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乡下人电影剧情「分析」

2022-03-13 17:17 作者:好读书的小马王 围观:
《乡下人的悲歌》英雄拿起宝剑摆脱原生家庭

我有个武侠迷好朋友这样评价古龙和金庸的小说。在古龙小说里英雄从一登场就身怀绝技、武艺超群,而在金庸小说里英雄都要从小白开始,接着掉入悬崖,获得秘籍,然后神功大成。他说,他喜欢看金庸的小说,喜欢莫欺少年穷。英雄之路,不经历点坎坷,就不好看。

我这个朋友说的很有道理。在一本名叫《千面英雄》的书里面,作者坎贝尔阅尽古往今来各个英雄故事,概括总结出英雄成长之路的统一模型。从此以后,只要写英雄成长的故事,想写的好看,就必须遵守这一模型。而这么书,也成为了好莱坞英雄电影的编剧、导演们的圭臬,坎贝尔也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

我认真拜读了《千面英雄》的前20%内容,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文笔稀烂,啰里啰嗦,好在作者似乎知道普通读者不可能耐心读完,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和盘托出了他想表达的精髓——英雄成长之路的基本套路。

简单来说,好看的英雄故事,由三部分构成:英雄从日常的世界勇敢地进入神奇区域;在那里遇到了传奇般的力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雄带着这种力量从神奇区域归来,赐福于他的人民。

作为一本英雄小说——《乡下人的悲歌》,也是这种套路。

《乡下人的悲歌》英雄拿起宝剑摆脱原生家庭

英雄的启航。

故事的主人公万斯出生于经济繁荣过但又衰落了的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也就是著名的铁锈地带。万斯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噩梦,母亲高中尚未毕业就怀孕,和不同的男人有短暂的关系,又因为嗑药而失去工作,频繁经历离婚,虐待孩子,最后吸毒,经济状况一团糟。亲生父亲则完全放弃了抚养权,由母亲拉扯长大。万斯逃课、吸大麻、早恋、打架、离家出走,就是那种典型的混混。

在某一天,万斯像是得到了上帝的灵光,认为自己再这么下去肯定会被母亲折磨死,受不了母亲虐待的他勇敢的进入了神奇区域。

英雄的力量。

按照《千面英雄》里面的套路,在新的地图中,英雄会遇到授予他力量的导师,和伴随他成长的同伴。万斯遇到了人生中的三个导师,和一个同伴,分别是万斯的外婆,海军陆战队,耶鲁大学,以及他的女朋友。

受不了母亲的万斯,住进了外婆的家里,在外婆家万斯终于得到了安宁,获得了久违的安全感,顺利的读完了3年高中。高中毕业后,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出征伊拉克,部队的磨练让万斯获得了强壮的体魄和坚韧的品格,重拾了信心。从部队退伍后,充满自信的万斯接着考入了州立大学,1年半学完4年课程。紧接着申请到了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遇到了可爱的女朋友。

这时候的万斯遇到了踏入神秘区域以来最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他,发现自己在精英的耶鲁大学格格不入,同学们都是精英的后代,社交圈完全不同。好在,他的女朋友陪伴他度过了精神上的低谷,万斯又重新振作起来。

英雄的造福。

按照《千面英雄》的套路,万斯这时候应该带着力量归来,造福于他的家乡。一点都不错,万斯从耶鲁毕业后,选择了一个离家乡不远的城市工作,经常回去看望,并决定以一己之力引起全社会对铁锈地带的重视。于是写了一本名叫《乡下人的悲歌》的书,天遂人愿,《乡下人的悲歌》大火特火,在美国成为了现象级爆款。

以上就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万斯的英雄之路,而是书中一些有趣的细节。

第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万斯的家乡著名的铁锈地带为什么会生锈?

万斯的家乡原本是一个工业城市,有一家大型的钢铁厂,万斯的外婆、外公都是这个工厂的工人,日子过的很不错。可是,等到万斯这一辈,工厂不景气了,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个城市衰落了下去。

这要从美国的产业转移说起。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产业转型,从工业型升级为创新型。也就是说美国不需要自己建工厂了,只需要负责创新,然后由中国等国家负责把创新的idae,变成一件件工业制成品。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大的提高了,毕竟工业制成品的大部分利润还是被美国拿走了。但是,美国的工人可就惨了,他们失去了工作,又没获得创新经济的好处。于是万斯家乡的工人纷纷失业,收入减少。接着这些人中的一些开始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去找寻新的机会,城市开始逐渐没落了,工厂开始生锈。

特朗普等政客,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认为是中国的工人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其实,是美国自己的财富分配出现了问题。在美国,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创造的财富,并没有流入美国普通工人的腰包,而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可怜的中国,只是赚了一点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血汗钱,还被特朗普拉出来垫背。

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负责创新、输出知识产权,非洲、澳洲、拉丁美洲等国家负责输出原材料,中国负责运用美国的技术和其他地区的原材料,加工成最终的工业制成品。最后,工业制成品再卖给全世界。中国成为了世界的枢纽,西方国家不用直接和原材料输出国发生关系了。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

形势比人强。个人的意志在国际大势面前,不值一提,这个大势不改变,乡下人的悲歌就将一直上演。

第二个有趣的细节就是万斯为啥没有沦落为普通的混混,而是突然间就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变成了一个好好学生?

