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对花枪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14 22:07 作者:明湖清波 围观:

《对花枪》这出戏,本来和山东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一个“家住淄川叫罗艺”的渣男,加上与此相关联而出现的山东好汉罗成、秦琼,也就有了山东元素。

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南阳痴情女和淄川薄幸郎的爱恨纠葛,开头和《金玉奴》有点相似,但结局不同,算是个喜剧。南阳姜家集有女姜桂芝,自幼随父亲习练祖传花枪,山东淄川小伙罗艺赴京赶考,病倒在姜家集,被姜桂芝的父亲救回医好,并收为弟子,由姜桂芝代父传授花枪,习练过程中二人渐生情愫,由父母做主,结成良缘。婚后姜桂芝怀孕,罗艺离家赴试,又经战乱迁移,音讯杳然。姜桂芝独自养育教习儿孙,艰难度日。四十年后,姜桂芝闻知罗艺在瓦岗寨聚义,派儿孙前去寻找。罗艺因已经另娶妻室,并生子罗成,不愿相认。姜桂芝大怒,找到瓦岗寨山下,指名挑战罗艺下山对花枪,狠狠地教训了罗艺一顿,在瓦岗寨众英雄的劝和下,姜桂芝原谅了罗艺,全家团聚。

正史上有罗艺其人,是陕西泾阳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曾拥兵自重,称霸幽州,后来归顺大唐,屡立战功,但是在李世民刚刚登基之后就叛乱,兵败被杀。《旧唐书》记载:"艺性桀黠。""罗艺归国立功,信妖言而为叛。善始令终者,鲜矣。"《新唐书》记载:"艺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到了明末清初的小说《隋文遗史》,开始把罗艺写成北齐驾下勋爵,罗艺的原籍就成了淄川郡。北齐国破以后,不肯臣服隋朝,所以统兵杀到幽州,结连突厥,独霸一方。此书还首次给罗艺添加了一个虚构的儿子罗成和夫人秦氏,秦琼成了罗艺的内侄。其后的《隋唐演义》《说唐》等书,都沿用了《隋文遗史》的这部分描写,后来还有的小说把正史中实有其人的罗世信,同虚构的人物罗成穿凿到一起,罗世信成了罗艺的儿子。罗世信祖籍齐州历城,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南。所以现在还有一些信演义小说以为真的人又去考证罗家从齐州迁居淄川郡的史实,甚至在淄川还找出了所谓的族谱和祖茔,我认为这都是些牵强附会、不太靠谱的事了。

无论如何,这出戏中罗艺是山东淄川人的标签是贴上了,罗艺的行为,对山东人重情重义、忠诚厚道、耿直豪爽、敢作敢当的性格特征是一种颠覆。好在这个罗艺也不是太渣,本质不坏,同《金玉奴》中做了官以后把结发妻子救命恩人推入江心的莫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听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儿孙来找他时,初时也很激动,回忆起夫妻恩爱情意深,离别后多次寄书信,兵荒马乱投书无门的情况,但是想到眼前的窘境,生怕众人面前认亲丢人难为情,才瞪着双眼硬不认账,但也始终担心着罗成下山阻挡他们而交战的情况。在对花枪中狼狈地让姜桂芝教训一顿后,能够在瓦岗寨众豪杰的周旋下及时认错,顺着台阶下来,也贴合一些山东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不算太抹黑山东人。而瓦岗寨众豪杰议论中多次提到淄川,反倒让山东人有点亲切感。

《对花枪》是豫剧骨子老戏,也叫《父子会》,恰巧是由两位山东曹县出生的豫剧大师崔兰田和马金凤唱红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先是崔兰田当作自己的代表剧目演出,备受追捧,接着马金凤找人改编为《花枪缘》,删除枝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和紧凑,也是久演不衰。早年我不太懂戏的时候,最爱听马金凤“老身家住南阳地”那个唱段,豫剧马派独具特色的叙述性的“豫东腔”,清脆圆润,明亮纯净,一大段下来,每个字都能听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毕业不久的郑子茹,挟《杨门女将》一举成名之势,把这出戏移植到京剧舞台,又是一炮打响,不仅奠定了她在老旦行当中的地位,并且开创了京剧文武老旦的先河,成就了一部京剧老旦戏的里程碑式作品。从此,我对此剧的欣赏也跟着移情到京剧了。

