误解了。众所周知,胶片电影的拍摄成本高,费时费力,张猛不惜成本采用胶片拍摄,就是为了追求影像质感。

"烂片""圈钱"之说并没有对电影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仅仅是简单的情感抒发,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阳台上》之所以被部分人称为"烂片",在于观众看电影诉求的不同。有的人看电影仅仅是看故事,更深一点的看情怀,再深一点的看时代,现今好莱坞英雄主义商业片都已经开始反思工业文明,《阳台上》这样一部值得深挖的电影难道不应该支持和思考吗?当有人已经走在思想的前沿,就算不支持,也请不要表露恶意,文艺片和大众审美历来是不能完全的步调一致,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可以看不懂它,但是不要诋毁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