书中是这么描述的,我原文引用如下。“我觉得,如果一个社会学家和一个心理学家坐在一个房间讨论,他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对药物滥用失去了兴趣,为什么我在学校的成绩提升了,为什么我在学习能力测验(SAT)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及为什么我能找到几位能激励我学习兴趣的老师。但我自己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候我很快乐——我再也不害怕每天结束时的放学铃声了,我知道自己在下一个月会住在那里,而且没有人的爱情决定可以影响到我的生活。”

在万斯自己看来,只要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那他自己就会去自发的学习。我不得不说,佩服!

我想这其实是因为他的基因决定的,是的就是基因。万斯遗传了他父亲保守、老实的基因,没有遗传他母亲放荡、轻浮的基因。有的人天生就爱玩,有的人天生就爱静,这是基因决定的。

我们一直有一种说法——孩子就是白纸,怎么描绘那完全是后天的影响。以前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研究那些被精英阶层领养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的表现往往比较弱,一些行为习惯、性格特点更像他们的亲生父母。而更有人研究过同卵双胞胎的例子。从一出生就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再过30年,爱好、观念、性格竟然差不多。这就是基因的力量。

现代社会有一个热点话题——寒门再难出贵子,这里的寒门又常常指农村。想想当年的农村,出来了多少刘强东、俞敏洪,而现在却寥寥无几。原因不是社会流动固化了,而是能出来的人都出来完了。以前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人的束缚,而改革开放以来,那些基因中就写上了勤奋、聪明、刻苦的人,早已离开了农村来到了城市,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刘强东。而留下来的人呢,则是不那么勤奋、不那么聪明、不那么刻苦的人,所以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基因是人最底层的烙印,乡下人的悲歌也许只是生命之歌的一个版本而已。

第三个有趣的细节就是万斯考上了耶鲁大学后,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就为啥就变得万分容易了?

书中有一个好玩的情节。万斯在考上耶鲁大学的第一年,就去参加了面试,很多公司、律师楼愿意支付很高的薪水。万斯有点奇怪,一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为啥仅过了一年,有了一个耶鲁大学的名头就突然间这么值钱了呢?

成功就是这么有趣,有的时候不取决于你的水平,而取决于你的平台。我的一个好朋友在某前途无量的省直部门工作,一次聊天中,他说:我现在是不指望喽,我们这个部门领导家孩子太多,他们是真的前途无量。我能混到正处退休就算了,这辈子也就为我家孩子打打基础。我这个朋友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这话可能也就是牢骚话。但是,平台真的很重要,有好的家庭平台,成功也许并不会那么难了。毕竟像万斯这样的穷人家孩子,在耶鲁大学里面也是凤毛麟角而已。

有一本叫《巴拉巴西成功公式》的书,里面的一个例子非常好玩。作者分析了从1980年到2016年间所有艺术品的交易和展出数据,其中包括14000个画廊和8000个博物馆,涉及到50万个画家,总共300万幅作品。发现了一个秘密:画家的画值多少钱,并不取决于一副画的水平,而是取决于这幅画在哪展出过。

如果你的画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画廊、高古轩画廊,欧洲的泰特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等等,这样的地方展出过,那么恭喜你,你成了名画家,你的作品一定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而且请注意,顶级场馆和那些二流、三流场馆并不是一个升降级系统。不是说你拿了乙级联赛冠军就可以打中甲联赛,拿了中甲冠军就可以打中超。顶级和次级之间很少有交流。哪怕你就在古根海姆画廊附近的一个什么二流画廊展览,古根海姆通常看都不会看你。画家的平台决定了画家的成功,在这里没有升降级系统。除非你一出道就在顶级画廊,如果不是,那么很遗憾这辈子大概率都成为不了名画家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作者的统计的50万个艺术家里,只有227个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二流画廊升级到顶级画廊的。但是,这227个人的成功升级并不是靠着过人的才华和精湛的画技,而是靠不停的钻营,终于找到了上升的机会。

下乡人的悲歌,哪里仅仅是乡下人的呢?

你对比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相关文章