《对花枪》的编剧奎生和作曲关雅浓,都是在梨园很有影响的人物,在这出戏的改编上,根据郑子茹的特点,也算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了。整出戏既遵循传统京剧程式化的规范,又融汇新颖的戏剧创作元素,更有穿大靠、穿厚底、提枪下场的突破,对以往老旦戏的传统有所颠覆,使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力能够得到全方位展现,所以对演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几场武戏,激烈又不失轻松,完全按照喜剧的路子来,多有让观众捧腹和会心一笑之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戏中“我的家祖居南阳地”那段长达100多句20多分钟的反二黄唱段,可谓精心设计,匠心独运,也非常大胆。京剧界有“站死的《祭江》、坐死的《祭塔》、跪死的《会审》”之说,就是说这几个唱段特别长,不好演,容易引起观众的视听疲劳,敢于挑战这个问题,并且时长还超过这几个有名的唱段,本身就是艺高人胆大的表现。整个唱段层次感非常强,开始是家世的叙述和练枪习武生活场景的温馨自豪,从惊见大雪天的表演转入救人危难、教习花枪的热情诚恳,再到渐生情愫、父母提亲、恋爱成婚的萌动、羞臊、愉悦,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后半段从婚后离别开始,表达的情感更加复杂,有对好男儿志在疆场的理解支持,又有对夫妻分别的纠结不舍,还有艰难度日、睹物思人的思念、孤寂和凄凉。最后是夫妻骨肉即将团聚的热切期待和喜悦激动。时而舒缓缠绵,时而婉转低回,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热情奔放,起承转合,紧密衔接,始终能够紧扣观众的心弦,不仅为这出戏增添了光彩,也成为老旦代表唱段中最有特色的唱段之一,被誉为京剧作曲家关雅浓的经典传世之作。另一个高拨子唱段“空盼望”,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同样算得上脍炙人口的唱段了。

这出戏我十分喜欢的版本有三个。一个是郑子茹的,属于原创者,我个人评价是自信自如,声情并茂,冲击力强。但郑子茹是个不甘寂寞、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其后十来年的时间中,在凭借这出戏不断斩获各类奖项,并以又一出首先创演的代表作《目连救母》,获得首届文华表演奖,进一步巩固了文武老旦行当以后,就国内国外地忙活艺术创新和传播的事情去了,中间也重新排练演出过,但演出场次极少,这几年又忙着为现代戏剧做导演、做制作人,京剧舞台上更是难以见到她的身影了。一个版本是袁慧琴的,我个人评价是行腔流畅,表达细腻,韵味醇厚,应该说是十分成熟的版本。2006年,袁慧琴将其拍摄成中国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精致精美,特别是展现“我的家祖居南阳地”唱段的长镜头达到24分钟,并且非常精彩,这样的长镜头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上也是绝有仅有的。这部电影在舞美、灯光、背景画面等视觉形象上,力求传统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质感兼备,达到了既有传统神韵,又有时尚之美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这出戏的影响,袁慧琴“最美时尚老旦”的赞誉也与此戏有很大关系。再就是侯宇的版本了,我个人评价是沉稳干练,英姿飒爽,收放自如。侯宇作为新一代青年老旦演员中的佼佼者,自幼苦研老旦艺术,得多位名师传授,深得李派和新李派老旦艺术的双重传承,先天嗓音条件优秀,扮相俊丽,基本功又非常全面扎实,这出戏她跟随郑子茹学习了5年之久,一字一声一腔均得亲授,对这出戏的真髓理解颇深,把握也很好,因此舞台呈现十分完美,没有丝毫青涩稚嫩的地方,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了不少场次,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赞,目前要在舞台上欣赏《对花枪》,这也是首选了,未来的成长性也是最可期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